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個相關產業鏈都有上市公司:
纜通:依米康(精密空調)、英維克、佳力圖
供電裝置:中恆電氣(高壓直流)、科華資料(大容量UPS)、科士達(UPS)、易事特
ICT裝置:華為、浪潮、長飛、亨通
光模組企業:(中際旭創、新易盛、華工科技、博創科技、)
IDC工程企業:力陽科技、城地香江、科華資料、資料港,他們本身也投資IDC,工程+資料中心運營
IDC獨立供應商:萬國資料、世紀互聯、光環新網、資料港、寶信軟體。
東數西算政策對行業是一個提振,國內公司都會積極參與到東數西算工程裡面去。
2、西部地區存量機櫃上架情況?客戶構成?網路延時情況?
西部地區現在30%上架率,國家部委要提升到2025年50%。西部目前上架率不容樂觀,未來兩年增長。
主要客戶構成:目前是冷資料儲存為主和部分溫資料,未來規劃溫冷資料、熱資料客戶匯入。
冷資料:儲存類資料使用頻率不高,溫資料:調取評率介於冷熱之間。
西部網際網路接入和裝置這幾年得到極大改善,東數西算政府部門會對西部IDC的I部分(網際網路接入和傳輸)加大投入。
3、對一線城市核心卡位IDC議價能力影響?
比較前瞻難判斷。我覺得對一線城市肯定有一些影響。一線城市資料中心議價能力售價情況比較樂觀,可能保持穩定,穩中有升趨勢:位置稀缺資源,成本壓力轉化(用電成本和運營管理費用有提升,傳導到下游)。
溢價能力:東數西算是疏導北上廣深一線城市IDC企業去十個叢集區域做投資,比拼的是全網路的覆蓋,包括一線城市和西部,原先資源很重要。未來在北上廣深有佈局同時相應國家政策佈局西部的會有相當強議價能力。
4、網際網路單G測算?
IDC=I+DC:
I:網際網路+連線,運營商做投資;
DC:共享出租,地產屬性。
I是IT+CT業態。
西部改變網際網路連線和互聯互通,做了很多網路直連,例如烏蘭察布和北京。東數西算確確實實需要做網路直連、光纖直連、利用搞笑的路由器、交換機、光模組來改善互聯互通。
光纖投入可能是百億計,加上配套ICT裝置可能未來五年大幾百億建設投入。
雲廠商、網際網路廠商西部佈局:像美利雲寧夏中衛6、7年前就籌備,AWS亞馬遜、三大運營商、人民網人民資料在西部有超大資料中心建設專案。蘋果iCloud落在貴陽、烏蘭察布。共有云廠家都有基地型佈局。
5、西部地區建設成本優勢?
資料中心經過10多年發展建設成本計算都非常精準,每機電成本千瓦2W左右,西部和東部不會有很大區別。
土建成本不同地區區別有差異,佔總成本比例不到30%。運營成本:電費、人員管理運營成本。
西部豐富電力資源,火煤、光伏風電,發電成本比較低,電價較東部有優勢,國家政策是西部瓦特變位元,電力變資料儲存計算傳輸,效率高很多,不用幾千公里傳到東部,節省電費成本。
烏蘭察布發電成本2毛多,東部6.5毛。租金較東部便宜不少,西部單機櫃比東部便宜,比如上海6000,內蒙3000-3500。
投資者提問:
1、北京上海上架率?今年趨勢?
平均70%左右。北京會提升,上海會有壓力,上海有能耗指標釋放。今年北京上架率70-75,上海65左右。
2、西部上架率不高痛點?
西部有成本優勢,30%是被平均資料,運營商上架率高,電信呼和浩特雲基地60%。
第三方投資資料中心在西部在招商運營很多問題,西部沒有完善的產業鏈,當地沒有網際網路企業產業鏈基礎。
財政稅收補貼吧東部往西部傳。基礎設施改善、網路延時可靠性可靠性,達到東部水準。
國家會把東部把供給減少,不批資料中心專案,讓資料往西部走。未來西部會承接更多東部業務。
西部運營成本與東部價差:
西部是東部50-60%水平,東部6000。
西部基礎設施條件有改善空間、配套產業鏈有提升空間。交通、酒店,人才培養運維。
建設1-2年,運維需要本地專業團隊。很多西部只能L1/L2運維(物業),L3/L4(IT/CT、系統伺服器)做不到。
3、政府最先從哪幾個方向切入?
結合背景、碳達峰碳中和,西部有大量能源。資料中心高耗能。
國家隊運營商、央國企重點投資,東部資料中心門關上了,往西部做投資。涉及產業鏈瞞大的。國家工程最先獲益的央國企。
碳中和可以集合起來,資料中心大量消化,未來資料中心60-70%用清潔能源。
3、西部機櫃不缺,缺的是傳輸嗎?
是的。受益相關網路伺服器、路由器、交換機、光貓、光纖;中信、長飛、亨通、天孚、ICT。專屬網路(點對點)光纖直連。
4、東數西算會不會對資料中心業務有很大增量?
原本預計IDC每年20%-30%增長,資料儲存計算是制約數字化的因素,東數西算實現了成本端的降低,帶來了大的增量。有便宜的算力,儲存的能力帶來資料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