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2日開國上將許世友在南京逝世,“活著盡忠,死後盡孝”的名將許世友就這樣離開了人世。在許世友逝世之前,就曾向領導提出要求:“我死前不能盡孝,死後想葬在父母身邊盡孝!”
鄧小平看後批示道:“照此辦理,下不為例。”除此之外鄧小平還指示三不準:不準開追悼會、不準登報宣傳、不準立碑。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一年後許世友的墓前卻多出了一塊墓碑,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拒絕火葬,原因令人感動
1956年在中南海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中央領導默默地傳閱著一份關於國家領導人實行火葬的《倡議書》。當時在這份《倡議書》上簽字的有毛主席、朱德、彭德懷、周恩來等等。
不過當這份《倡議書》傳到許世友手中的時候,他不僅沒有簽上自己的名字,反而找到毛主席,說自己不同意火葬,並說出理由。
大家都知道許世友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很早就參加了革命,他認為自己活著的時候不能在母親跟前盡孝,便想著死後再在母親身旁盡孝。
1957年冬天許世友回家探親,此時許母已經78歲了,當許世友回到家裡的時候,許母正在餵豬。許世友看到母親年邁還要餵豬,強忍著傷心對母親說:“娘,不孝子回來看你了!”
許母回過頭,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笑容,然而這個笑容沒有維持很久,她說:“友德啊,咱們母子倆是見一次少一次啊!”說完便哭了出來,而一向殺敵勇猛的許世友聽到這裡也忍不住痛哭。
當許世友再次回家的時候,許母已經過世了,許世友跪在許母的墳前,哭著說:“娘啊,自古忠孝兩難全,您在的時候我不能服侍您,我死後,一定來為您守墳。”
1979年10月22日,許世友認為自己年紀大了,生前不能為母親盡孝,死後決定回到母親的身邊,所以他有了土葬的想法。於是許世友給兒子許光寫去一封信:“給你郵去50元,用這筆錢給我買一口棺材,我死後不火化,將我埋在你奶奶旁邊。”
1985年元旦剛過,許世友就交代秘書給黨中央寫報告,說自己時日不多了,自己沒有其他要求,只希望能夠在死後葬在母親身邊。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許世友的病情也一天天的惡化,當他病重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報告有沒有被回覆。
許世友逝世,鄧小平指示三不準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在南京病逝,享年80歲。
當許世友要求棺葬的報告送到北京,中央領導和中央軍委都有些為難,因為全國解放後,除了任弼時和毛主席沒有火葬外,其他人都是實行火葬的,因此大家也做不了主,最後這份報告被送給了鄧小平,請他拍板。
鄧小平和許世友是多年的好友,對他也是十分了解的,最終在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除此之外還在口頭上指示三不準:不準開追悼會、不準登報宣傳、不準立碑。
許世友土葬本就是一個特例,如果開追悼會、立碑的話,那麼就代表中央是允許這樣做的,如果之後有人也要這樣要求的話,那麼中央要怎麼辦呢?
為何一年後擁有墓碑
土葬首先要解決棺木問題,之前許光為許世友準備的棺材實在有些小,裝不下許世友因病水腫的身體,因此趕製棺木的事情就交給了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辦。
之後在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的幫助下,許世友的棺木才得到解決。
10月31日下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南京軍區大禮堂,向許世友進行遺體告別儀式。之前盛滿歡聲笑語的大禮堂,此時靜的連一根針掉下都能聽到。
在徵得田普的同意後,許世友的靈柩裡放了他生前經常佩戴的手錶、天天收聽的收音機、一瓶茅臺以及一支最愛的獵槍等。
11月8日零點,隨著範志倫的一聲“出發”,護送靈柩車隊準時出發。經過一天的行駛,車隊抵達許世友的老家新縣,凌晨4時整許世友的靈柩被放進墓穴。
許世友墓剛開始是沒有任何裝飾的,甚至連墓碑都是沒有的。那麼許世友將軍的墓前,為何又有了墓碑呢?
其實這一切都和群眾有關,在許世友逝世一年後,他的墳前有許多參觀者,大家見許世友的墓有些淒涼,便向組織要求。之後才由王震出面提出,為許世友立一塊墓碑。
墓碑的前面不冠職位,不記功勞,更不敘述歷史,只有著名書法家範曾親手書寫的7個大字:許世友同志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