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10張券需要多少成本呢?答案很誇張——僅僅需要賣出去這10張券的銷售費用。就是說,賣券產生7000元的收入,可能就會有4600元的毛利潤,則意味著只要一張券獲客成本在460以內,就是有毛利空間的。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麼每年八九月份就開始鋪天蓋地的螃蟹廣告了。
更誇張的是,現在網上有足夠的通路來獲取使用者,這本質是一個買使用者流量和轉化率的問題,我們假設網上廣告投放單個獲客成本大概在150元~200元之間,一個客戶平均買一張蟹券,是700塊的話,則意味著,蟹券公司可以用大規模的流量來購買使用者,可以一直把獲客成本拉到460塊錢!
這能買到多少量?這筆買流量的成本就是真正的這個生意的啟動資金。因為大閘蟹一般會有兌換時間,這個時間一般都在九月份中秋節前後,所以中間至少有2-3個月的資金沉澱時間,甚至有些蟹券為了提高銷量他還可以打折全年銷售,那資金的沉澱週期就更長了。
我們假設這其中沉澱資金折算的比例按收入的10%計算的話,只要整體蟹券的銷售量上去了,沉澱資金是非常恐怖的數字。這最後其實會演變成一個變相的金融產品。那現在大閘蟹市場有多大?1000億規模,70%是線上銷售,幾乎除了超市生鮮模式外,幾乎全部是蟹券模式;假設蟹券的規模是700億,則沉澱資金可能會接近100億;再換個角度,如果把這個商業模型放給網際網路公司,這會是一個多好的引流產品啊?!高毛利,高客單,輻射面廣泛,可以一直買流量做使用者啟用和新使用者增長,最後還能沉澱資金,所以你想想,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那麼愛大閘蟹?
03 這類證券化模式,是如何衍生出來的?
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從前有個小鎮,每個人都債臺高築,靠信用度日。某天來了一位有錢的外地旅客,走進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這人上樓看房期間,店主拿著這1000元,跑到隔壁屠戶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豬農的豬本錢。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飼料商人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有了1000元,這名妓女衝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此時,旅客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把錢收進口袋走了,他走了之後,這個小鎮裡面誰都不欠誰的錢了。
這就是一個小的商業模型,意味著如果某一個生意鏈條在資金上完成了閉環,那麼這個鏈條未來證券化和金融化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包括我們經常說的供應鏈金融和行業B2B,為什麼這些公司被投資機構炒得這麼火,因為這些行業的交易場景很可能都能夠被證券化的。那這些能夠實現證券化的行業都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個特點就是,交易鏈條能夠形成閉環。就像剛才說的層層買單就是一個閉環,在這個交易鏈條下資金是不外溢的,這個場景裡面沒有人把錢拿出去套現,讓資金越來越少。一旦資金沒有變少,那大家缺的就不是貨幣,只要拿一張白條就能通用了。交易鏈條場景的閉環其實是現在供應鏈金融最難做的部分了。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創造一個交易環節,在這個環節裡面你不能提出現金,在有限制的情況下用信用或者積分在裡面進行消費閉環,這其實就相當於創造了一個小生態了。
第二個特點就是,要有人提供流動性,有人能夠買單才能推動這個鏈條不斷往前走,就像我們說的證券市場誰是A股流動性的提供者,其實就是每天3000億成交量的韭菜,是整個永動機的核心環節。所以產業證券化非常重要的是思考誰能夠提供流動性?誰能夠買單?他的增量利益在什麼地方?
第三個特點就是,這要是一個大眾化的消費產品,要有強烈的使用者基礎,如果是一個小眾的品類那就根本沒有資金流轉的空間。
第四個特點就是,這個產品本身是金融屬性很強的,易被證券化、易被期貨化;要麼就是殘值或者折舊為負,時間越長,價值一直在提升,比如說地產、白酒或者股權資產都是具備金融屬性的,折舊非常小,或者就是折舊快但是量很大,能夠大量一次性消費並且有流轉需求的。
這些是我們發現做產品證券化很重要的幾個必備條件,那從這些角度想,還有哪些產品能變成金融化資產?比如說禮品代金券、菸酒茶、商場的購物券,甚至包括很多行業的B2B供應鏈貸款、供應鏈票據,還有很多高值的易耗品都是可以金融化的。
大家還可以好好想想還有哪些有海量使用者,需求流轉很大,且有人提供流動性,還能夠構成資金鍊條閉環的行業,這些場景都是非常值得討論的產業機會。而且引出更大的一個話題就是這些場景的產品都是能夠代幣化的,這也是現在區塊鏈探討的深層次的商業機會,其實區塊鏈探討的本質問題都是這樣的場景如何能夠和區塊鏈做結合。
以上就是我們觀察到的:中秋節背後,一個讓大家“細思極恐的金融延伸品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