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98K步槍、美國春田M1903、日本三十年式和三八式步槍、中國中正式和漢陽造步槍……
這些槍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彈倉量均是5發。而若溯源,他們都能找到相同的“祖先”:
春田M1903步槍仿自德國Gew98步槍;
日本三十年式步槍仿自德國毛瑟M1871步槍,三八式步槍是三十年式的升級版;
中正式步槍仿自德國毛瑟M1924步槍,漢陽造仿自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
其中,Gew98步槍是毛瑟1898的軍用版,1888式委員會步槍是毛瑟71/84步槍的無煙火藥版。
綜上所言,這些國家的這些五發裝步槍都有一個共同的師祖爺,那就是毛瑟步槍。
同時期,沒有仿造毛瑟步槍的其他非德系步槍,就有很多不是五發裝的,例如李-恩菲爾德MK.I步槍(10發子彈)、加蘭德M1步槍(8發子彈)、以及勒貝爾M1886步槍(8發子彈)。
所以,五發裝彈其實是德系旋轉後拉步槍的共同點,並非二戰初期所有步槍的特點。
只是毛瑟家族根繁葉茂,被各國效仿,遍地開花,以至於五發裝彈的傳統被髮揚光大而已。
既然二戰時期那些五發裝彈的栓動步槍都是師出同門。那麼,毛瑟公司出品的槍及其“師弟”們為什麼都是五發裝彈的?這裡面到底有什麼玄機?
一、毛瑟的原創:雙排固定式彈倉
其實,這些國家在仿造毛瑟步槍時,都把毛瑟家族的一個祖傳結構給學了去,那就是雙排固定式彈倉。
彈倉是槍械內部用於容納備用子彈的容器,在那個彈匣沒有被廣泛運用的年代,彈倉同時也兼具供彈系統的作用。
那何為雙排固定彈倉呢?我們拿毛瑟公司最著名的98K來舉個例子:
拉動大栓,毛瑟98K步槍的槍機就打開了,可以看到裡面的彈倉露出來。這款槍的子彈要從機匣頂部塞入,頂部這個開口既是裝彈口又是拋殼窗。
毛瑟98K的裝彈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一發一發地裝,另一種是五發彈夾裝入,剛好把裡面填滿。
緊接著,把大栓推回去,槍機閉鎖,讓橋夾拋除。
用彈夾裝彈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子彈可以全按下去,但固定子彈用的橋夾卻留在外面進不去。
當用拇指把子彈按進去的時候,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子彈不是一次性全部下去的,而是有明顯一顆一顆脫離橋夾的感覺。
這是因為98K的彈倉呈雙排,五發子彈在裡面交錯排列著。而不是想象中的那樣下面有一排容納五發子彈的空間。
橋夾為了防止進去了拔不出來,則是被堵在機匣導槽上。
由於98K槍膛裡還能容納一發子彈,一些老兵會先讓一發子彈上膛,再把五發彈夾弄進去。這樣,槍裡面就有六發子彈。
毛瑟公司首創的這種五發子彈的雙排固定式彈倉,就這麼被其他仿製型號所效仿,一直推廣到了二戰時期。
二、5發裝彈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守舊”
然而,毛瑟的雙排固定式彈倉是G98後面才開始推廣的,在此之前,毛瑟的槍都是用管狀彈倉的。
但毛瑟71/84步槍及其仿製型號三八大蓋也都是管狀彈倉,為什麼這些槍也是五發裝彈?而同樣是管狀彈倉的勒貝爾M1886步槍,用的卻是8發裝彈?
五發裝彈的背後還有什麼原因呢?
眾所周知,栓動步槍不能自動射擊,射速取決於手速。在實戰中,五發彈夾和六發彈夾在火力持續性上並無分殊。
毛瑟公司採用了五發彈夾,並設計了與之相對應的彈倉,是因為這樣的彈容量,在實戰中火力的持續性和連貫性都很符合要求。
同時,五發子彈不多不少剛剛好,能迅速裝填,大概用完成一次射擊的時間,就能把五發子彈裝好。
反正射速本來就這麼慢,也不耽誤時間。
久而久之,毛瑟公司就習慣了這樣的設定。而自毛瑟步槍中標並榮升制式步槍之後,一條配套的生產線也隨之鋪開。
五發彈夾長寬大小合適,可以整齊地用油紙包好放進專門生產的彈藥盒彈藥箱裡。然而,若是把五發裝彈改成六發裝彈,這一變動就會使整條生產線推翻重來,並且會給後勤帶來巨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增加彈倉容量還會面臨許多更現實的問題。
以前沒有中間威力彈,步槍彈都是全威力彈。這樣的子彈很重,全塞彈倉裡,就會導致全槍的重心發生微妙的變化,導致射擊手感跟以前不一樣,以至於對精度造成影響。
步槍的內部空間就這麼大,增加彈容量要麼改用管狀彈倉增加槍長,要麼改用彈匣供彈。
但栓動步槍是為了適應一戰那種塹壕戰而設計出來的,本身火力不足,只能靠刺刀衝鋒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打白刃戰的時候,這樣的長槍裝上長刺刀就是一支矛,槍身上不同的握持部位對應不同的發力點。
若是加長彈匣,或者為了增加彈容而在槍身下面凸起一塊,則會影響到握持手感。
另外,以前的人認為步槍彈匣會磕著地,從而影響到一些戰術動作,例如匍匐前進和臥姿射擊。所以像毛瑟步槍那樣下面平滑光禿,沒有凸起的才是正統。
這導致槍械在設計上也很少考慮到城市巷戰的情況,畢竟栓動步槍的設計初衷是依託戰壕進行射擊,所以也不需要前握把。
那時候,人類還沒有徹底走出冷兵器時代,一些熱兵器的戰術理念打法沒搞懂,對彈匣有所牴觸也很正常。
後來,俄羅斯人就發現彈匣好像對實戰沒什麼影響,所以還搞出了個不可拆卸彈匣的莫辛納甘步槍。
沒有什麼問題是一句“烏拉”不能解決的~
三、五發彈夾退出歷史舞臺
真正讓彈容量走出“五發怪圈”的,是槍械射速的提升。
98K的閉鎖和拋殼需要透過旋轉後拉這個步驟完成,即便手速再快,一分鐘撐死也只能打完三個半彈夾。
原本五發的彈倉容量已經是較佳狀態的了,直到英國人搞出了一款叫做“李-恩菲爾德”的步槍,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這款槍的彈倉可容納兩個五發彈夾共十發子彈,兩個彈夾分兩次裝填,而且它值得這麼做。
它雖然也是栓動步槍,但它的槍機閉鎖在後面,槍栓往後從頭拉到底的路徑要比毛瑟步槍短上一截。
槍栓直進直退,操作時動作幅度更小,爆發力十足,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在八秒之內就能把彈倉裡的子彈全部射完。
兩者一較量,德國的毛瑟步槍手還沒把大栓拉出來,身上就多了好幾個7.7毫米半徑的血洞。
然而,李恩菲爾德並沒有將五發彈夾擠出歷史舞臺,他用的還是德系旋轉後拉步槍的彈夾,真正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是半自動步槍。
由於自動步槍射速越快,子彈消耗也就越快,如果一把槍的彈容量太小,那麼它速射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
因此,半自動步槍設計者們想盡辦法擺脫五發彈夾,加蘭德M1步槍由此使用八發漏夾,得名“八大粒”;SKS半自動步槍則使用10發彈夾供彈,甚是壯觀,還好它用的是M43中間威力彈,全威力彈太重不說,裝子彈的時候大拇指都得壓麻。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絕地求生》裡兩秒十七發輕鬆二十九殺的SKS是民間魔改版,把彈夾供彈改成了彈匣供彈。同時,這個設定也指明瞭戰後供彈具的滄桑正道——彈匣化。
在二戰之後,無論是五發彈夾、十發加長彈夾、還是彈漏都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了,唯有當年那個被認為是“異端”的彈匣倖存了下來,並逆襲成為今天幾乎所有步槍的供彈具。
在那之後,M1加蘭德也從8發彈漏升級為M14步槍的20發標準彈匣,彈匣代表了當今主流槍械供彈具的潮流。
彈匣取代彈夾,反映的是制式步槍從栓動、半自動,最後到全自動的演化史。當然,中間威力彈的出現也功不可沒。
四、時代的發展,也是時代的無奈
回顧栓動步槍走過的歷程,不難發現,它代表的是人類的發展,卻也代表著每逢發展過程中,那些受眼界而拖累的無奈。
“栓動”,顧名思義就是“大栓一拉、子彈一發”,每打一發就需要拉動槍栓來完成“退殼-閉鎖-上膛”等一系列動作。
這種武器,最早是為了增強線列步兵叢集射擊時的火力而研發的。到了後來,塹壕戰取代線性戰術,蹲在戰壕裡的步槍就是熱兵器,翻出戰壕步槍就變成了刺刀衝鋒的冷兵器。
可見,栓動步槍的預設情景都是有掩護的叢集行動,非常考驗隊友之間的互相配合,保障火力輸出的持續性。
但由於設計者鮮有考慮巷戰、單打獨鬥以及近距離纏鬥的情景,所以五發裝彈已經是最佳配置。
二十世紀末,旋轉後拉步槍已基本定型,Gew98是這一時期的代表物,往後一屆一屆推出了多少款毛瑟步槍,像什麼南斯拉夫M48、波蘭Wz-98型步槍,雖然改短了,換湯不換藥。
德三有領先於時代的衝鋒槍、機關槍,唯獨制式步槍畫風出奇還停留在19世紀末的水平,這是極其諷刺的現實。
而對栓動步槍界影響最大的德系毛瑟流,也不能直接用彈匣擴容,若要增加子彈,要麼像加蘭德那樣增大橫向尺寸,要麼學李恩菲爾德步槍,多出一個彈盒,但那些都是傷筋動骨的改動。
對射速慢的毛瑟步槍來說,五發裝蠻好的,把它換了幹什麼?
所以,二戰時期的5發當倉步槍並不是時代的主流,相反是認知有限導致的時代悲哀。
軍事的發展也是科技的發展,科技的創新有多重要?透過栓動步槍這一產物去看問題,相信已經不言而喻。
文/和平之風
參考資料:
1、《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世界名槍——毛瑟步槍》,黎明
2、《世界名槍印象(5) 三款栓動步槍》,曉槍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