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是毛主席的老鄉,跟隨毛主席走南闖北,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汗馬功勞。
很多人都只清楚陳賡後來的經歷,但不知道其是黃埔的第一期學員,當初為了追隨共產主義,他放棄很多東西,這裡面就包含友誼。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從廣州開始北伐。陳賡在參加北伐誓師大會後,受中共中央指派秘密離開廣州,經上海去蘇聯學習保衛工作。
離開黃埔後,陳賡從此與同期的幾位同學人生軌跡大不相同,他們後來如何呢?
黃埔才子婉拒誘惑 追隨革命
在孫中山的籌備下,1924年6月16日經過層層篩選,優中選優,第一期黃埔軍校正式開班,最後被選拔進入黃埔軍校的人都是人中龍鳳,這些人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而陳賡在上學期間就被稱為“黃埔三傑”,成績優異,表現也很突出。正是因為陳賡的優秀表現,其被蔣介石看中,留在了身邊。
1925年,蔣介石奉命攻擊惠州的陳炯明,當時面對堅固的城牆,陳賡與其他幾位共產黨的連長,組成尖刀班衝在第一線,大破敵軍防線。隨後在龍窩汙遇到了陳虎的部隊,蔣介石判斷有誤,認為其不會對自己動手。
準備已久的陳虎部隊突然出擊,把沒有準備的蔣介石打得措手不及,部隊支離破碎。這時候為了穩定軍心,蔣介石直接命令陳賡找到第3師師長,立刻就地整頓,組織反擊。陳賡接到命令以後二話沒說,立刻衝到前線,可是並沒有緩解敗退。
面對部隊已經被打得不成樣子,蔣介石心急火燎地提拔陳賡為師長,繼續組織反擊。可是命令剛剛發出去,蔣介石的指揮部就被潰兵衝散,陳賡見到大事不妙,立刻揹著蔣介石後撤。
最後在幾位侍衛和陳賡的掩護下,蔣介石逃過一劫,也就在那時起,蔣介石開始信任重用陳賡。但是國共關係隨著北伐的開展,越來越差,陳賡作為共產黨,自然深知自己處境尷尬,於是向蔣介石提出了辭職。
對於曾經救過自己的陳賡,蔣介石不願意放走他,讓他加入共產黨,所以蔣介石派人帶去500大洋和中校隊長的委任狀,這個職位是當時黃埔一期學員擔任的最高職位,對於陳賡來說很難拒絕。蔣介石還讓胡宗南為陳賡帶去一些禮品,最後勸一下陳賡。
那時陳賡心意已決,面對這些誘惑,他不為所動,委婉地拒絕了蔣介石的好意。
當時陳賡與黃埔同窗都是生死之交,這裡面就包含胡宗南、李鐵軍、黃維、宋希濂和熊綬春。六個人的命運也在一頓飯之後發生了根本變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同窗好友反目成仇 沙場點兵
六人政見不同,除陳賡外,其餘五人都死心塌地追隨蔣介石反動派,與共產黨為敵,但是他們都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做出了自己貢獻。六個人的成就都很高,有的甚至成為一方諸侯,但是因為思想錯誤,最終結局都悲慘。
第一位就是陳賡的一生之敵,也是黃埔軍校最好的朋友——胡宗南。陳賡走後,胡宗南成為蔣介石在黃埔的頭號心腹,有“黃埔太子”之稱。
蔣介石十三太保之首的胡宗南不是一個窩囊廢,36歲就領導幾十萬大軍在大別山圍剿紅軍,憑藉著其軍事才華,其一直死死咬住紅軍的尾巴,是當時紅軍一大死敵。
西安事變以後,被調往西北剿滅紅軍的胡宗南,救主心切,第一時間大兵壓境給張學良壓力,要求放了蔣介石。
胡宗南在淞滬會戰期間,被蔣介石提拔稱為黃埔系裡面第一位軍團長,與日寇拼死搏殺,軍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之後與土肥圓的第14師團交過手,武漢會戰以後,胡宗南率領部隊進入西北,正式開始了“西北王”時代。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胡宗南在鄭州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他也成為黃埔系第一位地方司令長官,接受了鷹森孝的投降,實力大增。可是胡宗南沒想到自己很快就會與老同學相見,並且在戰場上又一次輸給這位老同學。
1946年9月胡宗南在蔣介石的指揮下,與閻錫山共同合力攻擊駐紮在山西東南地帶的解放軍太嶽兵團,得知司令員是自己的同窗——陳賡,胡宗南想到自己在黃埔軍校時,就處處輸給陳賡,一直排在陳賡後面,直到陳賡走後,自己才迎來出頭之日。
為了證明自己不比陳賡差,他派出最精銳的整編第一旅直接攻擊解放軍所在地,妄圖一舉打敗陳賡,可是陳賡透過巧妙的戰術安排,吃掉了這個精銳部隊,旅長直接成為俘虜。
胡宗南沒想到這次戰敗只是開始,接下來他將迎來一系列的連敗,最後自己丟下全部軍隊逃往臺灣。
胡宗南因為忠心耿耿時,所以即便多次戰敗,蔣介石也總是原諒他,並且還將重兵交給他指揮,也同樣因為忠心,其逃到臺灣的時候,面對起訴,蔣介石和一眾國民黨大佬極力寶住了胡宗南。胡宗南的餘生也都一直在臺灣度過,直到1962年突發心臟病而死。
第二位是李鐵軍,人如其名,性格剛毅不屈,他的軍隊極具戰鬥力。當年在送行飯的時候,李鐵軍多次勸陳賡留下,可是陳賡也多次拒絕了李鐵軍的請求,憤怒的李鐵軍直接摔杯離開,就此與陳賡斷交。
離開黃埔軍校的李鐵軍去到柏林陸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以後,回到國內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在淞滬會戰中,率領軍隊成功阻攔了日軍的進攻步伐。
戰功顯赫的李鐵軍不斷高升,基本上胡宗南上升一級,李鐵軍就會緊隨其後接任他的位置,有“胡宗南影子”之稱。
剛來到中原地區,李鐵軍就給土肥原上了一課,創造了蘭封大捷。武漢會戰中,他也衝鋒在前,極大激勵士兵們的鬥爭,成功完成作戰任務。
反攻開始後,李鐵軍的部隊一馬當先,跨越黃河來攻擊中原的日軍,多次戰鬥中,都是戰到最後一個,無一人逃跑,無一人投降。就這樣一位抗日戰爭的百戰百勝名將,卻在解放戰爭中吃了大虧。
1947年李鐵軍率領7萬餘人,全部都是美械裝備的第五兵團在洛陽與陳賡打了遭遇戰,與胡宗南一樣,李鐵軍對於這場戰也是期待已久。李鐵軍自信滿滿,因為其知道,陳賡僅有4萬餘人,並且都是一些落後裝備,加上遠道而來,自己則是以逸待勞,佔據天時與地利。
可是李鐵軍不知道,決定這場戰爭結局恰恰是他沒有的人和,解放軍面對數倍於自己的國民黨精銳部隊,沒有害怕,反而在陳賡的指揮,使用牽牛戰術,在運動戰中消滅了大量的國民黨部隊。
最後集火在牛頭山徹底殲滅了李鐵軍大部,李鐵軍灰溜溜地帶著五千人逃出。解放戰爭令李鐵軍傷心欲絕,來到臺灣以後,慢慢淡出軍界,後來在美國病逝,結束了自己的戎馬一生。
第三位就是有“書呆子”之稱的黃維。黃維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並沒有那麼出彩,相比上面兩位同學,黃維成名戰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淞滬會戰期間,黃維的師奉命在羅店守衛,是淞滬會戰的重要防線。
黃維不負使命,面對敵人猛烈進攻,黃維沒有一絲退讓,整個部隊所有人都衝到前線,連後方指揮所的廚子最後都拿起武器,上陣殺敵。可是在絕對優勢面前,黃維根本抵抗不了,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最後退下戰場以後,整個師活著的人不足一個團。
這種戰績在當時一戰就潰的國民黨軍隊中是無比亮眼的,但是也有人批評黃維作戰指揮有問題,不應該造成這樣大的傷亡。
黃維後來與上司不和,愛惜人才的蔣介石將黃維調去組建青年軍,擅長造勢宣傳的黃維,僅用一年時間就是招募五六千的軍隊,但是這些青年軍隊也為黃維日後的衰落埋下伏筆。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很多青年軍不願成為蔣介石的槍,去打內戰,所以黃維徵兵工作不斷遭遇挫折,之前招募的青年軍人也很多在戰場上選擇投降,希望儘快結束戰爭。
淮海戰役中,黃維率領第12兵團在雙堆集遇到了自己的老同學陳賡,陳賡很熟悉黃維德作戰風格,於是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果不其然,黃維立馬上當,自己的部隊也進入到陳賡預先設計的伏擊區,才發現自己中計,無力對抗的黃維,最終被俘。
解放戰爭以後,黃維與一眾國民黨高階官員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改造,之前並不認可解放軍的黃維,在朝鮮戰爭中,徹底被解放軍所驚豔,開始慢慢接受改造。釋放之後的黃維,憑藉其學術功底,來到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最後在訪臺之前,突發心臟病而死。
第四位是宋希濂,青年時期就滿懷愛國之心的宋希濂,曾多次創立報刊,聲援革命,一度透過陳賡介紹加入共產黨,但是中山艦事件之後,其又退出中國共產黨。但是這一段經歷讓宋希濂與陳賡有了不一樣的感情,兩位日後也沒有兵戎相見。
黃埔軍校畢業的宋希濂,來到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進修,此時已經是一個革命軍人的宋希濂,見到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根本無法熟視無睹,所以他多次組織遊行,聲援國內的革命運動。
淞滬會戰時期,與幾位好同學一樣,宋希濂千里奔赴緊急支援淞滬戰場,剛進入戰場沒多久,宋希濂的部隊就成功攻入匯山碼頭,是國民黨為數不多的反擊。之後宋希濂與李鐵軍配合,在蘭封打敗日軍,隨後率領三個師流轉於大別山區,給予日軍以重創。
1942年以後,為了防止日軍從西南進入中國,威脅重慶,他率36師在怒江沿岸全數殲敵來犯日軍。隨後配合中國駐印軍,宋希濂部越江作戰,收復廣大領土,被蔣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解放戰爭爆發以後,宋希濂被派去鎮守新疆,後來中原戰事吃緊,宋希濂又來到湘鄂邊界,可是國民黨軍隊已經大勢已去,宋希濂率軍只能步步撤退,最終在大渡河沙坪被圍困。
走投無路的宋希濂想要自殺,以死謝罪,卻被人救下,最後被解放軍抓到,送到北京功德林進行改造。
來到功德林的宋希濂積極配合改造,1959年被赦免,出獄那天,陳賡親自來接這位自己的好同學,兩人見面之後就抱頭痛哭,送行飯一別,兩人就此相隔萬里。
出獄之後的宋希濂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緩和,可是其並沒有看到兩岸統一的一天,就因為腎衰竭在美國去世。
第五位是熊綬春,他是黃埔第三期學員,上面幾位都是他的學長,不管在黃埔還是之後,陳賡一直都是很照顧熊綬春。黃埔畢業後,熊綬春來到日本步兵學院進修,九一八事變爆發,熊綬春響應國家號召,退學回國。
淞滬會戰的時候,他跟隨部隊來到戰場,可是面對實力強於自己數倍的日軍,熊綬春的部隊很快就支撐不住。
從淞滬會戰撤離之後,熊綬春得到了陳誠的賞識,在一次次血戰中,步步高昇。解放戰爭爆發以後,熊綬春率領14軍來淮海戰役救場。可是他剛一來到戰場就遇到了自己老大哥陳賡。
可是由於黃維的錯誤指揮,讓熊綬春的14軍落入陳賡的包圍圈,眼見就要被攻破防線,陳賡念及黃埔的友情,派人送來勸降信。熊綬春就在動搖之際,副兵團長鬍鏈來到14軍,讓熊綬春錯失了投降的最後機會。
當解放軍向已經在包圍圈的14軍發起總攻的時候,一顆炮彈正好落在熊綬春的身邊,熊綬春當場死亡。陳賡獲悉這個訊息以後,讓人尋找到熊綬春的屍體,並且厚葬了這位自己的小兄弟。
當年6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因為黃埔聚在一起,但是又因為政見不同讓他們分散到天涯海角。可是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的誓言,在淞滬會戰上,他們幾人又重新聚在一起,一致對外。
短暫相聚後,他們又走上了不同的抗日戰線,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可惜的是,除了陳賡以外,他們幾個人在解放戰爭中都走到人民的對立,成為人民的敵人,在解放軍的攻勢下,他們丟盔棄甲,嚐盡苦頭,進入到人生最灰暗的時刻。
參考文獻
劍鈞.毛澤東與大將陳賡【J】.黨史博採.200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