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作為現代戰爭的終極殺器,是最大的戰略威懾力量,也是世界軍事大國掌控戰局和國際政局的最有力保障。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核力量越強大,其對世界的影響力就越大。美國和俄羅斯就是如此。目前美國和俄羅斯是全球擁有核武器最多的國家,兩國核彈數量佔全球核彈總數的90%以上。
俄美之後,法國約有300枚,中國約有290枚,英國約有200枚。中國與法國、英國的核力量屬於第二梯隊。
但這只是核武器數量上的排名,如果算上核武器的投送能力、生存能力等其它要素,中國與美國真實的核力量差距,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不僅“子彈”少,“槍”更少
眾所周知,中國自從1964年研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起,一直奉行的是“不先使用核武器”的防禦性使用原則。對於無核國家,中國還承諾永遠不使用核武器。
因此,近60年來,中國始終只維持了最低限度的核力量,核彈頭數量一直處於很低的水平。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的核彈數量峰值,曾多達數萬枚,後來經過大規模的消減,才減到現在的幾千枚。據美國國務院公佈的資料,截至2020年,美國現役和非現役核彈頭總共約有3750枚。
但中國直到現在也只有不到300枚核彈,這是中美在核彈數量上的差距。除了數量上的差距,中美在核載具上的差距就更大了。
嚴格來說,核武器可以分為核彈頭和載具兩部分。核彈頭是核武器的戰鬥部,而核載具就是投送核彈頭的武器。
如果把核彈頭比作“子彈”,那麼核載具就是“槍”。子彈再多,如果沒有槍,也嚇唬不了人。所以一個擁核國家要具備核威懾和打擊能力,還需要核載具。
核載具的種類有很多,包括能夠搭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搭載潛射彈道導彈的戰略導彈核潛艇,搭載空射巡航導彈的戰略轟炸機等。
一個國家只有具備了包括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戰略導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在內的核載具,才算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但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的核載具能力卻是非常弱的。
有資料顯示,在1996年臺海危機那一年,美國大約有超過7600枚核彈頭,其中能夠投送到中國本土的核載具數量,超過1000個。
而當年中國只有19枚核導彈能夠發射到美國,其中包括笨重的東風-5A型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5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起飛重量高達183噸,採用的是井式部署。其射程超過12000千米,可攜帶1枚300-4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後來的改進型可攜帶4-5枚分導核彈頭。
東風-2,東風-3雖然也可以搭載核彈頭,但東風-2的最大射程只有1500千米,東風-3的最大射程約為2700千米,只能覆蓋美國的關島基地,根本打不到美國本土。
另外,當時中國也沒有能夠威脅美國本土的戰略轟炸機。雖然水下的核試驗已經成功,但射程8000千米的“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直到1999年底才立項,2013年底才成功從094型核潛艇上完成發射試驗。
因此可以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只有東風-5是能夠威脅到美國本土的戰略性武器。雖然中國已擁核多年,但對美國的核威懾能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直到新世紀以來,中國才有了更多更強的洲際導彈,戰略核潛艇等核載具及平臺。中國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才真正對美國構成威脅。
同一時期,受核裁軍影響,美國的核彈頭數量實現了大幅消減,在核彈數量上中美差距是越來越小了。但是,基於美國在核載具效能和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中國與美國的核力量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中國型號多,美國數量多
那麼,現在中美在核載具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先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中國現在除了擁有東風-5及改進型,還有東風-31及改進型,東風-41。
其中,東風-31基本型射程約為9000千米,可打到美國的西北部地區。東風-31採用了三段固體推進劑,相比東風-5型則更小巧靈活,打擊精度更高,生存能力也更強。但它的威力卻不如東風-5。
東風-41是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根據推測,東風-41的最大射程可達1.4萬千米,“也許能夠攜帶6-10枚重500公斤的彈頭”,火力可覆蓋美國全境。
東風-41採用的也是公路機動式發射,靈活度高,可以在山地、雪地、沙漠等極端地理環境下,“隨時隨地”發射。因此,東風-41也被認為是中國實現二次核打擊的王牌力量。
目前中國擁有東風-31、東風-31A、東風-31AG、東風-41四款陸基機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再加上東風-5及改進型,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型號確實不少,但數量卻並不多。
根據美媒估計,中國現役約有十幾枚東風-31,十幾枚東風-31A。如果再加上201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的16枚東風-41,中國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的數量可能在50枚左右,最多不會超過100枚。
再看美國,美國的陸基洲際導彈力量只保留了民兵-III型一種洲際彈道導彈。其射程可達1.3萬千米,每枚導彈最多可以攜帶3枚核彈頭。但按照削減核武器條約的要求,該型洲際彈道導彈每枚只能配備1枚核彈頭。
但即使如此,美國憑藉450枚民兵-III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也足以壓制中國的陸基核力量。
另外,據美國《空軍雜誌》去年報道,美國下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GBSD)將在2023年年底前實現首飛。該型導彈將在2029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2036年實現擁有400枚的全面作戰能力。
實際上,陸基核力量只是美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中最弱的一部分,但卻是中國核力量的主力。主力差距尚且如此,那麼海基和空基核力量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
海基核力量:美國1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獨霸全球
一般來說,海基核力量因為生存能力強,一直是核大國發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美國,更是將其作為了戰略核威懾的主要支柱。
美國海基核力量的核心裝備是“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共有14艘,每艘可攜帶24枚“三叉戟”Ⅱ潛射彈道導彈。
總共可以攜帶1000多枚核彈頭,超過空基核力量和陸基核力量擁有核彈頭數量的總和。這些導彈從水底發射,可以攻擊1.13萬千米外的目標。
據稱,“三叉戟”Ⅱ潛射彈道導彈能夠以24馬赫的速度再次進入大氣層,分裂成8個獨立的再入飛行器,而每個再入飛行器都可以攜帶核彈頭。
所以,一艘俄亥俄級潛艇滿裝齊射可發射192枚核彈頭,一次性毀滅24座城市,堪稱世界上最致命的武器。
按照美國海軍的發展計劃,將來能夠替代“俄亥俄”級的是“哥倫比亞”級。該型戰略核潛艇預計將於2028年交付美國海軍。
目前中國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效能上,都要遠遠落後於美國。
據美國去年釋出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國海軍2030年可能擁有8艘戰略核潛艇,包括094型和096型。
現在中國的主力戰略核潛艇是094型。它是我國研發的一款裝備彈道導彈的核潛艇,可攜帶12枚最大射程達10000千米的“巨浪-2”導彈。該型導彈可以攜帶至少3枚分導式核彈頭,對美國本土實施戰略威懾。
另外,效能更強的“巨浪-3”型潛射彈道導彈,已處於最後的研發階段,據稱其效能可能優於美國現役的“三叉戟II”。
隨著2020年2艘094型戰略核潛艇服役,中國目前已擁有6艘該型戰略核潛艇。094型戰略核潛艇水上排水量和水下排水量接近10000噸,潛航深度大於300米。可裝載12枚“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
因為094型戰略核潛艇主要部署在南海海域,因此也被稱為中國的“南海之王”。但相比水下排水量19000噸的“俄亥俄”級,094型的差距就很明顯了。
如果對比潛航排水量達20810噸的美國下一代“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差距就更懸殊了。
並且,因為094型在水下噪音比較大,隱蔽性還有待提升。也因此,中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都很少出海執行作戰巡邏任務。
不過,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戰略核潛艇096型,據稱可攜帶24枚射程不低於11000千米的潛射彈道導彈。如果服役,將大大提升中國的海基核力量。
空基核力量:美國已實現“全球摧毀”,中國卻成最大短板
在空基核力量方面,美國的優勢就更明顯了。
根據英國專業雜誌《飛行國際》的資料,截止2016年,美軍有159架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有130架左右戰略轟炸機,數量大致相當。
其中,美國的戰略轟炸機部隊主要有B-52、B-1B、B-2三款機型。B-52轟炸機是美國空軍服役時間最長的亞音速遠端戰略轟炸機,主要用於執行遠端常規轟炸和核轟炸任務。
但最厲害的還是B-2戰略轟炸機,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款隱身戰略轟炸機。B-2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在空中加油一次可連續飛行1.8萬千米。
它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航導彈,或16枚B63型核炸彈,是真正具有“全球摧毀”能力的一款戰略轟炸機。
目前,美國約有300枚核彈頭被安裝在這些戰略轟炸機上。
再來看中國。中國最早擔任戰略轟炸任務的是轟-6。在原子彈研製成功後,轟-6就成為了核武器的載機。轟-6的改進型有轟-6K,轟-6N,但它們的掛載量和航行距離,都還達不到美國戰略轟炸機的水平。
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遠端戰略轟炸機是轟-20。據稱,其也可能具有隱身能力。按照外媒的推測,可能至少要到2030年左右形成戰鬥力。
在中國急追猛趕的同時,美俄也早已開始了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其中美軍下一代轟炸機名為B-21,效能將比目前的機型還要強。
中國核力量能趕超美國嗎?
目前中國能夠對美國本土實施戰略核威懾的,基本只有陸基核力量與海基核力量。其中,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核力量的基石也是中國重點發展的方向。
如果要超越美國,中國也只可能在洲際導彈方面超越甚至壓制美國,而在戰略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距還十分巨大,短時間內確實很難追趕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