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是我國喜馬拉雅山地區南部的一個小國,在我國古代稱之為孟哲雄,是我國的附屬國之一,其先後被尼泊爾、英國佔領,最後在被印度佔領後,錫金才宣佈亡國,正式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在錫金亡國後,為了對這片地區進行文化上的改造,先後湧進了將近10萬的印度人,錫金的文化也徹底成為了過去。
而錫金的最後一位國王不得不帶著自己的家室逃往美國,雖然他之後努力復國,但這個希望最終也落了空,落了個客死他鄉,妻離子散的下場。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小小的錫金遭受如此的厄運?
錫金簡述
錫金的稱謂最早來自於英國,後被廣泛引用。0.72萬平方公里便是錫金全部的國土,因此說它是一個小國名副其實。早在公元七世紀,錫金還是屬於吐蕃,是吐蕃旗下的一個小邦,後來吐蕃失勢,九世紀的時候,錫金獨立,成為了一個部落。
錫金這個地方距離尼泊爾很近,因此在這裡生活的人有一部分人是尼泊爾人。後來在這裡生活的尼泊爾人與當地土生土長的雷布查人結合,成為了錫金人,即錫金最早一輩的先祖。
1942年錫金建國,宣佈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對外宣佈主權。當時的第一任國王便是篷楚格·納姆加爾。
篷楚格·納姆加爾和中國有很深的淵源,特別是我國西藏地區,我國西藏貴族古魯·塔希便是他的爺爺。篷楚格·納姆加爾早年生活在西藏,佛教對他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篷楚格信仰佛教,因此佛教在錫金地區也成為了一個主要的教派,對當地的文化以及政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地理位置優越
錫金地理位置極其重要,雖然地域狹小,但這並不能掩蓋它戰略位置的突出。
它北接中國,南接孟加拉國,還與印度接壤,因此成為了中國、孟加拉國和印度三方的緩衝之地。
而且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十分的高大,阻擋了充沛的水汽北入中國,因此在這個地方降雨充沛,農作物生產也十分有優勢。這樣好的地理環境自然就受到其他各個國家的窺視。
而且當時它還扼守著印度與中國唯一的貿易走廊,古代時候稱為的西里古裡走廊,這條走廊是中國和印度貿易的重要通道,就是透過這條通道,印度文化傳入中國,中國的文化也影響著印度。
其地理位置優越,但是國家卻十分弱小,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其坎坷的命運,也就不難解釋了。
首次亡國
1787年,錫金與尼泊爾爆發衝突。
當時的尼泊爾對於錫金來說,無疑是一個龐然大物,面對尼泊爾的軍事佔領,錫金自然是無法阻擋,很快便敗下陣來。為此,錫金國王逃到了中國西藏地區,尋求當時清王朝的庇護,錫金也首次亡國。
由於當時錫金一直與西藏交好,因此,七世班禪和八世達賴熱情地招待了錫金的國王,但這還沒有結束。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尼泊爾竟然發兵,以追殺錫金國王為名,悍然將軍隊開進了我國西藏地區。
面對尼泊爾的軍事鋒芒,西藏地區的守兵也不得不敗下陣來,丟失了大片的領土,七世班禪和八世達賴也只能向遠在東方的乾隆皇帝求救。
當時乾隆皇帝風頭正盛,北擊西伯利亞,東抗倭寇,西抵蠻夷,南復荊越,正值開創乾隆盛世的時候,將中國的版圖擴大到極盛,令整個亞洲膽寒。
面對尼泊爾的挑釁,乾隆皇帝二話不說,星夜發兵,一萬多名士兵日夜兼程趕往西藏,每天行軍18小時。面對清朝的軍事力量,尼泊爾直接完敗,而清朝則六戰六捷,殺敵4000,不僅緩解了西藏的燃眉之急,還一直打到了尼泊爾的首都城下。
最後尼泊爾不得不臣服清政府,成為了我國附屬國之一,隨後,錫金國王也回到錫金,錫金復國。
二次亡國
錫金的苦難還遠沒有結束,雖然鄰國尼泊爾已經對其沒有威脅,但是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步,英國開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不僅殖民了印度,還將戰爭的矛頭直指中國。
當時英國想試探中國的態度,於是那些小國便變成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英國先是侵佔尼泊爾,因為彼時清朝已經到了晚期,所以面對尼泊爾的求救,中國也無能為力。此時英國已經徹底看到了中國的衰退,便直接對錫金下手,逐漸與錫金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並且後來直接對錫金進行了軍事佔領。
錫金國王沒有辦法,雖然清政府對尼泊爾採取不管不顧的態度,的確讓錫金寒了心,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政府保護錫金這個小國心有餘力不足,但是保護錫金國王還是能夠辦到的。
因此,錫金國王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活,這次他又來到了中國西藏地區,錫金再度亡國。
後來隨著時代發展,英國退出了殖民帝國的舞臺,也結束了在印度地區的殖民,退出了南亞地區,於是錫金國王再一次回到這個地方,再一次復國。
三次亡國
這一世的錫金國王可以說是胸懷大志,想要改變錫金本弱的局面,於是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想要讓這個國家變得強盛起來。然而,這些政策還沒有實施,另一個國家便又盯上了這塊地區,這個國家便是印度。
1950年,印度開始插手錫金的國家內政,並且逼迫錫金王室簽署了《維持現狀協定》,凍結了錫金的一切政治措施以及外交自由,使得錫金國王完全成為了印度的一個傀儡。這還沒有結束,印度的目的並不是要傀儡錫金,而是想要真正地將這片土地劃到印度的版圖之中。
1973年,印度對錫金進行了軍事佔領,將印度的軍隊開進了錫金,從此,錫金的國防也開始由印度接手,國王被徹底地監視起來。
1974年,印度在錫金髮布了《1974年憲章》,這個憲章當時並沒有得到錫金的承認,只是印度單方面的釋出。根據這個憲章所述,印度將和錫金徹底合併在一起。
看到自己的國家如此不堪,錫金的一些愛國人士自然十分憤怒,於是在1974年6月20日,錫金的民主黨派發起抵制印度的活動。然而,他們的微小力量與印度相比顯然是不堪一擊,甚至說印度完全不把他們放在眼中。
當時的印度釋出全民公投,投票是關於是否要廢除錫金的君主專制,當時公投的結果是贊成。
這可把印度氣得不輕,為了讓自己在錫金的統治名正言順,印度對其進行武力鎮壓,還派出印度軍隊強勢地開進皇宮,俘虜了錫金最後一位皇帝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
至此,錫金徹底覆滅,隨後國王逃入美國避難。
印度人口遷移改造錫金
印度侵入錫金之後,在這裡帶來了自己的印度文化,將當地的錫金人遷移出錫金本地,與印度本土的印度人相融合,並將大量的印度人遷移進了錫金這片地區,前前後後共湧入了十萬印度人之多。
錫金人口本來就不多,這樣一來,土生土長的錫金人在錫金這片地區,幾乎已經絕跡。
為了對這裡進行一個長時間的文化薰陶和思想上的改造,印度人將這片地區完全封鎖,只有印度人可以進入,其他國家的進入都需要一些繁瑣的手續,而像是當時的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則完全沒有進入的可能。
就這樣在一代一代人的改造下,在老一輩的人的心中,錫金成為了過去,接受了這樣的現實,而新一代的錫金人腦海中則只有印度的影子,錫金徹底與印度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了印度的第22個邦。
妻離子散、客死他鄉
作為錫金最後一位國王,帕爾登·頓杜普逃亡到美國,一直想要將錫金復辟。
但由於當時正處於美蘇冷戰,而且錫金又是如此微不足道,所以各個國家都無暇顧及。因此,雖然錫金的最後一位國王一生都在為復興錫金而奔走,但是他的努力並沒有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最終也不得不接受錫金滅亡的現實。
當時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有兩位王后,他的第一個王后1957年便已經去世,留下了三個子女。第二個王后,荷浦·庫克與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相識之後,迅速墜入愛河。
錫金滅亡之後,荷浦·庫克和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一同逃到美國,後來離婚,荷浦·庫克也是改嫁給了美國的一個學者。
1982年,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癌症來到了晚期,在美國紐約搶救無效去世。至此,錫金徹底成為歷史,化為了一個教科書上的古老名字。
小結
作為國王,無法愛護自己的子民,守護自己的國土,無疑是悲哀的;而自己的子民順從侵略者的意志,心安理得地成為侵略者國家的一員,這無疑更加悲痛;最後連自己的妻子也拋棄自己,改嫁他人,這更是悲劇到了極點。
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作為錫金的最後一任國王,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無疑是一個苦難的人。
但是錫金這樣的小國或許從一開始誕生之時,就註定了她坎坷的命運,只可惜錫金人創造的歷史輝煌從此也只能淹沒於歷史,只能供人們在記憶中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