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王守義自1984年重新創業,拿出100元鉅款開店,專業銷售自己的獨家秘方十三香。接下來的二十年的時間,王守義十三香穩紮穩打,逐漸做大,成為民族品牌。和老乾媽一樣,王守義本人穩健保守,從不向銀行貸款,從不謀求上市,也不踏足調味品以外的市場,更不染指風生水起的房地產行業。王守義成為調味品行業第一品牌。
2003年,堅守諸多原則的王守義去世,家族成員把老王定下的規矩扔進下水道,面對身邊各行業的財富蠢蠢欲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嘗試經營其它領域的後代們紛紛落水。回過頭來,發現曾經都是晚輩的海天,太太樂,仲景食品,王致和等品牌已經彎道超車,自己早已落後了一大截。
2016年之後,王守義十三香的第二代掌門人王銀良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王守義十三香能否再次崛起,成為民族品牌的代表,還是迴天乏力,成為下一個倒下的蓮花味精?
一、文化的傳承
北宋時期有一官員退休之後開了一家藥鋪叫興隆堂,隨後在1101年這位喜歡在美食上搗鼓的官員實在是閒得慌,把他平時經常用的幾味辛料按比例混合到一塊兒,然後搗碎,炒菜燉湯的時候就放這些複合型的調味料,不用再麻煩地一樣一樣去找辛料。
結果這個實驗還挺成功,研磨後的粉狀調料更能充分發揮香料的味道,並且在人們用餐的時候不用再去挑藏在菜裡邊的花椒八角之類的辛料,大快朵頤即可。這個複合型的調味料在藥店裡推出之後就像當年的IPHONE4橫空出世一樣,迅速火遍整個開封城,隨後又隨著商業發展傳到外地。
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低,加上很多配料除了大藥店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這個複合型調料的配方一直是個秘密。所以這位王氏老闆靠壟斷秘方賺取了大量的財富,光這一款調味品給藥店創造的利潤曾一度超過整個藥店的盈利。後來這款調料被皇宮採用,並一直沿用下來。
1959年,我國剛進行完了社會主義改造,作為那個王氏官員的後人,王守義憑著祖傳來的這個北宋爆款調料配方,做起了小買賣。只不過,他在原有配方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些其它辛料,讓整個調料的味道更加豐富獨特。王守義為什麼要改進配方?是因為之前的那個配方已經被聰明好學的中國人模仿了,市面上有很多和祖傳配方味道相似的產品。
王守義給這種複合調料起了一個名字,叫十三香。在那個不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年代,王守義只是憑著這個手藝養家餬口而已,其它的傳統老店和王守義十三香一樣,都在屬於自己的那個角落裡求個勉強存活而已,至於發展,那都屬於改革開放春風颳來之後的事兒。
二、十三香的崛起
賣了十年的十三香雖然沒能帶來大富大貴,卻也讓王守義一家衣食無憂,大家都以為會憑著這個手藝一直活下去的時候,1969年因為某些歷史原因,幾乎所有的個體經營都得被迫停止。民間這些傳統手藝只能轉入地下,或者做給自己吃。
那些年生產斧頭的家裡堆滿了斧頭,養羊的圈裡圈滿了羊,大家互相不能交換,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鄰居日本快速地發展了十年,我們能做的只有窩在家裡發展人口。
後來終於改革開放了,已經60歲的王守義隨著兒女來到了“天下之最中”的京廣鐵路沿線城市駐馬店。本來對經營心有餘悸的王守義本不想在晚年的時候再折騰了,但是改革的春風讓身邊的人都吹胖了,也讓自己的子女吹得心裡直癢癢。
王守義手裡有十三香的秘方,他的子女們不能眼看著好東西一直被埋沒,於是不停地勸他們的父親再次創業。王守義最終屈服了,想辦法弄來了100元的鉅款開起了店,重新賣起十三香。
那一年是1985年,小編剛好出生。羊肉1.8元每斤,牛肉2.2元每斤,豬肉1.8元每斤左右;麵粉0.25元每斤,花生油0.85元每斤。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100元怎麼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王守義簡簡單單地做起了生意。採購的原材料真材實料,製作工藝一絲不苟,銷售絕不缺斤少兩,並且把利潤定得很低。當初一兩十三香能賺幾分錢,時至今日,一盒十三香重45克利潤依然是8分錢。
在那個沒有資本橫行的年代,有核心秘方和極低的利潤率,市場上不可能出現競爭對手。一般來說,有壟斷優勢的必定會提高利潤率,競爭激烈的必定利潤極薄,有著壟斷優勢又把價格定得很低的人有兩種,一是傻瓜,二是真心做實業的。
王守義這種教科書式的薄利多銷模式使這個生意變得穩健無比,穩定的質量,可靠的人品,合適的價格,這些因素讓王守義的十三香事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大越沒有競爭對手,王守義十三香這個品牌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後來一度登上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段,全國人民對於這個品牌的認知就如同汽車中的賓士,電影界的蒼老師。
1998年,十三香集團公司成立,註冊資金8000萬,年營業額4個億。1999年,“王守義十三香”商標註冊完成,王守義的真人頭像直接作為圖形商標使用,一直沿用到今日。
當年的明星企業有金正DVD,三株口服液,孔府宴酒等等,比如三株口服液當年在央視一套的廣告每天得有幾十分鐘,金正DVD長期霸佔著新聞聯播前後的黃金時間段等,這些明星企業成長呈爆發式的速度,號稱包治百病的三株口服液1996年一年的營業額大概是80億,遠超中國移動、茅臺這些國企。
但是那些企業盲目擴張,涉足很多其它行業,結果攤大攬不住,其它事兒沒弄好,核心產業也給耽誤了,最後這些看似風光無限的巨無霸很快都垮掉了。三株口服液從誕生到全國婦孺皆知,再到最後的崩盤,前後沒有一年的時間。
金正DVD從1997年到2004年,工廠擴大了上百倍,產品早已突破DVD做到很多領域,一度做到上市,但是最後還是倒在了自己的擴張上;曾經也在央視一套瘋狂做廣告的家喻戶曉品牌孔府宴酒,最後被中央臺的焦點訪談曝光,這家酒廠竟然就是一個拿不同白酒互相勾兌的手工黑作坊。
大概是這些反面案例給了其他同時代的企業家以警示,本來就非常保守的王守義對自己的後代千叮嚀萬囑咐,一定一定不要盲目擴張,不要試圖涉足調味品以外的行業,老老實實賺自己老本行的錢,這個錢誰也拿不走,除非自己不想要。
2003年,王守義十三香突破了歷史性的5億銷售額。但是,也在這一年王守義十三香的創始人王守義同志不幸去世了。
三、后王守義時代
不知道對於老王的去世,他的兒子們王銅良,王銀良,王鐵良以及眾多孫輩們,他們是悲傷還是高興。事實證明,這些後代應該表現的正確情緒是:悲傷。如果老爺子能再多活幾年,這個企業或許能夠帶領大家走過人心浮躁的那幾年。
但是,老爺子前腳剛走,這些子孫們就迫不及待地走出滿是十三香味的調料廠,紛紛追求自認為比賣十三香更高大上的事業。有開廣告公司的,有辦紙箱廠的,有經營商貿公司的,有搞建築裝置租賃的,更有甚者,他們竟然做起了門檻極高,風險極大,老爺子生前明令禁止的房地產行業。
王守義的孫子,被普遍認為是這個家族企業的第三代掌門人,後來被證明智商根本就不夠使的王太白在英國曼徹斯特留學的時候,大概是看到了國內房地產的高速增長,於是就在當地投機性地購置了多套房產,後來被深度套牢。之後在家族資本的幫助下小小王同志才勉強過關。
集團旗下的廣告公司短期內根本就沒有入行,盈利更談不上;紙箱廠短期之內無法有效控制成本,價格沒有優勢,在市場中沒有一席之地;商貿公司更是經營不善,持續虧損;工程裝置租賃重資金投入,收入甚微,急功近利的經營者始終摸不著頭緒;房地產板塊問題頻出,資金鍊頻頻出現問題。
2008年,澳門豆撈風靡全國,十三香集團領導者似乎終於看到了一個和自己老本行相近,利潤又可觀的新型行業。於是集團的第二代掌門人,王守義的次子王銀良“瞅準了時機”,決心進軍餐飲界,希望可以透過發展餐飲業帶動發展本集團的基礎產業的發展。
2009年,王守義十三香集團從往年的銷售資料中看到,鄭州是其最大的銷售市場,於是集團決定首先從鄭州突破。當年,第一家“王守義新豆撈”店在鄭州市金水區開業,開業之初集團上下人心振奮,接下來的400家店似乎馬上就要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遍地開花。
連鎖,加盟,融資,上市,這一連串的現象就像馬上就要實現了一般,集團員工和領導都期待著金水區的這第一家火鍋店火爆到排隊等待的現象發生。結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就像你買了一堆玫瑰送給了班花,班花依然沒有成為你女朋友一樣,結果毫不出人意料地令人感到沮喪。
三個月後,王守義新豆撈店徹底關門大吉。參與餐飲專案的幾乎所有高管集體辭職,餐飲專案宣告歇菜。同時,其它所有跨界專案統統宣告集體歇菜。集團上下,員工和領導,都同時陷入了沉默。
攻城略地全部失利,回頭是岸把精力還放回老本行十三香上吧。這一回頭看不要緊,發現自己在原地逗留了已經太久了,市面上的十五香,十八香,十九香,二十六香等山寨產品琳琅滿目,自己的十三香被埋沒在裡邊就像是一個排行最小的老么一般。
再看其它調味品品牌,海天味業已經坐上行業老大的位置,自己的銷售額僅是海天的十分之一。縱觀海天的產品線,光醬油這一項就有很多細分產品,各大超市的展示櫃上海天系的產品幾乎佔領一半的領地。
和王守義十三香齊名合成南帝北丐的“老乾媽”的經營理念和王守義一樣保守,不貸款不融資不上市,最關鍵的是不擴張。這和老王的想法幾乎如出一轍,但是不同的是老王死了,但是老乾媽還沒死。
同樣都是一款產品,幾乎同一個年代起步,王守義十三香耽誤了六年的時間用來不務正業,老乾媽腳踏實地地一步步發展,銷售額卻是十三香的兩倍。不知道老王的這些搞房地產廣告紙箱金融的子女們作何感想。
專門為海底撈火鍋提供底料的小馬仔頤海國際也於2016年上市,2020年的年銷售額超過50億。張仲景大藥房旗下的仲景食品憑著一瓶香菇醬登陸創業板,其市值竟然達到百億。另一家和十三香同時起步的太太樂雞精目前已經佔據雞精市場的40%份額,預計到2023年銷售額達到100億。這些後起之秀越發讓十三香感到淒涼。
另外,2010年餓了麼問世,標誌著外賣時代到來。外賣是典型的快餐文化,成本低,製作簡單,於是複合型調味品迎來了屬於它們的春天。小編一直錯誤地認為民眾的飲食文化一定是向著精細化低效率化的方向發展。但事實證明那是工業化時代之後的事了,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餐飲還得服務於社會發展。
複合型調味品市場由原來的35億暴漲到1500億,雞精,甜麵醬,蠔油,各種其它的醬等充斥了整個調味品市場。十三香像是一個過時的大梁腳踏車一樣落寞地放在各種轎車的後面,只有那些和腳踏車同歲的人和一些環保主義者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四、它會不會是下一個蓮花味精
幾乎也是同時起步的河南調味品企業蓮花味精位於周口市項城,中國近代史名人袁世凱的老家。上世紀九十年代能進入蓮花味精廠工作曾一度是當地年輕人眼中比高考還要重要的一件事。
這家企業曾當過世界第一,曾經上市過,曾讓項城這個城市沸騰過。穀氨酸鈉給人們帶來的鮮味感立竿見影,每一個不會做飯的人似乎都變成了大廚,我們要做的是隻要把菜整熟,然後再撒上大量的味精即可。
進入新世紀後,除了自身管理出現問題外,雞精的出現彷彿就是為了替代味精。其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過量的穀氨酸鈉對人體有什麼直接的壞處,但是民眾就願意相信一些陰陽怪氣的論調,因為對於健康問題大家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果小編說喝過多的純淨水有可能會把你撐死,那你會不會永遠都不再喝水了?
雞精能替代味精的另一個原因是它不但能夠提鮮,其原材料裡的雞肉粉還能提供滿足你日常需要的全部味覺元素,所以雞精讓快餐更美味了,也更“健康”了。所以雞精相對於味精來說絕對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這就好比,如果有一天出現了一款既操控優良又舒適豪華的轎車,賓士和寶馬一定會被同時替代。
於是堅持一成不變的蓮花味精倒了。宇宙的本質就是在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人們的口味也是在不斷地進化,健康理念也會隨時代更新。
五、王守義十三香該何去何從?
那麼,王守義十三香現在面臨著一個悖論:堅持原產品不變,一直穩定地經營下去,它必定會慢慢地像蓮花味精一樣走向死亡;如果即刻就做全身的大手術,那麼即刻就死,歷史上有著無數的改革失敗案例。
小編以為,既要認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首先要堅持自己的主業不變,也就是王守義十三香要始終不能放棄這款零售價3元重40克的黃皮包裝的調味品,另外要不斷地根據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口味的變化來對十三香的配方進行微調。
另外,要開發一些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產品,這些新產品一定要圍繞自己的核心產品展開,既利用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又迎合了市場的需求。比如開發一款既富含穀氨酸氨,又有雞肉蛋白質和各種辛料香味的複合型雞精。當然,這只是小編的一種瞎說,重要的是思路。
2016年,面對困境,王守義十三香的掌門人王銀良重新蓋起一棟綜合生產大樓,引進了先進的德國生產裝置。
2018年,王銀良啟動了為期三年的改革,首先是管理機制的改革。他把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家族成員全部剝離出了集團公司,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對於原材料的採購把控更嚴,甚至由董事長本人直接負責。
2019年,王守義十三香集團的營業額勉強達到30億,全省民營企業綜合實力排名91位。不知道它能否還能重現當年的輝煌,重新回到調料行業老大的位置。小編希望這家企業能夠走得更遠,不上市不跨界,做大做強,成為一個純粹的民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