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珠鎮北田球坑村種植的韭菜到了收割季。香婷婷 攝
“開年這幾天,我們又翻了30多畝地,撂荒地又用起來了。”觀珠鎮北田村黨支部書記謝乃亮看著球坑村耕地上大片搖曳的韭菜,心裡充滿了希望。
梁偉玉是韭菜種植基地的工人,自家的九分地也參與了流轉。“一看見滿是雜草的撂荒地,我們心裡十分不好受,當時也沒管租金多少,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成功,就讓他們試一下。現在看到能夠有這樣的收成,我們都很高興。”梁偉玉說。
謝乃亮是退伍軍人,回村之前有自己的企業,看到大面積丟荒的土地,他覺得很心疼。於是請來了觀珠鎮河垌村的老闆劉輝文嘗試種韭菜。“全村一共750人,三分之二左右外出務工,加之地塊零碎、效益低,於是就被撂荒了。”謝乃亮說。
一開始村民的工作並不好做。“很多村民不相信種韭菜能掙錢,有的甚至不在乎耕地是不是撂荒。”謝乃亮和村幹部跑遍了家家戶戶,第一批試驗田40多畝終於在去年7月落定。農村人實在,看到草高得沒過鉤機,答應前半年免租讓他們試驗。
一開始因為沒經驗,劉輝文的嘗試並不太成功,草長得比韭菜還要高。有村民和謝乃亮說,“書記,他怕不是騙我們吧,來租一年拿了補貼就跑了,我們的地又荒了怎麼辦?”
謝乃亮帶著幹部跟劉輝文一起想辦法,韭菜基地終於迎來了第一次收割。收割的時候,需要五六十名工人,這極大地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就業。
劉輝文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撂荒地復耕要經過打草、旋耕機旋耕、生土翻犁、施肥等多個環節,前後須花上兩三個月時間,前期平均每畝地需要投資5000元。
到底劃不划算呢?觀珠鎮人大副主席陳良萌是北田村的掛片領導,他認為參與土地流轉是個好事情。“復耕一畝撂荒地,種植韭菜每畝產量達4000—5000斤,即便按照去年1.8元一斤的收購價,每畝也有7000—9000元收入。豐產期韭菜20多天就可以收割一次,一次性投入,可以收割四五年,是個增收致富的好專案。”陳良萌說。
“北田由原來的村集體租賃村民土地再集體出租模式,逐步探索形成了基地示範、村集體經濟引領、農戶種植、合作社銷售的新模式。”珠海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何映紅多次調研,希望能夠幫助謝乃亮探索“北田新模式”。“這種模式既能壯大集體經濟,也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還能夠帶動村民致富。”何映紅說。
在探索過程中,北田鄉村振興藍圖漸漸清晰,謝乃亮還打算在韭菜基地的路邊種上五顏六色的杜鵑花。“這將是一條‘品韭菜、看美景’的鄉村致富路。”謝乃亮說。
南方日報記者 劉棟銘
通訊員 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