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在南亞某國北部,我軍一個連級單位,奉上級作戰命令,正在霧氣靄靄的叢林中穿插。突然,一陣AK-47及班機槍的彈雨紛至沓來;我尖刀班戰士首先接敵,迅速呈戰鬥隊形展開,組織班機槍和56式衝鋒槍進行壓制性還擊!
正是在戰士們尋找有利陣位,並組織反擊的同時。越軍又對我軍發射了大量威力小於手榴彈,投擲距離和破片殺傷能力卻強於手榴彈的彈藥——這其中包括且不限於美式M79和M203!
連級單位火力不足,一直是我軍成長和壯大過程中面臨的不小挑戰:
抗日戰爭中,要應對日軍手中的擲彈筒和92步炮;
解放戰爭中,要應對國民黨軍隊中以美式60mm迫擊炮為代表的輕型面殺傷武器;
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及其他國家連級單位,更是擁有小口徑迫擊炮、“把祖卡”、火焰噴射器,以及由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所發射的槍榴彈等......
經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洗禮,涅槃為一支現代陸軍的人民軍隊;在戰後迅速換裝了56式半自動步槍、衝鋒槍、班機槍和“40火”等制式裝備;並在對印作戰中初具班組火力優勢。
然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一個越軍步兵班配備自動步槍或衝鋒槍6支,班用輕機槍1挺,美式M79型40mm榴彈發射器1具,RPG-2型40mm火箭筒1具。全連共有64支自動步槍,9挺輕機槍以及重機槍2挺;而且還裝備有M79和RPG-2各9具;個別連隊甚至裝備與M16A1步槍配合使用的M203型槍掛榴彈發射器。
與越軍相比,在對印作戰後就基本保持不變的我軍步兵班和連級單位武器,戰南疆時,初期面臨著武器代差、點面殺傷武器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火力不足”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以單兵榴彈為代表的面殺傷武器問題!
在“兩山輪戰”期間,我國軍工人員即開始研仿81式步槍、SVD狙擊槍等輕武器。81式首個特徵,就是具備槍口榴彈發射功能——只要換上空包彈,就可以用任意一支81式發射槍榴彈——可看作我軍在單兵面殺傷武器方面一次不小的進步!
作為春節後“輕武器三聯”中的最後一篇文章(第一篇《從伊拉克基爾庫克造了一把5米長、彈鼓就1人高的AK-47談起...》;第二篇《你真瞭解總產量超1100萬支,比豹紋阿姨更引人關注的M870霰彈槍嗎》),“玻羊車界”今天跟大家聊聊素有“排長的炮兵”之稱的-槍榴彈!
——以上文中81式步槍為參考,標題顯然說的不夠不準確,剛好反駁了某些作者認為我國直到1997年才使用槍榴彈的觀點!正所謂“戰場是最好的老師”,不僅新型自動步槍(81式/95式)具備了發射槍榴彈的能力,我軍早在1989年就定型了一種外形酷似擲彈筒的QLT89榴彈發射器!
QLT89目前仍少量在役卻很少出鏡。這型自重4.1kg,50mm口徑,主要為班排級單位提供200~800m火力支援的武器,其彈藥的戰鬥部原理與美軍M406型破片殺傷高爆榴彈十分類似!也是採用刻槽鋼絲繞製成的預破片套,有800多的破片量和16m的殺傷半徑,其威力遠大於M406!
不只是我國裝備這類榴彈發射器,比利時軍隊也有(上右圖為比軍NR8111型)
這也造成QLT89的彈藥,外形更像一枚縮小版的迫擊炮炮彈;發射器也面臨著和M79一樣的弊端!操作士兵既要攜帶QLT89發射器及其彈藥,還要帶上步槍自衛。其火力支援的持續性、威力又不及迫擊炮和自動榴彈發射器。
因此,大規模進入軍隊服役並經常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是國產QLZ87式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俗稱“狙擊榴”)。作為一種由彈鼓供彈,且具備連續發射功能的武器,其研發難度肯定要比單發的大,編號卻在QLT89之前——可見,這才是我軍想要的單兵“大殺器”!
實際上,美軍在1970年就用XM148、M203等槍掛式榴彈發射器全面替換了需單獨攜帶的M79!蘇聯在折騰了一陣像訊號槍的OKG-40“Искра”榴彈發射器後,也以越南戰場獲得的M203為藍本,開發了槍掛式的GP-25系列40mm無殼榴彈發射器!
1997年進駐香港的部隊裝備序列中,包括了QLZ87自動榴彈發射器、95式自動步槍,以及35mm口徑的QLG10/QLG10A槍掛式榴彈發射器。從相關資料看,95式步槍與81式、87式一樣,在槍口標配了發射槍榴彈的介面卡;等於是班組成員人手一支QLT89!
因此,QLT89發射器無論是用途還是顏值,就顯得無足輕重!很顯然,個別作者是以國產槍榴彈發射器在97年的集體亮相為時間線,說我國直到1997年才裝備了這類武器!另外,也有文章認為:我國軍工部門一直不能解決槍榴彈和卵形手雷的觸發引信問題,造成我軍一直不能裝備這兩種武器!
筆者無法用資料或公開資料去考證。不過從實際情況看,QLG10系列以及後來的QLG91B式35mm槍掛式防暴榴彈發射器,雖然口徑相同,卻因為QLG10系列是GP-25那樣的前裝上彈,而QLG91B又有美式發射器的影子,彼此彈藥不能通用。而且QLG91B的重量為1.45kg,反而比40mm口徑的M203的1.36kg還要重;這確實反映出我國在槍榴彈發展方面的一些問題……
促使國產QLT89誕生,促進了我軍單兵榴彈武器發展的美製M79榴彈發射器。是由春田兵工廠的S-5試驗型發展而來,於1960年12月15日定型。該槍外形就像一把單管撅開式短筒獵槍,全槍長731mm,槍管長360mm,槍重2.93kg,槍口初速度76m/s,最大射程350m,有效射程150m;榴彈出膛後30m才能開啟保險,射速為每分鐘6~8發。至1971年停產,總產量為35萬支;M79至今還在美軍中少有裝備,使它成為了繼M2HB重機槍後,軍中第二“長壽”的武器!
槍榴彈作為一種古老的彈種和人類熱兵器中的一員,依筆者個人拙見:彈藥效能和標準化依舊是主要問題!我國槍榴彈發展之所以有QLZ87、QLT89、QLG10、QLG91B,以及當前的QLB06自動榴彈發射器、LG4轉輪榴彈發射器和LG2槍掛式榴彈發射器等這麼多型號,還是在彈藥、使用方式和編制融合上未找到一個平衡點和模式!
現代的單兵榴彈武器,屬於典型的“先有蛋而後有雞”,需求和思路要更靠前!偏激點說:就是在朝鮮戰場上被我軍高超技戰術打怕了的美軍,想解決一下“50米至400米內”的扛衝鋒問題!於是在1952年,首先研製出了一種直徑40mm,裝有高爆炸藥且採用金屬線式預製破片的爆炸球!
至於這個“炸球”最終要怎麼發射出去?一直沒有個合理方案!後來靠製造步槍外掛導軌成名的皮卡汀尼公司,給這個“炸球”鑲嵌了一個筒托兒!又因為不敢像炮彈那樣在彈筒內全裝藥或強裝藥,怕單兵發射時承受不了後坐力,更是怕彈筒炸膛;所以裡面有不小的空腔——於是就利用這個空腔,先讓推助藥在藥室內引爆,再透過6個洩氣孔進入空腔,用抵消不了的額外壓力推出這個“炸球”——這這便是40×46mm M406低速榴彈的雛型!春田兵工廠則順勢,給M406彈研發了M79型發射器!
與國產的QLT89彈藥相比,很容易就能看出二者的雷同和差異!QLT89彈藥雖然大,但是戰鬥部和發射原來與M406相同,只是方向剛好相反;一個是向前推,一個向後!而且QLT89的藥筒在推出戰鬥部後,可將發射時產生的氣體、煙霧、火焰都封閉在榴彈尾部的金屬筒內,基本沒有噪聲、火焰和煙幕外洩,因此又稱“三無炮”。從中顯然能看出,我國軍工人員起初是看不上M406這種彈藥的,也對這種“小炮”的威力存在質疑——僅是希望為部隊研發一種適合特種作戰的武器……
然而,這種在上世紀50年代前,靠步槍空包彈發射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卻在採用“皮卡汀尼發射原理”和獨立器材發射後修成了正果!在叢林、山地作戰中,尤其是在與師承我軍的越南人民軍作戰時,解決了單兵或班組在中近距離的面殺傷問題!
時至今日,“槍榴彈”逐步向輕量化、功能多樣化、彈種系列化、部件標準化的方向發展。而且隨著本世紀以來,可程式設計引信技術進入小口徑彈藥領域;單兵武器火控及瞄準系統電子化和光學化,進一步提升了槍榴彈作用和發展空間,也為單兵提供了非同以往的面殺傷能力!也是我國下大力氣發展、裝備這種武器,並在部隊中融合、推進“榴/霰合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