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給人帶來的傷害很大,除去那些在戰爭中被奪去生命的人,被戰爭牽扯進去的百姓更是可憐。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簽下了投降書,象徵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刻說舉國歡慶都不為過,然而,在這樣一個舉國歡慶的時刻,東北三省內卻有一群人感到惶惶不安,他們就是日本移民。
日本戰敗後,遺留在中國的日本人
在日本宣佈投降的之後,日本軍隊就帶著士兵和一些物資準備回國了。日軍撤退的速度很快,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逃離中國,直到日軍踏上回國的道路,他們都沒有想起來被自己遺忘在東北地區的那群日本移民。
當初在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後,日本政府迫切的想要把這個地區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因為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壓力很大。因此,為了緩解國內的人口壓力,也為了能在戰爭時及時得到物資援助。日本政府就想到了讓一些日本人到東北三省居住,在那裡開墾荒地、種植糧食、畜牧、修建工廠,做日軍的後勤區,為他們侵略中國做物資準備。
這群被帶到中國土地上的人被稱為“開拓團”,之後的幾年開拓團的人數日益增加。在這個開拓團裡,除了一些退役軍人和接受過武裝教育的人之外,大部分都只是日本的普通民眾,他們有意或者被迫被帶到了這片並不熟悉的土地上。
這些開拓團的人在日本政府的授意下,趕走了原本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進行土地開墾,糧食種植和其他工作,成為了日軍的強有力的後援。
然而這群為日本政府服務的開拓者們,在日本戰敗之後,卻遭到了日本軍方的無情拋棄。這些日本移民得到日本投降的訊息後,曾組織過一小隊人去日本軍方的基地,請求日方帶他們一起回去。
令這群忠心的移民們不敢置信的是,偌大的基地卻只剩下了一些受傷計程車兵,其餘的人已經全部離開,這件事情給了他們重大的打擊。移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他們被自己的國家遺棄了。
被遺棄的日本移民在抗日戰爭之後的日子並不好過,一些日軍將士雖然成為了俘虜,但至少中國軍方會保證他們的吃住,而這些人,不是軍人,身份尷尬,他們現在已經一無所有了。
這些移民們想要繼續回到他們之前居住的地方,可是那裡早已經被憤怒的百姓們給砸毀了,一些民眾甚至自發組成了巡邏隊驅逐這些長期霸佔自己土地的人。
沒辦法,移民們只好往偏僻的地方找些能遮風雨的地方先住著。還不能久住,一旦被發現了,就要再找別的地方。
流亡的路上吃的喝的尚且還能夠勉強找到,畢竟東北山林多,物資比較充足。可他們還面臨著另一個難題,那就是禦寒。
雖然離冬季到來還有一段時間,但夜晚的寒風凜冽,移民隊裡有人鼓起勇氣想去買一些禦寒的衣物,可賣棉衣的人一聽到他蹩腳的口音,就直接將他打出了門去,更別提賣他衣服了。
那段時間是十分灰暗的,每天的逃亡路上總會倒下一些人,再也爬不起來,他們的屍骸被同伴草草掩埋,永遠都歸不了故土
在這種絕望的氣氛之下,甚至有人提出大人們把孩子殺了,然後再自殺的建議。
誰不想活下去呢?可在這種情況下,早已在中國聲名狼藉的日本人怎麼活得下去呢?有人祈求上天,希望可以得到救贖。
幸運的是,上天給予了他們回應,但令所有人萬萬沒有想到是,在這種絕境之下,救他們的不是日本政府,而是被日方稱為“王匪”的,最讓他們心驚膽戰的中國將軍——王明貴。
“獰猛”——王明貴
“獰猛”是日本人給王明貴起的一個綽號。這是他們用來形容猛獁象十分兇猛的一個詞。但現在這個詞被用在了王明貴身上,我們足以看出王明貴將軍對日軍的震懾。
其實日軍這麼懼怕王明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王明貴長相威猛,一雙利眼如刀刃一般,再帶上軍人自帶的那份殺伐氣質,足以讓日軍膽怯了。其次,他打仗十分厲害,尤其是游擊戰,縱橫謀劃,打的日軍防不勝防。
中日對戰時,不少日方將領聽到他們的對手是王明貴都不禁頭疼。可以說,王明貴將軍是整個東北日軍的“噩夢”。
王明貴是工人出身,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便活躍在東北抗日聯軍的隊伍裡。他聰明機警,足智多謀,經常耍的日軍團團轉,光他在日軍手裡繳獲的東西能堆成一座山。
老將軍曾經對一個採訪他的記者說,當時他們一支在抗日隊伍中過得其實還算不錯,日本人吃什麼他吃什麼,日本人用什麼武器他也用什麼武器,甚至還有空聽聽留聲機,至於東西從哪裡來,還用問嗎?當然是被他繳獲的!
王明貴在說這段話時,雖然已經90多歲高齡,但仍然意氣風發,除去雙鬢髮白和臉上的皺紋,他好像還是那個驕傲的年輕將士。
然而,這件事情在另一方的回憶裡卻並不是這樣歡樂了,當時跟王明貴將軍對抗的是日偽海倫—湯原營林署參事北里。在他的敘述中,跟東北抗日聯軍對抗的那段日子,他和將士們每夜提心吊膽,整夜戒備連睡覺都不敢把槍放的離自己太遠,生怕王明貴跟他的部隊夜襲。
老將軍對日軍的影響十分深刻。在中日建交後,一些跟王明貴對戰過的日本將領來到中國後,看到他時內心還是十分複雜的。
王明貴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東北三省的解放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當時的東北來說,這位英勇的將軍就像是一堵牆,不僅擋住了敵人的迫害,還一寸一寸地把被敵軍佔領的東北給佔了回來。
老將軍出生在東北吉林,他熱愛這片他成長和征戰過的土地,對這裡有著十分深厚的情感,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還向主席申請回東北任職。
按理來說,這位抗日將軍在戰場上奮戰了這麼多年,對於日本人應該是恨進了骨子裡,可他卻對前來尋求幫助的日本移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不禁令人感嘆:何謂將?將者,殺伐果斷,也心存仁義。
被縫進棉衣裡的名字——王明貴
1945年冬,日本移民來到了齊齊哈爾,他們的數量因為寒冬的降臨驟減,再加上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殘,他們的日子更艱辛了。
在重重商議之下,他們決定找到中國軍方尋求幫助,他們甚至挑選了一些女人,想以她們作為得到庇佑的籌碼。他們派出了一個小頭領去見當時駐紮在東北的一位司令,然而,當這個人看見這位司令時,卻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這司令不是旁人,而是王明貴!是“獰猛”,是日軍的噩夢。他對日本人可是恨之入骨啊!當時那個小頭領就打了退堂鼓,但是一想到自己身後的那些急需援助的同胞,他還是向王明貴提出了請求。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王明貴出奇的好說話,問清楚他們現在最缺的是禦寒的衣物後,當即就讓人帶他們去購買了棉衣。600多件棉衣,數量雖然不多,但卻拯救了2000多人。
這位移民頭領在將棉衣發放給他的同胞時,將王明貴司令的慷慨救助說給了他們聽,讓他們要永遠記得這位司令對他們的恩情。所以,這些移民自發的將“王明貴”三個字縫在了這救命的棉衣裡。
他們想要感激王明貴司令,卻不知道這一舉動又幫助了他們。當時中國人對待日本移民的態度說不上好,畢竟沒有人可以輕易原諒傷害過自己國家,傷害過自己人民的人。即使這一群人沒有對他們進行直接的傷害,但他們是日本人,是中國人心中的刺。
出於這樣的心理,很多國人不願看到這群人好過,有情緒激動的人,想扒掉他們的衣服。可是在看見衣服裡縫著的“王明貴”三個字時,卻都又沉默的放開了。
王明貴打日本人可是出了名的,老百姓都欽佩他。而這些棉衣是王明貴贈予他們的,他們不能奪。
其實當時有很多人對王明貴將軍的這一做法感到不解,詢問他原因。王明貴將軍回答道,日本軍隊的確可惡,這些人也有的曾仗勢欺負過我們中國人,要是戰爭沒結束,尚可到戰場上分個高低,可現在,戰爭結束了,他們投降了。
投降者,不殺不辱,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氣度。
更何況,剩下的這一些都是老弱病殘,出於人道主義,出手相助也是應該的。王明貴所贈的棉衣被這群人珍而重之的收起來,後來有些人等到了回國的機會,還將這些棉衣帶回日本,讓更多的日本人體會到中國人的仁義和寬容。
而王明貴對這些日本移民的態度其實也有一部分是受國家對待日本戰俘態度的影響的。他有著十分正確的是非觀,知道遷怒於戰俘和普通日本民眾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最不應該發生的事。
中國軍隊裡的日本人
對於抗日戰爭,對於日本,共產黨經常強調需要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我們應該憎惡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是他們不正義的侵華戰爭,而不應該是他們的普通人民。
基於這一點,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中國對待日本的戰俘也十分的寬容,將他們視為普通俘虜來看待。中國的仁義和寬容也如同微風細雨潤萬物一般感染了一部分留在中國的日本人。
在這群日本戰俘和僑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家鄉時受到帝國主義政府的誆騙和誘惑,在那些人的形容裡侵略中國是迫不得已之舉,是光榮的,到中國當移民會有許許多多的好處等等。
在這樣那樣的洗腦和誘惑下,他們來到了中國,卻發現哄騙自己的人早已變了一副嘴臉。好處沒撈到多少,命倒是賠進去不少。
在抗日戰爭後期,就有很多日本士兵對中國軍隊投降了,甘願成為中國人的俘虜,而在成為俘虜的這段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軍官和士兵、人民之間的平等與尊重,更是欽佩這個偉大的國家。要知道軍民平等這件事在日本幾乎是不可能的。
日本的等級制度十分嚴苛,能當上軍官的大多是貴族,跟士兵、平民講尊重這一點,根本不在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裡。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裡待久了的普通士兵能有多壓抑。
在抗日戰爭後,幫助這些日本人的,王明貴不是第一個,自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中國的接納和善意,讓不少日本人投入到了中國的革命道路上。一些有特殊技能的日本人甚至幫了中國人不少忙。
王明貴就遇上了這麼一個,那個日本人是位鐵路技術工程師。在解放戰爭時期,他被派往王明貴的部隊幫忙運送一批物資去往前線。在他的指導下,王明貴將物資裡的易燃易爆物隔開放在列車上。
這一先見之明,使得解放軍在遇到國民黨空襲的時候,僅僅損失了一車廂物資,幫瞭解放軍大忙,這位工程師也在事後得到了王明貴的嘉獎。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留在中國的日本人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他們的存在也消除了一些國人對日本人的隔閡,為之後的中日建交埋下了伏筆。
“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是我們的老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警世名言。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待遺留在中國的日本人的做法盡顯了大國風範,得到了國際上很多國家的認可。中國用實際行為向眾人展現了大國之仁義。同時,助人者人亦助之。中國善待了留在中國的日本人,他們也幫助中國解決了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