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樹好乘涼”,傳統的社會“立足觀”,讓人更加關注身後被人託舉起的高度和實力。以至於畢業大學生,就業找工作、求職尋崗位,還有這種“依賴思維”和“攀比眼光”,似乎家裡有“背景”、身後有“實力”,就是一種“驕傲”和“榮耀”,享受被周遭人豔羨的那種感覺。無論是農村出身的大學生,還是城市出來的大學生,現在的就業幾乎再沒有“背景”和“背影”的區別了,從投遞簡歷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求職路上是一個人的“奮鬥”。所以,我不贊同將“就業”和“背景”、“實力”相掛鉤,回不回家鄉因人而異,沒有定性的標準和原則。
我的建議是:(1)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只要不是名牌大學畢業,求職就業時,儘量不要回家鄉,因為所謂的“家鄉”就是自己的縣城或地級市,這裡的發展平臺和上升空間,很容易觸碰到“天花板”,想要在職位或薪資上給自己一個大的改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2)城市走出去的大學生,無論是什麼大學畢業,去“大城市”發展或回“家鄉”就業,都是不錯的選擇,各有利弊,沒有太大的懸殊和差別。
2019年就業市場競爭力攀升至高峰,研究生考生數量都達到了340萬,比去年多出40萬考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現狀。但是,就業競爭力的構成因素都有哪些?有人首先就會想到家庭“背景”和“實力”,其次才是求職者的個人綜合能力,然後才是就業市場的現狀。這種思維和觀點到底是現實的折射,還是主觀意識的認知?與之相關的就業方向,是留在“大城市”拼搏,還是回到“家鄉”發展?似乎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大學畢業生,不可否認,背後的條件決定了求職就業的動機和選擇。(1)如果是“農村”大學畢業生,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馬上就業”——“賺取薪資”——“養活自己”——“反哺家人”。(2)假若是“城市”大學畢業生,他們首要考慮的就是“人生選擇”——“實現價值”——“長遠規劃”——“生活品質”。不同的條件,選擇的思維和考慮的角度也就天差地別。所以,到底是繼續留在大城市好,還是回到家鄉發展好,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將圍繞“大學生畢業後,是留在大城市發展好,還是回到家鄉發展好”的職場問題展開論述,著重從“農村”大學畢業生和“城市”大學畢業生兩個層面,對大學生的就業條件、就業環境、就業能力、就業推力進行系統剖析,下面的回答可以作為類似職場問題的標準教材來使用和參考:
一、“身份”:“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
大學畢業後,呆在大城市發展快,還是回答家鄉發展好?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明確一個身份:你是“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畢業生,還是‘城市’出來的大學畢業生。
這裡沒有絲毫的身份歧視,只是就現狀講現狀、就條件說條件。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只有認清自己以及自己的現狀和條件,才能對未來看得更清、更真。就業,同樣也是。
1、“農村”大學生,選擇就業方向時,“現實困境”是首要考量
根據“智聯招聘”網站的調查報告,發現農村大學生就業時,基本有兩種傾向:
“先就業後擇業”,趕緊找份工作,因為背後的“危機感”。到底有哪些危機感?
一是“就業靠前”,畢竟父母供自己讀書多年,讓本就拮据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農村大學生首要的事情就是能自己養活自己,讓自己跳脫出這種心理困境和現實困境;
二是“薪資標準”,農村大學畢業生就業選取的標準,似乎也是唯一的標準,那就是“薪資”的高低,薪資高的話,幾乎就可以不考慮職位和方向,因為這是他們尤為迫切的現實需求。
2、“城市”大學生,選擇就業方向時,“發展價值”是首要標準
城市大學生就業時,背後的綜合條件要“優越”於農村大學生,這是不爭的事實。
到底有哪些優越的條件?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沒有經濟顧慮,二是沒有心理壓力,三是沒有父母牽絆。這三個現實條件,讓城市大學生肩上的擔子輕鬆了很多。
所以,城市大學生就業時,首先考慮的就是人生價值和職業方向,自己適合在哪裡發展、自己適合從事什麼行業,幾乎都是“純粹”的就業考量,不會受自身外在條件的干擾。
【小結】:“農村”畢業的大學生,首先考慮的就是“現實困境”;“城市”畢業的大學生,首要考量的則是“發展價值”。
二、“背景” VS “背影”:“背靠大樹好乘涼”,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
就業路上,流行著這麼一句話:別人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詼諧”和“幽默”,但背後能夠體味出的卻是一種“無奈”和“豔羨”!
“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句諺語流傳了上千年;“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俗語激勵著每一個職場人。
但是,這兩句話到底哪一句是對,哪一句是錯?或者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貌似並沒有權威的標準。
大學生就業時,家庭的“背景”和“實力”,到底能給大學生起到多大的助推力?就業市場上,到底靠得是“關係”,還是“能力”?
如果放在以往,相信大多數職場人都會信奉前者,至少現在還有部分人依舊信奉前者,然而,鐵的事實和現實已經發生改觀,行政事業單位,現在是“逢進必考”,沒有真才實學,再大的關係也會被拒之門外,這就是“鐵的事實”;企業或公司,招聘員工時,招聘資訊上的條件更是“明碼標價”,不符合條件的求職者,連進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所謂的“蘿蔔招聘”,早已成為了歷史,公司或企業裡,求職者的“含金量”才是“硬標準”,走關係、走後門已經行不通了。
【小結】:“背靠大樹好乘涼”,在就業領域,已成為歷史;“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才是當今職場的鐵律。
三、“大城市”和“家鄉”:平臺和空間的“高度”和“天花板”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80後大學生,和我同一年齡段闖出來的,超過了一半都在大城市打拼。到底他們在大城市打拼能賺多少薪資?根據我身邊20多位同學的薪資來看,他們的平均薪資只有不到8000元。
關鍵是,這些同學為了這在大城市並不是很高的薪資,卻甘願捨棄很多現實,比如異地分居、租房生活、承受高壓等等,卻並不願意回到家鄉就業。當然,這其中還有很多現實考量,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村大學生有著留在“大城市”非常強烈的意願,哪怕在大城市打拼地艱辛一點,也沒有動過回家鄉發展的念頭。
“大城市”和“家鄉”,對就業而言,到底有多大區別?
客觀來講,關鍵是看“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這個主體,大城市和家鄉的優勢與劣勢,從來都是看主體是誰。
透過我對周邊眾多同學的觀察和了解,我認為“農村”大學生之所以不願回到“家鄉”發展,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尤為強烈的“賺錢”慾望,對“高薪資”的渴求,讓他們註定只能呆在有機會的大城市。
(2)農村大學生的吃苦精神,讓他們在大城市的打拼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機遇,因為他們內心有著更為強烈的“城市夢”。
(3)走出農村的艱辛讓農村大學生特別不想繼續和其有任何現實瓜葛,儘管這裡還有很多割不斷的聯絡,但是家鄉在他們的眼裡,並沒有多少溫度可言。
相反,很多“城市”大學生,本身就成長在縣城,家庭條件也較殷實,並沒體驗過特別艱苦的生活,身後也沒有什麼較為迫切的需求和牽絆。因此,很多“城市”大學生也願意回到“家鄉”發展。
如果要問“農村”大學生在大城市呆下去的比例高,還是“城市”大學生在大城市呆下去的比例高?根據智聯招聘2018年的市場就業調查報告來看,“農村”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的比例幾乎持平,但是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發展的“城市”大學生的比例要比“農村”大學生高百分之十。
要問具體原因,只有一點:因為大城市就業競爭異常激烈,職場節奏較快、壓力較大,城市大學生寧願回到縣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安穩舒適地工作生活,這是很多“城市”大學生及其父母的選擇和考量。
反之,“農村”大學生沒有這些條件,回答家鄉發展,會面臨很多現實困境,結婚、買房、買車等等,直接會將“農村大學生”打回原形,幾乎可以確定,在縣城發展很難翻盤。
【小結】:“農村”大學生,儘量不要回到“家鄉”發展,能夠在“大城市”立足下來,暫時先努力打拼,畢竟一旦抓住機會,命運就會發生大的改觀;“城市”大學生既可以呆在大城市,也可以回答家鄉發展,因為他們的選擇主要看自身對職場的規劃和人生的定位。
結語
大學畢業生,分為“農村”和“城市”兩類,這兩個群體對就業的考量天差地別。可以肯定地講,這兩個群體對就業的推力已經達成共識:就業,終究還要“打鐵還需自身硬”,所謂的“關係”、“背景”早已成為“過去式”,“背靠大樹好乘涼”也已成為歷史。“逢進必考”的就業公平競爭,深入腦海;企業或公司招聘員工的“含金量”,不會打絲毫折扣。
所以,“農村”畢業大學生,就業時儘量還是選擇“大城市”,因為人生翻盤的機會只有在大城市才會有,準確地說,機率會很高很多;相反,如果選擇在“家鄉”發展,很可能會陷入“困境泥潭”,這是不爭的現實。而“城市”大學生,就業時的考量則需要因人而異,在大城市就業和回到家鄉發展,似乎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