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在歷遊英倫三島之後,我又回到了倫敦,懷著一種難以名狀的心情參觀了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一個世界頂級藝術品聚集地,彙集了世界文明古國埃及、希臘、羅馬和中國的文物寶庫。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主要是英國於18世紀至19世紀發起的戰爭中掠奪而來,主要受害國家包括希臘,埃及及中國等。現在大英博物館每年接待的參觀者有500餘萬人之眾,尤其是近年到英國旅遊的中國團越來越多,參觀大英博物館已成為在倫敦必不可少的活動。
這是大英博物館正門,天空正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伴隨著絲絲寒意我來到了博物館門前準備入館參觀。面對大英博物館,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那段大英帝國帶給我國恥辱的歷史,卻在心頭揮之不去,當天冒雨前來參觀的人們仍絡繹不絕。
博物館的大廳內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人種的遊客很多,不知他們有何感想。
在大英愽物館,中國館就佔了好幾個大廳,中國文物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總數多達2萬3千餘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館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代希臘、埃及收藏一併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中的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例如敦煌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唐代的三彩等。
這是中國館中的瓷器館,展品琳琅滿目館藏著大量來自中國唐宋時期的瓷器,其珍稀程度超過國內。
這些展出瓷器的年代,跨越了唐宋元明清。
這是大維德花瓶,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花瓶。 第一,有確切紀年,而且直接書寫在瓶頸上,清清楚楚,內容豐富,繪製精良。第二,此瓶成對,器型複雜,體型又大,九層紋飾,幾乎囊括元青花繪畫內容的全部。第三,若無此物,許多收藏家和學者還不知道,這世上竟有元青花存在,也是因為元代青花瓷的發展徹底奠定了景德鎮的中心地位。
下圖的青花瓷來自宣德年間,這是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時期,素有“青花至今空前絕後”之美名。這個時代為了克服蘇泥勃青的缺陷,將至於普通青料混用,同時畫料時筆法更加細膩,濃淡結合,富有層次。同樣是龍紋,這一幅和第一張大維德元青花上的龍紋相比要清晰具體的多。
鳥紋抱月瓶,抱月瓶的瓶身扁平、圓潤,瓶頸呈管狀,瓶耳為卷形雲朵。
這是一組鏤空碗
20件龍紋琉璃。這些琉璃曾是中國北部山西省的寺廟建築屋脊上的裝飾品,它們是一組琉璃製品的一部分。
這是一尊高達六米的隋代開皇年間阿彌陀佛白色大理石像,矗立在大英博物館樓梯空隙之間,它絕對是這座博物館中最大最雄偉的佛像,根據蓮花基座上的銘文可知,這尊大佛原來被供奉在河北省韓翠村的崇光寺。
這組佛像圖片來自古印度館
涅瑞伊德女神紀念碑,要追溯到公元前380年土耳其西南部的桑索斯,是古代萊基亞和阿比納斯王朝的一座陵墓紀念建築,精美的融合了當時古希臘和波斯的人物肖像和建築設計特徵。柱子中間的雕像代表希臘神話裡的海洋女神涅瑞伊德Nereid。
艾爾金大理石雕塑是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部分雕刻和殘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館藏品之一,有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之稱,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買下帕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築裝飾和雕刻,並切割後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將其買下放在大英博物館,此後大理石雕塑成為該館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這些大理石石雕都來自帕特農神廟柱子的上部,大約佔全部雕刻的一半,擺放也是按照在帕特農神廟上的位置順序來的。
帕提農神廟命運三女神像,她們是克羅索,克拉西斯和阿特羅波斯,他們是宙斯的御前顧問西米斯的女兒,人們從三女生的姿態中,姿態神情中看到的不是神,而是人間姐妹之間親密動人之情,從做躺之太宗隱現出個圓的個性和氣質。。
愛神維納斯沐浴時的雕像,公元1世紀的羅馬作品。
復活節島的大型石雕像一一華-哈卡那乃安
復活節島上的雕像,製作於公元前1000年到17世紀下半葉之間,島上大約有600座石像,分佈在該島的沿海地帶,多半成組地矗立在石砌平臺上,面向大海,每組的數目不等,最高達9.6米,大多為3-6米。大英博物館中有兩座。
阿盟霍特普三世坐像,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91年至1353年在位)第十八王朝在他統治時達到全盛,坐像來自於尼羅河邊的底比斯大型墓地的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廟。
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是古埃及館中最有價值的一尊,這座雕像帶著謎一般的微笑,頭上帶著折皺布料製成的頭巾,頂端有眼鏡蛇王冠,拉美西斯二世生於(公元前1303年至1213年)活了91歲,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胸像由一塊雙色花崗岩製成,以區分頭部和身體,高2.67米,重7.2噸,古埃及,把這座雕像作為保證,主人能死後重生。
紅色花崗岩製成的國王頭像,被認為是阿蒙諾菲斯三世,戴著雙王冠,來自卡納克的穆特神廟附近的昆斯貝克霍神廟前,第18期王朝,約公元前1390年,高2.28米。
這是女神賽科麥特,是古埃及眾神之一,是孟菲斯三柱神之一、普達的妻子,內菲爾特穆神的父親,太陽神的女兒,被奉為戰鬥女神。以頭戴太陽圓盤雌獅面女人身形象出現。受到與底比斯瑪奧特女神同樣的尊崇。
尼尼微的文物。人頭牛身帶翅膀的巨獸把守的大門
這一對帶翼獅身人頭像是亞述國王阿淑爾納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一859年在位)的王宮門前的雕像,王宮位於當時的首都尼姆魯德。
亞述宮殿前的獅子巨像,這就是2700年前,兩河流域的人類雕刻藝術。
亞述國王阿淑爾納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至859年在位),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兩河流域再到地中海沿岸數十個國家。以殘暴著稱的阿淑爾納西爾帕二世,建造了亞述新的首都尼姆魯德,這尊阿淑爾納西帕二世雕像就是在尼姆魯德出土的,上面的楔形文字記載了他的戰功。
這裡展示的是尼尼微王宮的大型浮雕,據說原王宮總長度約3000米,行走在浮雕之間,你會感受到來自人類古代文明的震撼。這些展出的浮雕都是掠奪者鋸回來的巳殘缺不全。
由於不能把重達數十噸的整塊雕刻運回國內,大英帝國掠奪者便把表面的整塊雕刻鋸了回來,由於只有幾公分厚許多雕刻便碎在了路上。
這些雕刻表現的是公元前700年一692年間的一場戰爭,雕刻來自於尼尼微的皇宮,從服飾上看戰爭的地點可能是位於伊朗或土耳其一帶。勝利者手中拿著敵軍的人頭,後面牽著俘虜(奴隸)亞述人尚武、殘暴,投頭機攻城錘可能都是他們發明的。
石棺,棺內的刻畫表示著天神、地神和來生轉世的內容。
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是不能錯過的重要展區,也是人氣最旺最大的展區,英國人自己常說,“如果是為了看木乃伊而去埃及旅遊,那就放棄吧,我們這裡比埃及陳列的文物多得多”。這句這話是吹牛皮嗎?我們到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看一看便知。
古埃及館一共收藏了約80具人類的木乃伊,還有大量的葬禮用具,人形棺、石柩、盛放從木乃伊中取出的內臟的罐子等等,這些產品充分展示了古埃及文明喪葬文化。
這是當時兩河流域的人們製作的陶具和生活生產用具。
姜人,大英博物館裡最著名的屍體,他生活於前王朝晚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埋藏姜人的墳墓位於一座山中拱起的小坡下,幾乎被兩三塊巨大的石塊覆蓋,由於石頭被緊密地壓疊在一起,墓穴裡的屍體破完整儲存下來,姜人屬於自然乾屍。
這組瓷器照片拍攝於古埃及館,其圖案色彩已經融入了濃濃的西域文化。
這是大英博物館的鐘表館,大英博物館,大大小小近一百個展廳,鐘錶館在上層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佔有兩間,即使如此小的比例,依然由70座優質古鐘常年展覽,這些古鐘都定時有專業保養維護,絕大部分展品處於執行狀況。
這是1830年製作的滾球鍾,代表了那個時代先進的科技水平。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力今非昔比,我們的朋友遍天下,西方列強欺負我們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強大的祖國期盼著這些被掠奪的文物早日回家。
兩個小時的參觀猶如在時間隧道中穿梭,我深深為這些精美的藝術藏品所震撼,它代表了人類社會數千年來在文化、科學技術發展各階段的最高水平。參觀中也瞭解到大英博物館的藝術藏品除了少量捐贈、購買外,多數為18一19世紀大英帝國透過戰爭對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兩河流域及中國掠奪而來。那些文物背後的故事 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貧窮、落後、愚昧就會捱打,就會亡國 。
如今,站起來了的中國經過近代數十年的飛速發展,早已不是過去一盤散沙的中國,中華民族已屹立在世界民族之顛 ,那種恥辱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要以史為鑑,精誠團結、奮發向上,為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振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攝 影 文字 秋子
編 輯 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