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宣統年間的上百塊御窯金磚在北京皇城御窯金磚博物館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參觀。
走進位於漷縣鎮覓永路1號的御窯金磚博物館內,一塊塊金磚分散在各個展廳的各個角落。後院西側展廳中,一群參觀者圍在一塊長、寬各72釐米,呈灰黑色的金磚前。
“別看磚體上佈滿了殘缺和磨損,但它卻是鎮館之寶——產於明朝永樂年間御窯金磚,距今已有600年了,在磚的側面還能看到清晰的落款‘永樂’。”博物館負責人王忠華說,“明成祖朱棣準備遷都時,就開始命令工部製造御窯金磚。那些年的金磚基本上都是用在建造故宮。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御窯金磚,所以非常珍貴。”
王忠華介紹,北京御窯金磚博物館坐落於覓子店人民公社舊址內,有著60多年的老院子仍保留著當年的原貌。佔地1500多平方米的展區分三個展廳,展出了明清兩代的上百塊御窯金磚,“在博物館倉庫內還存有200餘塊金磚,可以不定期的輪展。博物館還採取了開放式的展覽方式,每一塊金磚都可以用手任意的觸控,感受數百年曆史的滄桑。”
痴迷於御窯金磚的王忠華不但收藏,還學習研究和製作金磚。為此,他在博物館內還設立了體驗區,設定了燒製金磚的小窯。觀眾可以握著5斤重的砂輪,把剛出窯的金磚磨成平整光滑,也可以在館內的沙土地上,嘗試把幾塊金磚鋪在一起達到嚴絲合縫的效果。
如今,王忠華除了繼續收藏金磚,還通過幾年的努力弄清了御窯金磚的29道製作工序。他說:“我的夢想,就是把我自己製作的金磚鋪在博物館的路上。讓‘金磚墁地’的景象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