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勤華:烏克蘭危機背後的深層動因
作者:許勤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歐亞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CGTN;人大國發院
微信平臺編輯:周悅
歐亞區域不會因為2月16日表面戰爭危機的解除而恢復區域常規性的和平,在世界轉型及歐亞轉型期間這場新大博弈中,此區域是危險的,如不謹慎對待,會因為不斷區域內部的政局動盪,特別是俄羅斯與歐美國家相互拉扯的夾縫中的國家,這些國家自身轉型及疆土資源等國家安全訴求,導致內部激烈熱戰爆發,從而引發不可預測的多方參與的大沖突。雖然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極小,因為核武器的威懾作用,任何一方都無法進行毀滅性地打擊(assured destruction),從而招致大規模報復(massive retaliation)。但,現該地區現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這次俄烏之爭歐美與俄如此外交等行動高調化,原因是在後冷戰時期,雙方都沒有完全找到自己如何相處的一個能夠滿足各自利益的模式。因此,更多的是在相互試探(probing)。特別是美國希望借烏克蘭危機試探俄羅斯的底線,對其地緣政治迴旋空間到底能夠撤退到哪裡,什麼會註定刺激俄羅斯不顧一切投入戰爭?現在已經基本明確了。無論是歐洲均勢還是美國以價值觀主導的它二戰以來的建立的全球均勢,美國希冀透過北約來維護並加強。當今國際關係到底追求的是什麼?從這次烏克蘭危機,又得出一個結論,無論美歐、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已經明白,元宇宙科技背景下,各國都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國家安全,而不是摩根索時期的追求權力,權力及實力是獲得安全且去安全化的最佳資源。儘管美國不肯承認,它自身同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國家安全的挑戰,各類新型安全,已經無法分為傳統和非傳統,它也需要透過烏克蘭危機來試探俄羅斯,試探俄中關係,試探它的歐洲盟友,而進行一系列的戰略調整與安排。毋庸置疑,美國學者麥金德創造了”世界島”以及後面一系列“邊緣地帶”等偉大地緣政治理論,但冷戰結束後,美國看似逐漸忽略了此大陸的關鍵意義。儘管,它回過神開始積極行動,印太戰略應該也是一種體現。以最小的投入,透過北約,發揮其遠距離的最大權力影響力。
俄羅斯對於烏克蘭的訴求第一保證其親俄勢力不能受損,如克里米亞、如頓巴斯;第二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此兩點涉及其根本國家安全,誰也不願意讓敵對的導彈架在大門前。如俄格戰爭,俄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結束戰爭,重複體現了俄羅斯民族和其領導人慣常的風格,而使親俄的南奧賽梯準獨立,打擊了喬治亞的親美勢力,使北約不能很快同意格加入北約,俄即不作停留凱旋而歸。但縱觀歷史,這類國家作為夾縫中的國家(可參閱《夾縫中的六國》一書),不是向東就是向西,現在倒向西,是歷史到了這個節點,俄與歐美勢力對比差異顯而易見。因而,俄羅斯也會用點到為止的手術刀式戰爭來表態。俄羅斯基於沙俄和蘇聯的外交歷史積澱,擅長外交上的聲東擊西,取得非常耀眼的短期勝利。如基辛格描述道好像一位棋手,起手勢非常驚人,總能以高度技巧選擇進攻點,直接或間接地提出挑釁。但俄羅斯基於綜合實力,一直以來外交技巧取得的中短期勝利,大多數不能贏得衝突的長跑。
北溪二線應該會繼續,因為能源的基本性質是商品,哪怕打的很厲害的時候,供需有需求肯定可以實現共同利益。這也是德國在這次俄烏衝突時的冷靜態度只提供頭盔不支援武器的原因。俄羅斯的天然氣對於歐洲特別是新歐盟國家是最為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的向綠色轉型的過渡型燃料,無論供暖和做飯等。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絕對不會捨近求遠去等待美國的LNG。鑑於俄羅斯與烏克蘭、喬治亞的長期矛盾,歐洲進口和俄羅斯出口油氣管道多元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儘管俄輸送德有其他幾條管道,但不夠用。因此,預期下半年會恢復北溪二線。如那樣,德國將從能源進口國兼為能源過境關鍵國。目前能源如油價和氣價火箭式攀升,在我看來有其基本面因素,2014年油價大跌後特別是疫情期間上游投資銳減,現在對於能源全球需求都恢復回疫情前基本到位了,OPEC+機制的限產依然在發揮作用,冬季供暖庫存見底,能源大轉型帶來的綠色通脹,都體現在了能源價格上。地緣衝突比如刺激價格進一步上漲,加上投機商的推波助瀾。這是對投機商們而言為千載難逢的盈利機會。但我依然認為,任何做多行為必須謹慎。我從2014年對於國際能源格局的認定依然是正確的,現在的國際能源市場已經很不一樣了。需要與時俱進。入市需小心,地緣政治看似很普通,其實水極深。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