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連平日裡那一聲聲不起眼的稱呼,都蘊含著禮儀,體現著尊卑。
古代等級森嚴,那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稱呼可能無意間就成了一道催命符。
所以,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離我們最近的朝代——清朝的人們是如何相互稱呼的。
1、帝王
•皇太后或皇太妃稱帝王為“皇帝”,其他人稱帝王為皇上、陛下、帝王、君上、君王、當今、今上、天子等。
•帝王的子女在正式的場合稱帝王為“汗阿瑪”,私底下稱“阿瑪”。沒有古裝劇裡常出現的“皇阿瑪”一稱。
•皇上平時自稱“我”,在正式場合才會自稱“朕”。
2、太后
與我們熟知的古裝劇不同,太后並不會自稱“哀家”。哀家只是文學創作者杜撰的一個詞。
她們平時就和現在的我們一樣自稱“我”。
慈禧太后還喜歡自稱“咱家”(za jia)。
咱家可不只是太監的自稱,它的意思是我,在宋朝詞典中已有記載,所有人都可用來自稱。
這種稱呼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稱呼,不亢不卑,卻謙中有傲。
類似我國評書中的“在下”,孫悟空口裡的“俺老孫”,還有自鳴得意的“咱”,以及“老敝”等等。
3、妃嬪
首先,奴才對妃嬪稱“小主”是錯的。
奴才對主子的稱呼有以下幾種:
•主子
•封號+主子 (例:珍主子)
•主子娘娘
•主兒
妃嬪自稱“我”、“吾”,而不是“本宮”、“臣妾”。
本宮一詞,誰都可以用,只要是宮殿的主人即可。
在之前的朝代,太子也可自稱“本宮”。
但是位分低嬪妃的不可在位分高的嬪妃面前稱“本宮”。
至於臣妾,這個詞在史學家中多有紛爭。
西周時,男奴為臣,女奴為妾。
臣妾二字連用,泛指天下男女;亦可用來指代臣的妻妾。從語法的角度來說,臣妾確實不可作為妃嬪的自稱。
但是也確實有文獻記載嬪妃自稱臣妾。
4、大臣
清朝時滿漢文化碰撞,大臣們既有自稱“臣”的,也有自稱“奴才”的。
直到雍正統一規定了無論滿漢,一律稱“臣”。
而他的兒子乾隆卻不滿意這個規定,在他看來,漢人地位低,不可自稱“奴才”,除非這個漢人到了做到了提督。
於是他規定只有八旗大臣、潛邸舊臣與提督大臣可自稱“奴才”,其他人一律稱“臣”。
在清朝,自稱奴才是一種謙恭、卑順的表現,大臣不僅不覺得恥辱,反而認為這是一種榮耀。
不過到了晚清,國家內憂外患,對稱呼的管理也不那麼嚴格了。
咸豐帝甚至規定舉人也可自稱“奴才”。
5、皇子
皇子有爵位的可自稱爵位,無爵位但母親地位尊貴的可自稱“本宮”,不過大部分時候都自稱“我”。
6、陛下與殿下
陛下指帝王,也是帝王專用。
殿下原也是帝王專用,不過漢代以後殿下可用來稱太子、親王。
唐代以後,殿下可用來稱太后、皇后、太子。
以上就是清朝的稱呼禮儀,這些稱呼有些甚至帶著侮辱意味,不過隨著家天下的消亡,這些體現著高低貴賤的稱呼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