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和影視劇中,最著名的參政方式是 “早朝”,其實在現實中是十分少見的,歷史上最近似的制度是清代前期的“御門聽政”,康熙帝親政後,在乾清門聽政,雍正即位後,多在養心殿召見大臣,處理政務。若皇帝到圓明園,則在圓明園勤政親賢聽政。
清朝由奏事處負責奏章的出納轉交,除了緊要奏摺隨到隨遞以外,普通奏章每天都在宮門集結,統一裝在黃匣裡送去給皇帝。皇帝看過之後用硃筆批示。
簡單批閱的奏章一般有以下三種例行的處理辦法:
這種一般批在備案性質的奏章上
2 “議奏”
交主管部門商議處理辦法後再向皇帝請示
3 “該部知道”
交主管部門處理
如果是較為重要而需要請旨辦理的事項,皇帝都要親自裁決,然後寫上相關的批文指示。雍正朝設立軍機處,會輔助皇帝處理奏摺事務。
所有前一日皇帝批閱過的奏章都在次日由內奏事處於乾清宮前發交各部院司官及各省提塘官。軍機處由值班章京前去“接早事”,待軍機大臣到達立即呈上閱看,交換意見,大概決定了處理原則,就要“見面”了。
所謂“見面”就是面見皇帝,地點一般在養心殿東暖閣。皇帝每天接見的大臣數量不一,但第一批一定是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會帶著要請示的工作前去與皇帝討論,決定之後立刻由軍機大臣轉告軍機章京領班,將上諭書寫完畢後呈給皇帝閱示,皇帝認可後就可以封發了,稱作“廷寄”。特別重要的事宜或者機密,都由軍機大臣親自執筆。
軍機大臣退下後,皇帝開始召見其他臣工。順序一般為:
1 皇帝特別召見的人員,一般包括各種皇親國貴胄、各院部大臣、督撫等。
2 外放封疆大吏“請訓”或辭行。
3 道員、知府單獨“引見”。
4 州縣官集體“引見”。
這個一順序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內務府大臣常在最後召見,因為內務府相當於皇帝的管家,來請示的事情往往較為瑣碎,耗時較多。
此外,也有大臣請求召見,當面有所陳述的,事先請求召見名為“遞牌子”,等候通知晉見。遇緊急事故則不限時間,隨時可以提出要求,名為“請起”。所謂“引見”和“牌子”都各有說法。凡召見必有引導之人,稱為“帶班”;引導者的身份依被召見者而定,如果是親貴、督撫進見,由領侍衛內大臣或者御前大臣帶班;道員以下召見,由吏部堂官帶班;新進士引見則由禮部堂官帶班。
“牌子”的官方名稱叫做“綠頭籤”,長約四五寸,寬寸許,上綠下白,上寫被引見者的姓名、職務、籍貫、出身等資料,另有上端為紅色如意雲頭的稱紅頭籤,為宗室王公專用。事先呈給皇帝,以備參考。
文章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
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編輯]
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