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全形度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金屬浮雕傳承人/劉福喜
劉福喜,1973年出生,《億凡浮雕》工作室創始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屬浮雕)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會員。
金屬浮雕
金屬浮雕是一種區別於鑄造的工藝,是在銅板上進行創作,利用銅板加熱後質地變軟,錘打後又恢復堅硬的特性,重複這一過程,最終制作出金屬浮雕、鍛銅雕塑等圓雕藝術作品或其它生活、工業用品。
鍛銅浮雕,又叫鏨銅,民間最熟悉的叫法是“敲銅”,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鍛銅工藝主要是平面的片活,就是平裝在器物上或懸掛起來供人欣賞的工藝作品。
作為浮雕創作的重要表現形式、鍛銅浮雕依其金屬材料所特有的質感和視覺效果,在壁畫、壁飾作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金屬浮雕的重要表現形式。鍛銅浮雕是以銅及銅合金板材為主要材料,各類有色金屬及黑色金屬板材並用,透過錘鍛加工製成金屬藝術品或工藝品。
隨著各種新材料的採用,雖然各種仿鍛銅工藝的浮雕越做越大,但真正純手工的作品,尺寸超過2米的就屬於大型作品,需要跟其他匠人一起合作。
劉福喜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他家祖輩傳承的是鐵匠手藝,尤其他的叔叔,在叔伯中是做得較好的,這讓他從小對金屬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工作以後,他曾跟車床相伴十多年,就在整天跟金屬打交道的日子裡,他業餘時間嘗試各種藝術創作,用鐵板、鋁板、不鏽鋼,甚至易拉罐等進行創作。最初只做一些皮帶扣,後來隨著技藝的不斷積累,開始慢慢製作傳統器物、人物頭像等具有一定藝術表現力的金屬浮雕作品。
同時,劉福喜也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典型。因為打鐵和鍛銅是兩個完全不同門類的工藝,鍛銅在河南少有淵源,即使是在今天,河南的鍛銅匠人也是個位數。他沒有老師,就只能拜眾人為師,而對有些手藝人來說,自家的訣竅也是不能輕易外傳的,所以很多技術全靠劉福喜自己查閱資料、做實驗進行潛心鑽研創作。
劉福喜設計好圖案後,他按照工藝流程,以特製的鏨子和他獨有的技法,隨後便在金屬板上加工出了千變萬化的浮雕狀圖案。憑藉著他匠心獨運地打造出個性化,現代化的雕塑作品,鍛銅浮雕技藝真正的走入了廣大藝術愛好者的視線中來。
目前,劉福喜主要走個性化定製的道路,力求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專屬精品。劉福喜已經開發出了很多創意作品,像茶壺、杯子、壺承、創意勺子、筆筒、室內掛件、裝飾畫、擺件、十二生肖組圖、茶臺、戒指等等。劉福喜還設計出了幾款金屬浮雕的手機殼,最近還在嘗試改良創新,減少薄度,融入更多年輕人喜愛的造型,使之更具實用性。劉福喜的工作室名為“億凡浮雕”,他起這個名字也是寓意著自己要做億萬人中平凡的一員,這既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期許,作為一個匠人,靜下心來把手藝練到家、把作品做到位,就是一種平凡的偉大!
本欄目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