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財經日記NO.127
作者:汪雷 和訊網總編輯
真相來了!老人治“市”
老闆越老上市公司越好
這兩天一條新聞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整體來看,董事長越老,上市公司經營情況越好。
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中,40歲以下的有162人,大體是“子承父業”,二代接班。40歲~49歲的有773人,50歲~60歲的有2700多人,60歲~69歲的有800多人。我們經常說40多歲年富力強,正是幹事的年紀。這兩年在網際網路大廠更是超過35歲,就可能被人“鄙視”。但真實的情況是,至少從A股上市公司這個視角來看,中國的財富絕大多數掌握在老人手裡。
而且,A股上市公司中還有大量國企,也就是董事長60歲到點兒就退休了。假如沒有退休一說,那麼60歲以上董事長的人數肯定還會大幅增加。
再看業績和市值,董事長的年齡段越往上走,公司業績越好、市值越高。董事長50歲以下,上市公司淨利潤平均值2.5億元,市值136億元。50歲~59歲,淨利潤平均值8.5億元,市值平均值207億元;60歲~69歲,淨利潤平均值18.6億元,市值平均值為280億元。真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看了上述這些資料,老汪挺興奮的,因為老汪也40多歲了,這個年齡在大廠早已被“嫌棄”。過去有句話叫做“老人治國”,沿用到上市公司層面,則是老人治“市”。職場年輕人的優勢在於,樂於創新、精力旺盛、執行力強、不怕內卷。打一場遭遇戰,往往年輕人能夠狹路相逢勇者勝,但經營一家公司是一場持久戰,一場馬拉松。這時候需要的是領導力,概括起來就八個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人生閱歷和業界經驗資源的積累。
這幾年網際網路大廠掌舵人普遍年輕化,例如張一鳴、黃錚、宿華,都是八零後,給商業圈增加了鮮活氣息的同時,也帶來了快速致富的浮躁感。年輕人都想著大廠拼命幹,35歲後回家養老。實際上,能搭上那班車的不多,而眼下大廠的大規模裁員,更是摧毀了一批年輕人的念想。老汪覺得,這不是壞事,對年輕人而言,告別浮躁和不切實際的奢望,職場的路才能越走越穩健,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