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雨涵
即將收官的《半熟戀人》,成為許多人這幾個月的“戀愛代餐”。這檔戀愛觀察真人秀,讓觀眾看到了熟齡男女相處過程中的魅力。戀綜盛行,甜寵氾濫,但人們還是熱衷於“磕CP”。這並非僅是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一場幻覺,在充斥工業糖精濃度超標的娛樂環境下,人們更加懷念天然結晶的真糖,那種微微甜,剛剛好。
《半熟戀人》與《心動的訊號》節目模式並無二致,同樣是一群單身男女共同入住公寓,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戀愛社交生活,只是這一次《半熟戀人》的年齡門檻提高到了30歲以上,“熟齡”成為節目的關鍵詞。“五官是見面的敲門磚,三觀是相處的潤滑劑”,節目開篇先進行了“不看五官先看三觀”的網聊,透過微信聊天和檢視對方朋友圈確立第一印象。這映照出不少嘉賓網路人格和現實人格的反差,有人線上“社牛”、線下“社恐”。比如羅穎在網聊階段的活躍獲得了最多男嘉賓的青睞,但是入住小屋之後,她卻是一枚嫻靜慢熱的女子,這讓不少人在她身上找到共鳴。節目製作人閆芝樺表示,“我們的設計都是來源於生活、尊重真實生活,但又稍微提煉了生活。”
氛圍感和舒服度是觀眾對《半熟戀人》經常提及的好評。在以往的戀綜裡,總是有觀眾明顯站隊的CP,有的嘉賓被pick,有的嘉賓被diss。而在《半熟戀人》中,每一對自然形成的CP都讓觀眾難以割捨,對於嘉賓也基本上是全員好感。這大概是基於年齡和閱歷沉澱之下的和諧——與他人相處中的融洽,與自己獨處時的自洽,沒有擰巴和勉強。想和喜歡的人單獨相處,會大膽發言“買菜兩個人就夠了”;表白心意時,可以直接說出“我每天都看你的朋友圈”;陷入三角戀關係,就來一場“坦白局”,講出內心的磊落與坦蕩。
熟齡男女交往的過程有時是簡單直白的,有時又是迂迴徘徊的。猶如一曲共舞的探戈,要進退有度、分寸得當,才能跳下去。節目中羅拉和王能能這對“巴啦啦能量”CP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兩人一開始並沒有來電,在慢慢相處中才逐漸升溫。起初,眾人點燃煙花時只有羅拉手中的煙花燃不起來,王能能及時注意到了她的低落情緒,並摸頭安慰。儘管王能能比羅拉大8歲,也會調皮地稱呼對方為“拉姐”。當看到羅拉和俞悅出雙入對,王能能總會多瞟幾眼,將不開心掛在臉上。直至兩人內心不斷走進,坦陳過往,男方女兒七歲,女方兒子八歲,尷尬的婚戀史並沒有讓兩人關係陷入僵局,而是一句“你贏了”便化解開,並談起起給孩子輔導功課的問題,這種和諧場景讓網友開始幻想“一家四口,兒女雙全”的日子。在車上羅拉放了歌曲《親密愛人》,並說“我有故事,但都是過去的事了”,王能能回應不會介意,“因為過去成就了現在的你”。這種沒有嫌隙的坦誠,戳中觀眾內心。
已經被蓋章為“大哥大嫂”的黃瑞恩和羅穎,在節目中同時有著老夫老妻般的既視感,以及小鹿亂撞的怦然心動。“你不是大部分男生歸類的那一種,我喜歡小眾的東西”“你自己有多難搞你不知道嗎”“習慣了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你在哪”……黃瑞恩的發言被奉為“情話寶典”,觀眾表示,“看高質量人類談情說愛實在太過癮了,網文作者和偶像劇編劇也寫不出來這樣的臺詞。”
這就是《半熟戀人》為觀眾所展示出的“智性戀愛”。如同節目海報中暗示的那般:一根紅線擰成的數字“30”,男女雙方進行角力,slogan是“恰好棋逢對手”。熟齡戀愛,講究的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情感上的勢均力敵。《半熟戀人》的持續高熱,證明了在愈來愈擁擠的戀綜賽道上,差異化打法方是制勝之計。拓展戀愛綜藝的品類和語境,在增量市場中,才大有可為。
近兩年,隨著人們婚戀視野的不斷放寬,綜藝環境和影視環境都在轉變。《下一站是幸福》《小敏家》《愛很美味》《愛情神話》等影視作品聚焦30+、40+熟齡人士的婚戀故事,這些作品早已跨過了此前“催婚”階段的著急忙慌,而進入閒庭信步。“剩男”“剩女”這種貶義詞消失,改用“熟齡”這樣更加溫和理性的用詞。從《怦然再心動》到《再見愛人》再到《半熟戀人》,這些節目的接連出圈,從根本上來說正是契合了時代情緒和思想潮流的變遷。
如今戀愛綜藝已經成為綜藝市場中的流量擔當、話題C位,觀眾們的強勢圍觀,正應了脫口秀演員Rock所說的,“人類最大的愛好,就是看別人搞物件”。接下來,各種細分題材的婚戀綜藝都在試圖撬動戀綜市場的大蛋糕。比如將劇本殺和戀愛結合在一起《一起探戀愛》,定位於大城市合租青年的《今天開始合租了》,探索合租室友之間能否擦出愛情的火花,還有國內首檔檔關注母胎單身群體的戀愛節目《沒談過戀愛的我》,沒有戀愛經驗的單身群體將打破“初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