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廣深官方釋出了市區和郊區的劃分:
深圳都市核心區要擴容,把原關外的8個街道都納入。
不止廣深,北京也對市郊劃分的很清楚,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都有明確的定義。
但還有一種劃分就是老話說的:“東城富西城貴,北城窮南城賤”。
不過現在大家都不在乎這些,並且現在買房的熱區也在郊區。
就像有網友說:“我們郊區現在也站起來了!”
可郊區真的站起來了嗎?之前住郊區的人現在怎麼樣了?叔來跟大家嘮一嘮。
先帶大家來看一組資料。
七普資料出爐,北京七普常住人口為2189.31萬人,與六普的1962.58萬人,常住總人口增加235.73萬人。
七普與六普相比較,郊區常住人口上漲了300.53萬人,而中心城區下降72.8萬人。
中心城區人口比重走低,郊區人口比重走高。
赤裸裸的資料擺在眼前,城裡的人怎麼都往外跑了?郊區人口蹭蹭往上漲。
不僅郊區人口數量增加,連國家政策的天平似乎也倒向郊區這一邊。
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國家發改委說了我國城鎮化道路的幾個長遠規劃,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對郊區新城的期望。
上面都發話了,風向標都明朗了,郊區開啟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大家都知道,大興國際機場已然成為了大興驕傲。
這機場一建,給大興的建設、規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最近,首都機場和大興機場的連線開通,路程僅需45分鐘,叔再也不用擔心去錯機場來不及了!
還有近幾年一直被大家關注的通州,人家現在可是城市副中心,政府都要搬到那裡,而且還被視為發展的重心。
增設三甲優質醫院、十幾所中小學,幼兒園、保利大都會等商業中心,配套設施都給安排上了。
昌平新盤少,以二手房供應為主,並且與海淀關係密切,“迴天計劃”的主力軍,是未來海淀“跨區域職住平衡”的關鍵協同發展區。
各大郊區紛紛開始配套,走向富強幸福之路,那之前把房買在郊區的人豈不是大賺特賺了?
真別說,還真有幾個預判準,眼光獨到的網友,叔這就給大家說說:
有位眼光長遠的網友分享自己的“發家”經歷:
還有一個屬於“上輩子積了德”的:
看完網友,咱們大傢伙也反思一下,咋就沒人家那能耐呢?是不是“眼睛太小”的過?
你看那股神巴菲特都說了:投資是否精準,關鍵在於活得長,看得遠。
精準投資的人在十年前就鎖定了房地產,當時只要買了房的,就是人生贏家。
而且貌似無論大家買的市區的老破小,還是郊區的遠大新,最終房價都大漲,都是人生贏家。
大家想一下,如果十年前在北京買幾套房,不管買哪,估計現在賺的盆滿缽滿。
小丑竟是你自己……
不過說了這麼多,郊區雖然也在崛起,但也只是正在趕、還沒超。
大家應該懂叔啥意思,我們還是要回到現實,做夢的都醒一醒啊,期望很美好,但不要沉迷在規劃的藍圖裡了。
生活還是要繼續,總不能站在原地等發展。
最現實問題,上班工作,海淀區的公司最多,網際網路和創業的人都集中在這。
孩子上學,為啥北京父母擠破頭進入西城區,還不是因為西城區的教育最好。
看病就醫,海淀區醫院最多,三甲醫院大多都在西城、東城。
再說交通,很多郊區的地鐵都正在規劃建設中,但在市區坐錯了咋樣都能回家。
說白了,郊區就是市區的得力小助手,起輔助作用。
想要郊區一夜起多少高樓大廈跟市區一樣,那是不太可能的。
市區最開始也跟郊區一樣,當時選擇在這的發展也是經過多年沉澱的,久到可以從幾百年前開始。
難道幾十年的發展想跟幾百年的發展硬拼?
當然這個得分時代,不同時代不同難題,也不能一概而論。
城市需要協調發展、統一規劃,市區和郊區實際上就是互惠互利、互相幫助的關係。
現實就是市區還具有主要優勢,郊區是新貴趕超。
/////
雖說現實有點殘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差距。
但政府對資源不均正在努力調節,發展是一點一點的,得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
叔認可社會的這種調節,努力保持平衡,畢竟誰都受益。
但叔跟大家一樣,也是普通人,有家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都是有私心的。
誰還沒個上進心,誰甘心混了一輩子,還是窩在窮鄉僻壤裡憋屈一生。
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要有能力給自己和家人更好更方便的生活,那誰不樂意?
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討論。
來源:搜狐焦點《房叔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