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裝書說起
手頭有幾函線裝書,無事時便翻一翻,沒有想到翻出一些感慨來。
記不清是在大學時老師講的還是在一本書上看到的,說是二十世紀一位大師(是誰記不清了,好像與劉半農有點關係)說過,讀中國的書是連連點頭,而讀西方的書是連連搖頭。一想也對,中國的書是豎排的,如果把看書時的樣子用攝相機拍下來快放,不是連連點頭怎麼的?而西方的書是橫排,看起來便是連連搖頭了。這位大師就此得出中國的文化是點頭文化,而西方的文化是搖頭文化。這說起來有些牽強,但仔細一想也有道理,西方人崇尚個性,對什麼都敢提出疑問,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不論什麼時候總是敢說不。正是這樣,西方才有了哥白尼與布魯諾等人物的大膽說不,由此誕生了近代科學;而中國人即便是心裡不同意,也是不當面說不的,也是點頭說好,這與讀書時一樣,由此而誕生的是六經注我。充其量也不過是借六經說出自己的觀點,也就是我注六經。而這種我注六經是沒有什麼創新的,所以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現,這一點我們不論怎麼樣愛國愛傳統文化,也是不可否認的。
在這裡我不想就兩種文化的優劣做出判斷,我只是想弄清楚中國人為什麼會這樣排版出書,這樣做是不符合人的閱讀習慣的,因為人的雙眼是橫向排列的,自然看東西是橫向最為方便,為什麼崇尚自然的中國人這一次沒有順應自然而有悖自然呢?仔細想去,這與中國最早的書有關,中國最早的書是用竹簡系起來的,人在閱讀時展開,自然是橫向展開最為省力,因為用雙手往兩邊展開是最為自然的動作,而這樣展開竹簡便自然是豎著了,當然寫字也只好豎著寫了。也許你會說,那當初為什麼不把竹簡上下展開呢?那樣不是可以橫著寫了嗎,對,如果是那樣展開,你會覺得很不方便,因為兩手一隻在上一隻在下,這不符合人類自然的動作,更何況如果這樣展開放在案几上,很可能會讓竹簡滑落到案下,造成更大的麻煩。而案几都是橫著長,這樣放竹簡也是最為方便的。所以說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老祖宗還是最為順其自然的,只是這樣做有點虧對眼睛,也只好如此了。這樣便養成了習慣,等有了紙,有了印刷,書寫也是成了豎排,所以中國人便是豎排出書了。這種影響至今仍在,你如果留心一下書法作品,就會發現大都是豎寫的,也有橫著寫的,但極少,往往是橫匾類不得已而寫。而西方的文字最早是寫在羊皮上的,那羊皮怎麼卷都可以,再加上他們的文字不利於豎排,所以也就是橫排了。
由此,我也知道了中國人常說的書卷的意義,十幾片竹簡捲成一卷,數十卷便成一書。(注意,在這裡實際是隻能讀juǎn)。原來我們說的書卷氣就是竹卷氣罷了。接著我又想到原來一卷書是沒有幾個字的,如果每片竹簡上只有十幾個字,幾十片竹簡不過是幾百字最多幾千字,可見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也不過如此,現在的書大約一百多本也就夠了。平時人們所說的學富五車,想想五車能裝多少卷書,也就一兩千卷罷了,如此說來,現在的知識分子大約都可稱得上學富五車了。不過這樣算來有些虧對古人,因為是寫在竹片上,字數多了太不方便,於是古人所著之書大多言簡意賅,老子一部道德經區區五千言,卻幾乎說盡了人生之道,人類之道。用句行話說:全是乾貨。不象今人所著之書,區區一點感悟,小小一點的發現,了了一點思考,便洋洋萬言,廢話連篇。用現在網上的話說,純粹是灌水。想想也釋然,既然一些賣豬肉賣雞肉的都能注水,寫書為什麼不能注水,你賣給我注水的肉,我賣給你注水的書。這讓我想起當年張作霖的故事,說是一天早晨他出門,正好碰上一個賣早點的猛一叫喊,嚇了他一跳,他於把那人拉出來,說是要槍斃他,在他頭頂上放了一槍,然後對那個小販說:你嚇我一跳,我也嚇你一跳。更有甚者,連灌水也嫌麻煩,乾脆來一個抄襲,北大一位教授一本文化人類學的書幾十萬字,竟讓人找出抄襲了十二萬字。對此,他的同學們不但不感到恥辱,反而說是可能是在電腦複製時弄錯了。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難道複製完連看一遍也不看嗎?本來欲之加罪何患無詞是秦檜的專利首創,他們來了個欲之開脫,何患無詞?如果當年的秦檜在世,大約也會找到他們要專利費的,哈哈,連此也是抄襲,真正是沒有創意。至於一些所謂的作家抄襲,這裡就不多說了,連承認抄襲卻不肯道歉的人都出來了,哪裡還要什麼臉面呀。
至於人們所說的韋編三絕,這種精神到是讓人敬佩,把系竹簡的細繩翻斷,一連斷了三次,可見對一本書讀得是如何的細緻,不知讀了多少遍才可能斷一次,而斷三次,我想至少可能讀十幾遍吧。而在現的書再翻也不會出現三絕,怕是連一絕也不會出現,但人們是否還會象古人那樣讀書呢?別說三絕了,我看是根本也不去讀了,更多的是看些動漫,有聲有色,比讀書可有趣多了。更有甚者,比古人三絕更絕,那就是偷偷把書頁撕走,國家圖書錧內的一些圖書,也是屢招此劫,真是令人可惡,可惡之餘又有些可恨。想想如果是竹簡,他便不能偷走,可見現代文明亦有弱點。但有一條,到了這裡,那就是編輯一詞的來歷,不用多說,大家該都明白了。
還有,我認為是以竹簡作書而產生了毛筆,關於到底是先有毛筆還是先有竹書,我沒有細考,我認為可能是後有毛筆,因為最早的書是用刀刻在竹簡上的,所以後人有刀筆之說,儘管刀筆的意思失去了原意。因為是往並不平坦的竹簡上書寫,如果是用硬東西作筆,可能便會出現寫上去可能不能全部顯現,可能高者有墨,低處無痕,同時在書寫時也很累,而用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東西作筆,便能解決此問題,所以毛筆便出現了。而西方是往羊皮上寫,用軟筆怕是不好用,只好用硬東西來寫,並由羽毛翎筆發展到鋼筆,也是一種自然吧。寫至此,哈哈一笑,算是一種娛樂吧,沒有考證不可當真。
至此,我是明白了中國的書為什麼是豎排的了,想想並無深意,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但這種習慣是否是養成中國人的那種點頭文化,從而影響了我們這個民族對科學的發現與拓展,實在不好下結論,中國文化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極其複雜的,單是中國書的豎排便說是點頭文化,我看是有點過火,但把它列為影響之一,我想也許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