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駐韓國大使館
2月21日,韓國《亞洲日報》《亞洲經濟》在其紙質報刊和官方網站分別以中文、韓文釋出對邢海明大使專訪。邢海明大使在專訪中回顧北京冬奧會盛況,介紹中國經濟形勢,並就中韓關係、產業鏈供應鏈、民間友好等問題等回答記者提問。採訪實錄如下:
1、今天北京冬奧會正式閉幕,您認為此次冬奧會是否實現了預期目標?您最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邢海明大使:奧運聖火時隔14年再次在北京點燃,北京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中國也不負全球人民期待,為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從體育場館、奧運村建設到開幕式、志願服務、賽事運營等方方面面,中方始終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電供應、零碳排放,兌現了“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莊嚴承諾。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冬季運動的時代可以劃分為北京冬奧會之前和之後。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將為冰雪運動開啟新時代。儘管疫情仍在肆虐,但是冰雪運動帶來的激情、歡樂和友誼為全球人民所共享,北京冬奧會彰顯的團結、合作和希望正在為世界各國注入信心和力量。我們注意到,中國代表團、韓國代表團也在此次冬奧會上取得了優異成績,對此表示衷心祝賀。
本屆冬奧會最令我感動的是各國運動員不斷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和一幕幕閃耀著“更團結”精神的溫情瞬間。很多連續參加3屆、4屆冬奧會,早已功成名就的運動員為了自己的熱愛和夢想一直堅持。不同國籍的運動員們在賽後相互安慰、擁抱、祝賀。這種精神和情誼將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溫暖和力量。我想,這就是奧林匹克精神所在,也是我們舉辦北京冬奧會的初衷和目標。
2、最近,韓國國內因北京冬季奧運會而爆發反華情緒,有人批評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發言人就此發表的立場反而煽動兩國矛盾激化,韓國內反華情緒陷入惡性迴圈。您是否擔心冬奧會後韓中關係進一步惡化?
邢海明大使:近來,圍繞北京冬奧會出現的一些爭議在韓國引起很大關注。一些人刻意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導致兩國民間的意見分歧被放大,誤會加深。甚至有一些韓國媒體,將矛頭引向中國政府和北京冬奧會。這十分危險,也是我們無法接受的。中國駐韓國使館肩負著促進兩國友好,深化兩國關係發展,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的使命,我們當然不能對這種現象置之不理,坐視兩國民間感情惡化,所以我們從增信釋疑的角度及時介紹了情況,闡明瞭立場。使館發言人有關表態是客觀的、基於事實的,更是善意的,出發點始終是維護兩國關係和民間感情。
中韓兩國是有著數千年友好交往史的近鄰,文化相通,擁有很多情感共鳴,這是我們的堅實紐帶,更是兩國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中國朝鮮族在中國享有與其他民族同等權利,其他少數民族可以穿著本民族服飾出席奧運會,他們當然也可以穿著民族服飾出席冬奧盛會。至於短道速滑,中國人常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韓國文體部長官黃熙日前接受採訪時也說到,在冬奧會上爭金奪銀固然關鍵,但中韓兩國在競爭中建立起合作與友誼更為重要。前兩天短道速滑女子團體接力比賽後,中韓兩國運動員在頒獎臺上親密合照令我印象深刻。我想這才是奧運精神的魅力所在。我們相信近期中韓間一些風波是暫時的,希望兩國各界共同努力,特別是媒體加強客觀理性報道,剋制情緒化言行,積極消除兩國民眾間的誤會與隔閡,推動兩國民間友好儘快重回正軌。中國駐韓國大使館也將繼續發揮好溝通與理解的橋樑作用,為促進兩國關係和兩國人民間的友好感情不懈努力。
3、兩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在網路上相互謾罵,造成對對方國家的好感度不斷下降,您對此有何看法?這是否會影響到韓中建交30週年和韓中文化交流年紀念活動的籌備?
邢海明大使:近段時間,中韓兩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友好感情有些下滑,背後有很多因素影響,比如疫情形勢下兩國人員往來受限和此前的薩德等因素。此次涉冬奧會有關爭議成為了激化網民矛盾的導火索。部分網民盲目聽信一些不負責任媒體的片面報道,加上網路上“鍵盤俠”的推波助瀾,造成了兩國民眾情緒的爆發。我感到非常遺憾和痛心。中韓兩國建交30年來經歷了風風雨雨,但友好合作始終是兩國關係的主流和大勢。希望兩國的網友們能夠更加理性冷靜地看待有關問題,共同用心維護好來之不易的中韓友好大局。
文化只有在不斷交流中才能創新發展。正因為兩國在文化等領域存在一些誤會和爭論,我們更應該加強交流與溝通,增進相互認知與理解,避免相互指責。中韓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鄰里都是在走動間心更近、情更深,相信待疫情穩定後,兩國人民交往逐漸增多,感情將不斷恢復並加深。當前,雙方正在有序籌備推進建交30週年和“中韓文化交流年”各項活動,活躍兩國媒體、智庫、體育、藝術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我們相信並期待以中韓建交30週年為契機,兩國關係能邁上一個新臺階。
4、今年是韓中建交30週年,韓中關係現狀如何?您認為韓中關係在未來三十年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將為兩國友好關係作出什麼努力?
邢海明大使:中韓兩國不僅是無法分開的近鄰,更是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利益融合的“金蘭之交”和風雨同舟的“患難之交”。經過30年發展,兩國早已結成名副其實的戰略合作伙伴。2021年中韓貿易額按中方統計超過3600億美元,互相投資達千億美元規模,疫情前兩國人員往來每年超千萬人次,不論是政治、經貿、人文還是科技、體育等各領域交流的高水平可謂國際關係史上雙邊關係發展的典範。實踐充分證明,中韓兩國是守望相助、命運與共的好夥伴。
輝煌成就的背後也有很多不易,我們也曾遇到一些坎坷和困難。比如薩德問題曾讓兩國關係遭遇重創,堪稱中韓建交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階段性處理了這一問題,推動中韓關係重回正軌,希望這一成果得到珍惜。中韓雙方必須立足兩國利益,基於雙方共識,妥善管控敏感問題,推動雙邊關係不斷向好發展。
30年風風雨雨給我們最重要的經驗啟示是,必須相互尊重、聚焦合作、致力和平、共謀發展。核心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發展道路、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這是我們下步攜手前行的重要原則和基礎,也是中韓關係行穩致遠、長足發展的重要保障。無論國際地區、國內政局怎樣變化,發展好中韓關係都是兩國的必然選擇和大勢。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願繼續為開創兩國關係新的美好未來積極發揮溝通、協調和促進作用。
5、韓國即將迎來大選。中方對韓下屆政府有何期望?
邢海明大使: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大選是韓國的大事,中方同各方一樣密切關注,相信韓國民眾能夠選出自己喜歡和信任的領導人,帶領韓國取得更大發展。中韓兩國既是鄰居,也是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伙伴。發展好中韓關係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是我們的必然選擇。相信韓國無論誰當選新一屆總統,都會是同樣想法,堅持對華友好的大方向。今年是中韓建交30週年,兩國關係面臨深化發展的重要契機。中方願同韓國一道,始終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共同致力於推動中韓關係再上新臺階,進一步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也為地區和平穩定與世界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6.中國在半島問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中方就實現半島和平穩定的原則立場是什麼?能否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邢海明大使:中方在半島問題上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始終堅定致力於半島無核化,堅定致力於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定致力於透過對話協商解決有關問題。我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多年來,中方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積極勸和促談傾注巨大努力,取得積極成效,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們提出“雙軌並行”思路和“分階段、同步走”原則等一系列建設性方案,為各方政治解決半島問題提供了有益思路。遺憾的是各方無法相向而行,造成地區形勢起伏反覆。
中國同半島山水相連。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半島生戰生亂,不願看到半島陷入緊張和對峙的惡性迴圈。半島和平穩定是我們的共同心願,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希望各方都能堅定信心、保持耐心、謹言慎行,按照堅持對話協商的正確方向,積極尋找妥善解決彼此合理關切的有效途徑,共同致力於推進半島問題政治解決程序。中方也將繼續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7、2020年、2021年韓中經貿額連創新高,但韓經濟界仍對韓中經貿合作前景特別是供應鏈穩定存在一定憂慮,您怎麼看待?
邢海明大使:在疫情反覆延宕的大背景下,中韓兩國經貿往來連續兩年逆勢增長,創下新高。去年兩國經貿往來更是超過3600億美元,增長近27%,在全球表現十分亮眼,充分體現了兩國經貿合作的巨大韌性和潛力。我認識的韓國經濟界朋友都很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和市場潛力,表示在中國賺了不少錢,今後將繼續擴大對華投資。你所說的個別經濟界人士存在憂慮,我感覺更多的可能是他們擔心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
現在,有個別國家出於各種目的,主張重建將中國排除在外的產業鏈供應鏈,並不斷要求其他國家加入。我要強調的是,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14多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脫離中國的產業鏈絕對不會是正常健全的產業鏈,是不會有前途的。相信有識之士都會作出正確判斷。中國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堅定捍衛者,我們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疫情形勢下盡力保障外企在華利益和供應鏈穩定,特別是韓國朋友一旦遇到困難,我們都想方設法儘快解決,之前的尿素危機等就是例證。中韓兩國經貿合作是互利共贏的,我們是天然的合作伙伴,相信兩國將攜手取得更大發展。
8、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蔓延,各國經濟復甦和發展面臨很多不確定性。而中國已率先實現復甦,去年經濟增長率達到8.1%,未來中方將發揮什麼作用?
去年中國克服疫情反覆持續和國際形勢變幻影響,實現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經濟總量達到17.73萬億美元,成為疫情下引領世界經濟恢復的最重要力量。今年我們確立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將繼續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在疫情反覆延宕、全球經濟復甦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將源源不斷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去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這是在疫情重創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大公共產品。倡議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秉持開放包容的夥伴精神,以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宗旨,致力於全面對接各類全球、區域、次區域發展倡議和程序,對接國別發展戰略,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挖掘新的發展潛力,彌合各國發展鴻溝。相信倡議將為各國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匯聚強大合力,歡迎政府、工商界、學術界、民間組織等各方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