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不是宿命,可以運用因果報應法則加以改變——這不是我隨便想象的。而是安岡正篤先生閱讀我國古典《陰騭錄》時學到的道理。安岡先生是一位對許多政界和經濟界人士都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陰騭錄》是明代的一部著作,其中介紹了袁了凡這個人物的故事。
袁了凡出身醫生世家,幼年喪父,由母親撫育,為繼承家業少年袁了凡正在學習醫術。某日有一位老人突然來訪。老人對了凡說,我是研究理法(易經)的,現奉天命,特來向你傳授易學真髓。老人還對了凡母親說道:“母親或許期望這孩子將來也當醫生,但他不會走這條路。他長大以後會接受科舉考試,會當上官員。”老人就了凡少年的命運做了種種預測:不僅在幾歲時參加什麼考試,在多少人中排第幾名,而且說了凡很有出息,年紀輕輕就會當上地方長官;結婚卻無子,53歲時亡故等等。
後來了凡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了凡當了地方長官後,有一次去拜訪一家禪寺,與那裡的一位有名的禪師一起打坐。那位禪師看到了凡打坐時神清氣閒、無思無念,非常佩服,問道:“你坐禪時毫無雜念,很了不起。敢問你曾在何處修行?”了凡回答了自己並無修行的經驗,並說起了少年時代遇到那位老人的事情。
“我走過的人生一如老人所言。到了53歲我就將死去,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所以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煩惱。”
不料,那禪師聽罷怒喝道:“本以為你是個人物,這麼年輕到了參悟的境界。想不到你竟是一個笨蛋。難道順從命運就是你的人生?命運雖屬天賜,但絕不是不可改變的,它可由人力來改變。只要思善行善,你今後的人生就能超越命運,向更美好的方向轉變。”
禪師解釋了因果報應的法則,了凡聽得非常認真。此後了凡一心積善,不做壞事。結果據說不可能出生的孩子降生了,壽命也大大超過了老人預言的53歲,最後壽終正寢。
就這樣,由上蒼決定的命運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加以改變。只要堅持思善行善,因果報應的法則就會發揮它的作用,我們就能超越命運,度過更美好的人生。安岡先生說這就叫做“立命”。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相信這一法則的人並不多。多數人認為它不符合科學而付之一笑。對照近代的所謂理性,命運之說歸於迷信一類。而因果報應,就像騙小孩說“做壞事會遭報應的”被看作一種低階道德教育的手段。而憑今天的科學水平,還無法證明因果報應這隻無形之手的存在。
如果一做好事立即就有好的結果出現,人們或許很快就會相信因果法則的靈驗。但原因馬上連著結果,今天做好事,明天就見好結果,這種情形很難出現。
另外,因果關係很少以一目瞭然的形態出現,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明瞭,也不似B這個結果,一定由A這個原因決定。為什麼呢?前面已經分析了,因為我們的人生是由命運和因果報應兩條法則互相交織而成的。
這兩者相互干涉,比如當命運非常惡劣時,做一點好事,並不會出現好的結果,因為僅有的一點善行為強勢的厄運所淹沒。同樣,當好運非常旺盛時,稍稍做點壞事,也不會馬上出現惡因招惡果的情形——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