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歷年夏季平均降水量。 楊洋供圖
中新網南京2月21日電 (徐珊珊)記者21日從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獲悉,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洋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5家單位,揭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人為排放減少對2020年中國長江流域夏季破紀錄降水的影響。
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20年夏季,中國經歷了一次“超長梅雨季”,梅雨季持續時間長,達62天,與2015年並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長,這次極端降水事件被網友稱為“超級暴力梅”。過去一些研究從自然變率的角度探討了2020年“超級暴力梅”的可能成因,但卻忽視了人類活動變化對極端降水的可能影響。
觀測得到的2020年夏季長江流域的降水異常空間分佈。 楊洋供圖
這次極端降水發生在202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由於人類活動的減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出現顯著降低。
楊洋教授團隊前期的研究作為全球首個提出疫情防控期間的排放變化會對全球和區域氣候產生影響的工作,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多次引用,後受邀作為全球數十個團隊中的中國數值模擬團隊參與了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框架下的疫情模擬比較計劃,並探究了疫情導致的人為排放變化和中國極端降水之間的聯絡。
研究發現,疫情防控期間,人為排放的減少影響地氣系統輻射平衡,加強了中國東部地區的大氣對流,並導致西北太平洋出現海平面氣壓的正異常,增強了向中國的水汽輸送,最終導致長三角地區降水增加。
“進一步理解降水機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研究正是考慮到人為排放減少對降水產生的重要影響,揭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氣溶膠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減少,對中國區域極端降水的影響機制,從而為中國極端降水評估和預測提供科學支撐。”楊洋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