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體位置
香紙溝位於貴陽市東北部的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境內,距市區大約36公里。
二、香紙溝的由來
據說大概在600年前,因明太祖朱元璋調北填南,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的後裔彭氏三兄弟一路從湖南新化來到香紙溝定居,很巧的是香紙溝漫山遍野都長滿了修竹,簡直就是造紙的風水寶地。自此,造紙文明在香紙溝紮根落戶,開啟了香紙溝獨特的紙文化。
當時人們利用溪流、竹子、石料等天然資源造紙,便給這裡起名為“湘紙溝”,後來因為此處造出來的紙隱隱帶著香味,所以就把“湘紙溝”改為“香紙溝”。
三、香紙溝的絕美之處
現今的香紙溝是以漢族和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的雜居村落。香紙溝景區內有山、水、竹、林、泉、溶洞、飛瀑、奇峰、怪石、幽谷、深潭等景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
走進香紙溝,掩映在山水之間的古樸少數民族居住地,讓人心生嚮往,原生態的村落幾乎很少受到外界文明的衝擊,就安安靜靜的在那裡,完完全全地呈現出一派淳樸自然的和諧景象。
最難能可貴的是,香紙溝保留了完整而又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術,造紙作坊隨處可見,堪稱是古法造紙的活化石。
相傳東漢蔡倫紙一共需要72道複雜的工序,以麻和樹皮為主要原料,經過捶打、浸泡、蒸煮、發酵、漂洗、碾壓等工序之後,才能造出成品紙張。
從開始製作到成品紙張的全部完成,至少需要花費3個月的時長,由此可見,香紙溝對造紙的傳承極為重視的,每一個過程都透露著嚴謹。
四、香紙溝人的生活方式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紙張的工業化生產基本上上代替了手工製作,但香紙溝造紙仍舊使用著傳承了千百年的古老造紙方法,聽聞除了把造紙原料換成青竹之外,72道工序竟都沒有少。
香紙溝人已經習慣了農忙時種田,閒下來的時候便可造紙,如此有趣而且又生動的生活方式,使得每一個香紙溝的人在忙碌中獲得充實,使得傳統手工造紙技術以最優雅的風貌在世人的面前。
古老的香紙溝一直保持著百年前的生活方式,這個坐落在大山中的村落就像被時光遺忘了一般,又似乎是歲月的刻意保留,一面是“古老陳舊”,保留著當初的模樣;另一面則是“傳統風雅”,保留著造紙的文化。
也正是這樣,人們才在這裡揭開了古老造紙術的神秘面紗,中國的紙文化才找到源頭,香紙溝也得以因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在現代文明的前進大趨勢中,以珍貴的傳統文化獨樹一幟,獲得了世人的無限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