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常識百問之第一百問?
100、儒教修身要達成的境界是什麼?
答:儒教修身要達成的境界是:
1、光明磊落、豁達淳樸。
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心地平坦寬廣,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君子之所以能安詳舒泰,是因為他心胸豁達,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不猜疑,不抱怨,不嘀咕,內心寧靜。
2、淡泊名利、樂於奉獻。
儒教將對待義與利的態度視為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標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主張奉獻在先,獲取在後。“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孔子在生活中身體力行,不重物質利益,名利心淡泊,“子罕言利”。“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積極進取,奮發有為。
儒教文化具有積極入世的特點,特別強調責任與使命,主張為社稷民生作貢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認為“剛毅木訥近仁”,主張“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從容坦蕩,安詳穩重。
儒教要求人應該具備一種好的性情氣質,溫文爾雅,恬靜自然。“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的性情應該溫和圓潤,寬厚包容,而不是冷若冰霜,拒人於千里之外,“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不重則不威”,言行要大方得體,莊重威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5、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教“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6、慎其獨。
儒教修身對內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是“慎其獨”。
《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正因為君子重修身,注重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便擁有了高貴的品格,讓人尊重,讓人敬服,且具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威嚴,就像荀子所言,“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
7、心誠則靈。
儒教因信稱義,與陰陽五行八卦生辰八字預測實證相輔相成,相向而行,執行不悖。
總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因此與“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