來源:經濟參考報
創辦靈蘭已有八年,中醫漸漸融入了筆者的生命。在中醫藥守正創新發展的今天,新醫者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
還記得四年前的某一天,由於過度勞累,突然整個人“停擺”了,體能急劇下降,各種症狀陸續出現,心力交瘁,持續好幾個月,令人恐慌。幸虧身邊有好中醫,針藥並用系統治療後,筆者不但修復了身心健康,還收穫了生命的成長,也親身體會到了中醫的奇妙和偉大。此後才真正懂得“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學會關心自己的身體,時常停下來感悟中醫,受益良多。
創業這些年,經常碰到各種困難。筆者按照中醫思維,先從自身尋找原因。畢竟“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強大自身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把困難當成“病症”,接受並思考這種“病症”能否增強企業的“正氣”。
筆者也曾多次想放棄創業,但總是被中醫的智慧“勸返”。比如,中醫治病不一定要吃藥。有一次面臨突發事件,很是焦慮,失眠,筆者向老師求助,他發來一幅字“望遠能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筆者讀後豁然開朗,心胸一下子打開了,病立馬好了一半,真可謂“心開脈解”。
與中醫結緣後的一些經歷,讓筆者靜心思考良多。當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全人類。我國中醫藥抗擊疫情的療效讓全世界人民印象深刻,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當此之時,守正創新發展中醫藥,已經成為業界共同呼喚的時代命題。
筆者認為,健康是全人類的最大公約數。醫學是文化的顯學,醫者是文化輸出的一線人員。時代需要新醫者引領人類的健康文化。而作為中國的新醫者,不能沒有中國思想,不能沒有中醫思維。中醫的智慧、理論和技術,是當前中國醫者的必修課。
2001年,筆者因受過病苦選擇學醫,當時並不知道中醫和西醫的區別,只想成為一名好醫生,探尋人體的奧秘,解決病患的痛苦。然而,學中醫的苦,也非常人所能真正體會。
慶幸的是,筆者碰到了一位好導師,不斷重新整理了自己對中醫的認識高度。
2011年,聽師父說,“江河若斷流,吾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斷流,吾輩何以見祖先!”筆者深受觸動,立志要為傳承中醫貢獻自己的一份薄力。
計劃好了方向和路徑之後,2013年,筆者決然離職創業,創立中醫書友會和靈蘭中醫。當時真是義無反顧,只做中醫教育這件事情。
創業之路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產品要有價值,使用者要喜歡,要有優秀的團隊,還必須光明正大地賺錢,哪樣都不容易。筆者所選擇的,就是紮紮實實做教育,幫助使用者學好中醫。始終堅守的,其實是自己的初心:為往聖繼絕學、傳承發展中醫。
有位好友問:“後悔不?以你的才華,幹啥不比中醫強?”筆者卻認為,中醫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它智慧通天,偶有所得就讓人受益終生;它博大精深,可以終其一生去探索;它實用,小病大病都有辦法;它讓人很有成就感,經常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於是,筆者給自己定位,做中醫教育,可以不是中醫的全才,但必須活出中醫的精彩。尤其是要讓年輕人看到,學中醫是一件很“酷”的事。
這些年筆者遍訪名醫。他們體面、優雅、溫暖、喜悅、慈悲、智慧,滿滿的文化氣質。為什麼很多人卻認為中醫貧窮、邋遢、迂腐、無趣、落後?我突然有一個感悟:中醫是聰明人的學問,但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學中醫。為什麼?因為他們理解的中醫,並不是真的中醫。
誰才是時代的新醫者?筆者認為,這種新醫者,必定會拋棄所謂的中醫和西醫的“門戶之見”,只是客觀地站在作為一名醫生的立場,不困惑不偏執。
我們個別中醫師,只取中醫的立場,拒絕研究借鑑西醫的優勢。這顯然違背了仲景先師“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精神,也沒有遵循孫真人“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囑咐。
醫者,仁心仁術。沒有中醫的精神,中藥也是西藥,有了中醫的思想,柳葉刀就是“第十針”。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其包容性而著稱於世。中醫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怎麼能不包容呢?
近百年的主流醫學體系,是西方文明所引領的“現代醫學”。筆者相信,未來一定會形成一個主流的新的中國醫學體系,進而影響世界。中國醫者最大的優勢,恰恰是中國有中西醫兩套醫學體系,這也是人民之福。
當前,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支援力度前所未有,這是中醫藥發展的歷史機遇。
中醫藥學是“開啟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筆者認為,現在是國家要開寶庫的時候,作為鑰匙的傳承者,我們這代中醫人責無旁貸。
可以預期,未來的新醫學體系,中醫完全可以作為主導,不偏、包容、智慧的中醫思想,靈活妙用、就地取材的中醫手段,恰恰是這個醫學體系的“魂”。
筆者希望,未來新醫者的代表人物,是優秀的中醫,是傳承中華文脈的醫者。
(本文作者為北京靈蘭中醫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