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鼎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青銅禮器之一。商周時期青銅鼎器型有圓鼎和方鼎之分,圓鼎出現較早,流行時間較長,數量也較多。在目前所見的商代青銅圓鼎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子龍鼎是體量最大的。周代大型青銅圓鼎則以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大盂鼎、上海博物館所藏大克鼎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毛公鼎最負盛名。
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上海博物館推出“禮和萬方——商周青銅鼎特展”,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聯袂亮相國博,與觀眾“零距離”對話。
走進展廳,只見三大寶鼎以裸展的形式立於展臺上,備顯莊嚴氣勢。子龍鼎是三鼎中最大最重的,高103釐米,口徑80釐米,重230千克。整器造型雄偉穩重,鼎的頸部和足部均裝飾饕餮紋,腹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二字。子龍鼎相傳為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後流入日本,又輾轉至香港。2006年,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支援下,國家文物局將子龍鼎徵集回來,後入藏國博。
大盂鼎宏偉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銅鼎的典型式樣。鼎內壁鑄有銘文291字,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一事。周康王向盂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與商人沉湎於酒以致亡國的教訓,告誡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輔佐王室,並對盂進行了賞賜。銘文追述商周變革的內容與《尚書·酒誥》等傳世文獻相吻合,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大克鼎威嚴厚重,口沿下裝飾變形獸面紋,腹部寬大的紋飾波瀾起伏、富有節奏感,蹄足上部飾有浮雕獸面。每組變形獸面紋間和足部的獸面紋鼻樑皆設寬厚的扉稜,紋飾線條凹凸、峻深,風格粗獷、質樸。鼎腹內壁鑄銘文290字,銘文記載作器者為“克”,他是管理周王飲食的官員,負責上傳下達王的命令。銘文內容分為兩段,一是克對其祖師華父的稱頌,二是詳細記載周王冊命克的儀式以及賞賜的內容。這篇銘文是研究西周政治、經濟的重要資料,也是西周書法藝術中的皇皇巨篇。
大盂鼎、大克鼎均出土於陝西,為清代官員、金石學家潘祖蔭所得。抗日戰爭期間,為躲避日寇劫掠,雙鼎被裝入木箱埋藏於蘇州潘宅地下。1951年,潘氏後人潘達於女士將雙鼎捐贈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後入藏上海博物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開館,大盂鼎應徵北上,大克鼎則作為“鎮館之寶”留在上博。
“大盂鼎、大克鼎和子龍鼎是中國古代青銅圓鼎的經典之作,是早期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重要物證,它們出土、流轉和歸藏的經歷,也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輝煌歷程。”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翟勝利說。
此次展覽彙集了30餘件商周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青銅禮器,參與展出的還有鑄銅陶範和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的幾種珍貴拓片,從用鼎制度、造型藝術、紋飾、銘文、製作工藝等方面綜合呈現商周青銅禮儀文化的豐富內涵。(本報記者 鄒雅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9月21日 第 07 版)
責編:侯興川
本文來自【海外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