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舉例區分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與阿德勒的目的論,並得出結論:人是可以改變的。正確理解過去已發生的事情,接受當前的自己,擺脫過去的束縛,這是我們走向幸福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總是陷入過去決定現在的原因論,其根本原因是自己並不想改變。因為改變需要勇氣,保持現狀更加輕鬆。面對未知,面對不確定性,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選擇新的生活方式踏上人生的新旅程,需要巨大的勇氣,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也稱作勇氣心理學。
今天,我們看看青年與哲人辯論的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的煩惱。哲人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個論斷看起來非常武斷,也遭到了青年的質疑。
哲人舉了一個例子,多年前,一個女學生來找他做心理諮詢。這個女學生的苦惱是害怕見陌生人,且一見生人就臉紅,就是臉紅恐懼症。那時她心儀一個男孩,但因為臉紅恐懼症,無法向男孩表白,所以求助哲人治病。一旦治好了,她就可以順利的去表白,獲得美好的愛情。
然而,哲人認為女學生因為害怕表白被拒絕,才需要臉紅恐懼症,這樣就有藉口不去表白。因此,哲人並沒有治癒她的臉紅恐懼症,而是鼓勵她向前一步。後來那個男孩先向女學生告白,女學生再也沒有找哲人治過臉紅恐懼症,很明顯,她的臉紅恐懼症不藥而癒了。
這個案例是否很熟悉,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比如討厭自己的身高、討厭自己的長相、討厭自己的性格……似乎沒有一樣讓自己稱心的。為什麼如此不喜歡自己呢?從阿德勒目的論的角度來說,身高、長相、性格都是客觀的存在,你的不喜歡是主觀理解造成,這種主觀理解來自與他人相比,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審美觀。如果宇宙中只有你一個人,這種比較就不會存在,社會的審美觀也會消失。人因為生活在人群中,所以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會有煩惱,因此阿德勒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了進一步闡述“煩惱來自人際關係”這個話題,哲人引入了“自卑感”這一概念,它是一個關於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是一種“自己沒有價值或者只有一點兒價值”之類的感覺。
網上有個說法:男人如果身高低於1米7,基本上可以判定二等殘廢。這個說法多麼可怕!原本身高只是一個客觀數字而已,但從這個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人對於男人身高的主觀判斷。如果一個男人身高不足1米7,受大多數人的評判影響,就容易產生自卑感。可是,我們都知道,身高並不能決定人的價值有多大。拿破崙的身高不足1米7,但並不妨礙他成為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
因此,自卑感來自於與他人的比較,不是客觀性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相對於完美,實際情況有差距,人就會產生自卑感。為了擺脫不完美,人會希望進步,追求理想的狀態。從這一點來說,自卑感是有益的,但有些人拿不完美當擋箭牌,不去進步,不去改變,就變成了有自卑情結。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來說明這個現象,就是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有重大因果關係。比如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成婚,事實上,有很多學歷不高的企業家很成功,有很多帥氣的男人娶了相貌平平的老婆等等。
自卑情結給了一個虛假的退路,“如果擁有了高學歷,我也會成功“、”如果長得很漂亮,我也能嫁個帥氣的男人“。更有甚者,自卑情結會發展成另外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優越情結,就像有些人沉溺於曾經的輝煌,固步自封,是因為困擾於當下的障礙,沒有勇氣去突破。
到此,你是不是已經理解了“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個論斷。不論是自卑感,還是自卑情結、優越情結,這些主觀的價值判斷均來自人際關係,因為我們生存在社會中,無法與人群隔絕,所以我們無法逃避人際關係。那該怎樣正確面對,或者說擺脫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呢?
哲人提出了“雖然不同但是平等“的概念,就是人各有差異,這種差異與善惡優劣無關,不管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大家都是平等的人。追求進步並不是為了和誰競爭,而是成就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概念是不是很難理解?你或許說,上個月你還在和另一個同事競爭經理的職位,因為有競爭對手在,你不會懈怠,在專業上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職場中這種情況很常見,有競爭,就有輸贏,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容易形成敵對關係,也會滋生出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這就造成了負面的人際關係。
即使此次成功競聘經理職位,你也不會很幸福,因為要處於不敗之地,就時時刻刻提防別人,一刻不能鬆懈,活在競爭之中,對手遍佈,無處不在。但實際上,你想象中的競爭對手真的會那麼關注你嗎?會爭分奪秒的想著超過你嗎?恐怕並非如此,“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這是自我意識過剩的反應。
所以,如果改變看法,將別人看成一起進步的夥伴,競聘成敗只是一次檢驗自己能力的機會,把自己從輸贏中解脫出來,將一時的輸贏變成自己更進一步的基石,這就是和自己比較,成就更好的自己。
綜上,我們知道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如果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人就不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於是哲人提出了“雖然不同但是平等”的概念,退出勝負競爭,追求不斷超越自我。但如何做到呢?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明確的行為目標和心理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一是自立;二是與社會和諧共處。要達到以上的行為目標,心理方面需要建立“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而這些目標都可以透過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
那麼,什麼是人生課題呢?人生課題就是個體生存在這個社會中,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阿德勒將人生課題分為三類: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這是人在社會中無法逃避,必須面對的。
工作課題就是工作中遇到的人際關係,從關係的距離和深度來講,這種人際關係門檻最低。因工作結成關係,下班或者換工作以後就轉變為他人關係。雖然這種關係相對簡單,但也有人會逃避它,害怕因工作受到他人批評指責,討厭被貼上“沒有能力”或者“不適合這個工作”之類的標籤,最後傷害到自尊。
交友課題的範圍較廣,它的場景更多,但沒有工作關係那樣的強制力,有時候朋友關係很難開始和發展。回顧一下,你有幾個知心的朋友?他們都是你什麼時候認識的?大多數人的朋友是學生時代的,同窗三五載,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交流頻率高,生活背景差不多,關係越來越深厚。朋友知己的數量多少並不重要,關係的深淺才是關鍵。
愛的課題分成兩類:一類是戀愛關係;另一類就是與家人的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這是三類課題中最難的,因為距離最近,關係最深,需要長時間的用心經營。
愛的課題中,雙方的自立非常重要,想要和諧的生活在一起,必須互相信任,平等的對待彼此。良好的戀愛關係或者婚姻是雙贏的局面,過分關注輸贏只會導致關係的破裂。戀愛關係、夫妻關係破裂了,可以選擇分手,但愛的課題中的親子關係卻不能終結,所以即使改善關係再困難,也要勇敢的去面對,不能忽視、放任、逃避,止步不前。
人生課題是我們走向自立,並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橋樑,但面對人生課題需要勇氣,缺乏勇氣,將責任轉嫁給別人,透過歸咎於他人或環境來回避人生課題,阿德勒把這種情況叫做“人生謊言”。
“我的學歷低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是工作課題的謊言;“我長得醜所以交不到知心朋友”是交友課題的謊言;“我出身寒微所以婚姻不幸”是愛之課題的謊言。
逃避人生課題,依賴人生謊言,只會讓人陷入不幸的深淵。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要關注如何使用已擁有的,拿出勇氣,面對人生課題,不斷超越自我;摒棄競爭意識,將他人看成夥伴,與社會和諧相處,這樣就擺脫了人際關係的束縛。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我們透過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引出人的價值問題,而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上,由此論證了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要想清除人際關係的煩惱,我們須扔掉人生謊言,直麵人生課題,完成自立,並與他人和諧相處。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勇氣從哪裡來呢?明天我們將討論一個與“勇氣”密切相關的概念:自由。我們都想要自由,卻又為何情願不自由?自由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自由會讓別人討厭?答案明日揭曉,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