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1日,30年代入黨,具有60多年黨齡的國家電子工業部原副部長、中國電子質量管理協會會長、原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兼重慶理工大學校長、電子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蔣崇璟教授,以一位83歲老友的名義,向時任國家資訊產業部(原國家電子工業部)資訊中心企業處處長兼全國電子產品登記辦公室主任、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高階會員,年方41歲的於凌宇同志,親筆書寫了中英兩種文字的深情贈言函:“忠誠鎖住權利濫用,效率開啟建設之門—於凌宇同志指正,83歲老友,蔣崇璟”。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的高階幹部,著名教育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賀龍元帥非常賞識的老部下,中央軍委副主席劉伯承元帥的侄女婿(蔣崇璟夫人劉僉泰,雖是劉帥侄女,但因為一直跟隨劉帥生活,劉帥視為親生女兒),如此平易近人的謙虛態度,言傳身教的長者風采,親切勉勵青年黨員、青年幹部和青年專家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對黨忠誠、廉潔勤政的深情寄望,關切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後繼有人的擔當意識,自覺黨性,堅定信仰和奉獻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1998年12月,於凌宇同志主編了《中國電子資訊產業在騰飛》一書,由中央領導、部領導題詞,部領導題寫書名並擔任顧問,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國成立近半個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新中國電子資訊產業取得的輝煌成就,蔣崇璟老部長又受邀為該書欣然題詞致賀:創一流質量,振興電子資訊產業——為《中國電子資訊產業在騰飛》題。
蔣崇璟老部長在離休之後,作為中國電子質量管理協會會長,中國電子教育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對促進中國電子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電子科技的進步、電子工業的發展和電子行業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革創新,多年來,一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早在1997年5月15日,時任國家電子工業部國營第七九四廠黨委宣傳部長兼資訊處長、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高階會員的於凌宇同志,受廠黨委委託,就曾邀請他為該廠與外商合資組建的“鄭州華翔電子有限公司”題名,他欣然應允,連夜題寫,並特意加蓋了由著名篆刻家、國家電子工業部第十設計院總設計師、總工程師鄭兆煌刻制的印章,以表重視。還以82歲老友名義,親筆致函於凌宇處長,謙虛說明情況。由於於凌宇處長夫人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蔣崇璟老部長還特意以校友名義,在信中向其夫人轉贈名片,以表校友關心友誼之情。82歲的老部長、老黨員、老專家蔣崇璟和40歲的青年處長、青年黨員、青年專家於凌宇,年齡相差一倍多,卻建立了多年的深厚友誼,堪稱新老共產黨員、青老領導幹部和青老科技專家忘年之交的傳奇佳話。 後來,時值2000年6月9日,在國家電子工業部國營第七九四廠30週年廠慶之際,該廠黨委又委託於凌宇同志邀請蔣崇璟老部長題詞祝賀,以肯定戰略三線電子軍工企業為新中國國防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鼓勵電子軍工科研人員和產業工人再接再厲,再立新功。蔣崇璟老部長受邀後欣然應允,揮毫題寫:三十年業績可喜可賀,面向未來任重道遠—國營第七九四廠三十週年廠慶致賀。
據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報道:蔣崇璟(1916年4月13日—2019年6月27日),系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於堤村人。1938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9月起先後任八路軍第三縱隊第二十九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第三縱隊第二十七團政治委員,晉綏工業部副部長等。1945年9月起歷任西北軍區兵工部部長,陝甘寧邊區政府企業廳廳長兼兵工部部長、西北工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院委會主任委員。1950年1月起先後任成都市軍管會財委會副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第二機械工業部質量檢查司司長,第十局局長、分黨組副書記,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等。1960年8月任四川省委第二工業部部長、西南局國防工辦主任。1978年6月任第四機械工業部(後電子工業部,現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1982年12月離休。曾經兼任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質量管理協會會長、中國電子教育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等職。 蔣崇璟曾就學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礦冶系,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大多歲月都奉獻給了國家的軍工事業。他最初進入軍工行業,還是賀龍元帥親自點的將,至今還流傳著賀龍元帥“三留蔣崇璟”的動人故事。蔣崇璟和賀龍的交往,發生在1944年,時任陝甘寧和晉綏聯防軍司令員的賀龍,為加強抗日武裝,決定加強軍事工業建設,成立晉綏軍區後勤部工業部,急需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政治可靠的人才。就在這時,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的高才生蔣崇璟進入了賀龍的視野。當時,由於蔣崇璟特別希望去前線部隊抗日,賀龍就找他耐心做思想工作,向他講明瞭當時抗戰形勢和部隊急需武器彈藥的嚴峻局面,以及軍工後勤保障異常重要的戰略地位,鼓勵他在晉綏兵工業上發揮專業技術特長,為抗戰研製提供武器裝備做出重要貢獻。這讓蔣崇璟很受鼓舞,決心全力以赴做好工作。這是賀龍第一次留蔣崇璟工作。1944年10月,晉綏軍區後勤部工業部在陝西省佳縣店鎮鄉勃牛溝成立,王逢原任部長兼政治委員,蔣崇璟、楊開林任副部長。1945年8月,組織上決定讓王逢原等奉命赴東北工作,由蔣崇璟接任晉綏軍區後勤部工業部部長。蔣崇璟接任晉綏軍區後勤部工業部部長後,就一心撲在了工作上,整天沒日沒夜的視察工廠、抓緊生產、組織後勤、研究工作;在生活上,堅持艱苦樸素的精神,和普通幹部群眾一起經受考驗,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不搞任何特殊化;注意向同志們講明革命必將勝利的道理和自己肩負使命的重要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為了提高職工的文化和技術水平,工業部克服沒有專職教師的困難,動員有文化的給沒文化的上課,有專業知識的給沒專業知識的講解,開了文化課和技術課。同時,在他的領導下,工業部還經常開展一些業餘文化活動,大家自編自演,舉行小型“演唱會”,唱革命歌曲,扭秧歌,唱山西梆子、京劇等戲曲。蔣崇璟還非常重視發揮技術專家的作用,重用技術骨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大家的艱辛努力下,晉綏軍區後勤部工業部上下齊心協力、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的精神蔚然成風,湧現出了一大批模範人物和先進集體。1946年春,國共兩黨和美國人參加的軍事協調處執行部和執行小組成立,由於蔣崇璟政治過硬,軍事經驗豐富,又精通外語,於是上級擬調他過去。賀龍當時還在前線,知道這一情況後,不同意這樣安排,他說:“軍事工業非常重要,蔣崇璟不能離開。”這樣,蔣崇璟又被留了下來。這是賀龍第二次留蔣崇璟工作。在蔣崇璟帶領下,晉綏兵工業快速發展壯大。到1947年,晉綏軍區後勤部工業部已經發展組建為七個廠,職工總數達到4000餘人。1949年5月後,蔣崇璟隨軍到西安,奉賀龍之命接管西北工學院,除了原來的職務外兼西北工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院務委員會主任。不久籌備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要調蔣崇璟到當時的食品工業部工作。西北局在討論此事時,賀老總說:“中央調人,堅決執行,大力支援,不過讓蔣崇璟留下搞軍工更合適。”這樣,連同之前的兩次挽留,賀龍元帥的用人遠見,為後人留下了“三留蔣崇璟”的感人佳話。由此可見,蔣崇璟老部長的卓越工作能力,以及賀龍元帥對蔣崇璟的高度欣賞器重。
於凌宇教授是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後,全國十大名校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固體電子學系首屆優秀大學生、團委宣傳部長、知名校友。 大學畢業後,於凌宇先後在國家大型軍工電子企業—國家電子工業部794廠任廠黨委宣傳部長兼資訊處長,在國家電子工業部、國家資訊產業部(現工業和資訊化部)任處長,正高階專家,於2004年由濮陽市委、市政府作為引進的高層次科教領軍人才,調任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大學濮陽工學院)科研處長兼院高教研究所所長、院科協副主席、政法系黨總支書記,三級教授。
於凌宇教授是中國科協院士專家報告團著名專家,國家教育部資訊化專家,國家工信部《新型工業化》雜誌副主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高階研究員,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高階會員,河南省十大傑出科技新聞人物,濮陽市應急管理專家,濮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濮陽市學術技術帶頭人,濮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濮陽市最美讀書人。為“振興中華,造福人類”而讀書學習,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他閱讀範圍廣泛,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工程技術等多個學科門類。他在讀書學習中,善於深入研究,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學以致用。在國際性、全國性、省、市級學術會議、報刊雜誌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主編或參編技術經濟管理專著60多部,獲國家、省、市級成果、專利40多項,擔任國際性、全國性、省、市級學會、協會、研究會高階學術職務30多個。為我國兩彈一星、運載火箭、載人飛船、核潛艇、潛射導彈、先進雷達等國防重器的配套電子元器件研製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大學讀書時撰寫的萬字科技論文《奮攀科技群峰 征服浩瀚宇宙》,經全國著名教育家、時任華中科大黨委書記兼校長朱九思批示,印發全校師生參閱;他在國家資訊產業部工作期間,所主編的《中國電子資訊產業在騰飛》一書,由中央領導題詞,部領導題寫書名,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國電子資訊產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他在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主持科研工作期間,為學院提升科研學術水平,獲得國家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防控新冠疫情期間,他作為應急管理專家,為濮陽市委、市政府積極提供科技抗疫對策,受到各級領導好評,國家、省、市、縣、著名高校等各級各類權威新聞媒體,對其優秀事蹟多次進行了宣傳報道;在濮陽市黨史、地方史研究工作中,他對濮陽籍革命家、共和國老英雄事蹟深入研究,撰寫的革命文獻,在國家、省、市、縣、著名高校等各級各類權威新聞媒體上釋出,產生了重要社會影響;他為濮陽在新時代推進強市戰略提出的《全力打造濮陽“中國世界雙第一”金名片的建議》,在市委濮陽網釋出,受到市委、市政府、市文廣旅體局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和好評;他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創作的《神州天地頌—敬獻我黨百年華誕》詩作,獲國家、省、市、著名高校等權威媒體高度關注和廣泛好評;他作為濮陽市紅色宣講員,所提供的紅色故事素材,受到國家、省、市、著名高校等各級各類權威媒體高度關注,為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於凌宇教授出生於革命世家,堪稱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其父親於海雲,是一位具有七十多年黨齡,被中共河南省委命名的“共和國老英雄”和“中原先鋒”,近年來相繼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榮譽獎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榮譽獎章”、“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光榮在黨五十年榮譽獎章”。革命老人於海云為開創和保衛新中國,出生入死,身經百戰,曾參加過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戰役,震驚世界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金城防禦作戰、秋季戰術性反擊、朝鮮東海岸反登陸防禦作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於海雲任志願軍三兵團12軍31師醫療隊長。該部隊是一支中外聞名、英勇善戰、戰功卓著、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劉鄧主力英雄部隊,南朝鮮軍方曾評論說:“中共第12軍享有精銳部隊之稱,具有攻防全面作戰能力。”整個上甘嶺戰役自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平均每天擊退敵人20多次衝鋒,戰鬥激烈程度世所罕見,炮火密度超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炮火最多時,一天就對我軍陣地發射30多萬發炮彈,炮火頻率達到每秒6發,炮火密度達到每平方米76發。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2米,兩座高地表面上的戰鬥工事全部被被毀,草木被打光,山石炸成粉末,高地土石被炸松1-2米,人走在上面如陷沼澤。在上甘嶺陣地上,隨手抓起一把土,就數出了32顆彈片,可謂彈片、鐵屑過半;在一面不到2平方米的軍旗上,打穿了381個彈孔;在一截不到一米的樹幹上,打入了100多個彈頭和彈片;在整個3.7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屍橫遍野,骨肉橫飛,浸透鮮血。戰場上空,火光沖天,炮聲轟鳴,硝煙瀰漫,塵土飛揚,昏天黑地。許多戰士被驚天動地的炮聲活活震死或震聾。在上甘嶺戰役中,於海雲所在的部隊,湧現出了電視劇《英雄兒女》中手持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中國人民志願軍三兵團12軍31師91團8連英雄戰士王萬成;孤身奮戰,一天打退敵軍40多次進攻,殲敵280餘人,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奇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三兵團12軍31師91團孤膽英雄戰士,榮獲特等功、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胡修道等一大批全國聞名的戰鬥英雄;上甘嶺戰役第二階段的前敵總指揮12軍副軍長李德生,後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由於該部隊在上甘嶺戰役中浴血奮戰,功勳卓著,1952年12月6日《人民日報》一版,以《志願軍某部在上甘嶺創光輝戰例》為題,向全國軍民表彰了他們的英雄事蹟。
其外祖父王鶴峰(1911--1999),系河南省濮陽縣梁莊鄉王棗林村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無產階級革命家。王鶴峰於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山西省公開工作委員會委員、八路軍決死一縱隊黨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太嶽區革命根據地黨委書記兼晉冀魯豫軍區所屬太嶽軍區政委、晉冀魯豫軍區太嶽縱隊政委,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野戰軍第八縱隊政委,華北軍區所屬太嶽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臨時教務處主任、北京市委委員兼組織部副部長,中央軍委鐵道部政治部主任、國家鐵道部政治部主任兼中央軍委鐵道兵團政治部主任,哈爾濱市委副書記兼工業部長(當時為中央直轄市),黑龍江省委書記,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駐中共中央東北局監察組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王鶴峰系中共七大、八大代表。他無論在推翻舊社會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新中國的火紅歲月,都為黨和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革命戰爭年代,王鶴峰與薄一波(後國務院副總理、中顧委常務副主任)、陳賡(後大將、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委員)等建立和領導了山西犧盟會、山西新軍抗敵決死隊、太嶽革命根據地、太嶽軍區和太嶽縱隊,參與指揮並率部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上黨戰役”和“沁源圍困戰”等重大戰役。抗日年戰爭時期,王鶴峰領導太嶽革命根據地和太嶽軍區開展自力更生的大生產運動,措施得力,成績顯著,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充分肯定。解放戰爭時期,王鶴峰與陳賡指揮四縱集中主力各個殲敵的創造性戰法,受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高度重視,面向全軍普及推廣。建國之初,王鶴峰與彭真(後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後元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等作為開國之際北京首屆市委領導,為中共在北京建立國都,培養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領導幹部,不但從國民黨手中順利接管了北京,而且為全國各省市順利接管政權創造了成功經驗,受到了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高度評價。王鶴峰與滕代遠(曾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後上將、全國政協副主席)等作為中央軍委鐵道部、國家鐵道部和中央軍委鐵道兵團主要領導,像朱德同志所讚譽的那樣,把鐵道兵建成了“人民鐵軍”,為黨中央從西柏坡乘火車進京舉行開國大典,為毛澤東乘專列出訪蘇聯,為抗美援朝戰爭組建鐵道部隊,建立鋼鐵運輸線,奪取新中國震驚世界的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做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央五大書記的感謝與讚揚。在革命建設時期,為建設被毛澤東稱之為共和國“長子城市”的哈爾濱市(50年代為中央直轄市),振興共和國的“工業基地”黑龍江省,艱辛探索,創新性地總結提出併成功實踐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新中國工業企業管理模式,並被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正式命名為中外聞名的“鞍鋼憲法”。在中央監察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期間,他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指示,在審理重大案件,維護黨的紀律,主持正義,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反對腐敗,端正黨風,建立規章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廣大監察紀檢幹部和人民群眾的稱讚。為了有力促進中央領導機構成員新老交替和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他率先垂範,主動退出領導崗位的高風亮節,受到全黨好評和致敬。 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是黨中央在建黨百年和建國百年曆史交匯點上,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重大戰略部署。黨史是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是最豐富的營養液,是最有效的清醒劑,記錄著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蘊含著信仰、信念和信心。黨中央要求,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革命家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烈士的故事、老區的故事等一系列紅色故事。習近平同志強調: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要銘記奮鬥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鬥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要利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代際相傳的精神薪火。重溫紅色故事,講好紅色故事,可以激發黨員幹部的愛黨愛國情懷,讓革命精神賡續弘揚,讓英雄精神薪火相傳。講好紅色故事,有利於傳承紅色基因。而紅色基因,銘刻著中華民族的紅色記憶,蘊含著紅色血脈,凝結著紅色傳統,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魂、生存之根、發展之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作為新時代的紅色傳人,我們要繼承先輩們的光榮傳統,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永遠鐫刻在鮮紅的旗幟上,滲透到祖國大地上,流淌在神州江河裡,融入到世代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奮力譜寫出盛世強國的壯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