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港美股全部完犢子,今天港股小反彈,主要原因跟房地產相關,很多銀行、甚至包括海外主權基金,全都有涉及,非常微妙。
大家也都看到港股內房股、銀行、保險的走勢,物業股新力控股集團週一微跌87%,企業美元債收益率飆升至65%,原因是什麼?你們也別細問,市場已經用腳給出了答案。
另外,散裝飛天茅臺中秋期間的價格從2950跌到2850,應該為放量供應所致。這事其實利好茅臺,因為酒廠掙的是出廠價,放量說明利潤可以釋放,但A股歷來腦回路清奇,節後砸一下也不奇怪。
前幾天我刷雪球,發現不少深度價值投資者爆倉的帖子,無一例外都是滿倉滿融單吊某隻所謂的低估值股票,像平安、hd、融創、格力、長春高新等。
他們選擇高槓杆單吊的原因也很類似:都是前幾年這麼玩過,結果賺了大錢,像《別了,融創中國!別了,球友們!》的作者,16年滿倉抄底hd,然後17年上漲10倍,當然他不一定吃滿全程,但翻個5、6倍總是有的。
該投資者稱,其投資始於柳工和華蘭生物,成長於格力電器,生涯中期闖入港股,投資hd迎來巔峰,隨後重倉復星國際。但生涯末期不遂人意,迫切期待東山再起,結果投機國聯水產、新東方被重創,最終倒在融創中國之下。
他應該慶幸9月16號清倉,因為週一融創再次下跌10.5%,如果他還堅持,恐怕連借的錢都無法償還,個人信譽將徹底破產。
其實無論成敗,這些人都秉持了同樣的投資風格:路徑依賴。因為幹某件事成功過,所以當類似的現象出現時,就認為這次還會複製上一回的成功;而且由於有信心加持,甚至不惜冒著風險,上高槓槓去賭歷史重演,結果卻一敗塗地。
我說過多次,邏輯驅動股票買入/賣出,單純的看線、看估值,不能說沒用,但用處確實不大,至少不是關鍵因素。
現在的宏觀環境,已經與16年完全不同,當時經濟L型走勢,放水後大量熱錢湧入房地產,全國房價瘋狂飆漲,那是房地產的黃金時代,當然,你也可以說是落日前最後的燦爛餘暉。
在18年以前,房地產這個夜壺算拉動經濟的主力,所以各大房產商也有路徑依賴:逆週期瘋狂舉債拿地,等到放水週期來臨,再高位賣出,不但還債無壓力,還能血賺一大筆。
18年金融去槓桿,這些人依然複製以前的套路,結果沒想到,“房住不炒”執行得如此堅決,到後來還有三條紅線、集中拍地,政策逐步加碼,債務無法轉化為利潤,結局嘛……你們也都看到了。
當然,這些企業未必都會死去,但上面那位哥們最大的問題是:在賠率和機率之間,無腦梭哈了賠率,結果沒控制好風險,自然等不到黎明的曙光。
如果他先用本金逐步抄底,耐心等待政策的邊際改善,當股價走出右側趨勢後,再用融資去擴大利潤,可能又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結局也美妙得多。
但理論與現實並不總會共振,比如政策長期持續,那麼等待的過程將非常漫長,長到所有人都絕望,這其實也是一種失敗的投資,但至少不會血本無歸。
沒準節後開盤,又有不少融資盤爆倉,或者主動減倉以規避風險。馬上就到十一長假,A股長假前歷來比較雞肋,搶跑行情也是年年上演,大家多注意波動風險,等到節前一兩天再加倉為宜。
還是那句話:步步為營吃口肉。牛市裡虧錢的案例,我看過太多次了,投資是一輩子的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穩住別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