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是我國最著名的文物古蹟之一,它高達71米,開鑿於唐代中期,總共歷時約九十年。在我個人看來,樂山大佛對各類遊客都非常友善,無論是喜歡歷史、古蹟的人,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或不感興趣的人,都能被大佛的雄偉所震撼。
不過坦言之,今天似乎很少有朋友關注樂山大佛的晚清民國老照片,以至於某種程度上講,這個領域近乎被“大佛閉眼”的坊間傳聞所覆蓋。有鑑於此,這裡我們便參考相關資料,對大佛的舊影稍加整理,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朋友一起的分享、討論。需要說明的是,在文字資料方面,本文主要參考了《樂山大佛史事拾零》一文。
首先,大佛最早的兩張照片拍攝於晚清時期,拍攝者分別為英國人立德夫人和德國人海因裡希·貝茨。此時,大佛長滿了各類植物,眼睛、鼻子只是依稀可見。十分有趣的是,這些植物的生長地點主要位於大佛的頭頂、眼睛上方、嘴巴上方等處,好似大佛的草帽、眉毛、鬍子。
1914年,法國學者謝閣蘭探訪樂山大佛,在他的鏡頭裡,大佛開始了改變。透過老照片,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維修佛頭的腳手架,以及已經被清理乾淨的大佛頂部。而與此同時,文獻中也有明確的相關記載:“民國三年(1914年),凌雲寺僧重灌大像。”謝閣蘭拍到的,正是這次維修。
這次維修後大佛的樣子是怎樣的呢?我沒有確切答案,只能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根據相關文字記述,1914年僧人修繕後,1932年大修前,大佛還經歷過兩次變動。一次是1918至1925年期間,駐守樂山的川軍第八師師長陳洪範維修;一次是1925年底,楊森部隊用大佛試炮,把大佛左眼打了一個窟窿,1927年修復,並首次將大佛全身重新整理。
而以下五張照片中,第一張可能拍攝於1925年2月6日,第二張據記錄拍攝於1925年以前,後三張則分別刊載於1929年、1932年的民國期刊上。
那麼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後三張應該就是大佛炮轟重修後的樣子。至於前兩張,理論上而言,它們便是陳洪範版的大佛。不過我有一個疑問:文學家李劼人曾在1925年10月描述大佛說:“在它的本來石臉之外,被人給它加了一個面套……據說這個面套……花了好幾千塊錢,費了很大的事,才把若干的石條用石灰給它敷上,外面又通用調了紅色的石灰抹了一層,鼻子自然沒有,而眼睛眉毛與口也只好勞煩匠人先生的大筆”。可是,透過這兩張照片,我並不理解李劼人的描述,其中原委,似乎尚有待考察。
總體而言,1914至1932年的大佛舊影變遷,或許應是將來各路朋友關注的重點,在此期間,大佛的發跡、鼻子、眼睛、眉毛、耳朵都有比較明顯的改變。
1932年至1933年的大佛重修是決定性的,這次維修過後,直到今日,大佛的面部雖屢有修繕,但都是以這次維修為基礎的。就老照片來看,此次維修過後,大佛舊影井噴,“一發不可收拾”。
最後值得說明的是,大佛舊影的研究之路應該還任重道遠,有不少資料,或許還靜靜地躺在圖書館、檔案館中。比如下面的這張照片,印刷於1914年,是最早刊載的大佛影像之一,不過遺憾的是,因為電子圖片清晰度太低,完全無法細讀,真的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夠看到它更清晰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