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腳步匆匆帶著滿身的愛,路過人間向黃昏走去,比歲月還快一些。
——遇言姐
你眼裡的媽媽是什麼樣子的?
知乎上的一個高分回答是:媽媽當然是上帝的助手,因為她照顧不了所有人,所以才有了媽媽。
當我們提及“媽媽”的時候,印入腦海的第一個詞,往往都脫離不開“家庭”、“奉獻”、“操勞”,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忽略這些詞語背後那個女人真實的想法和狀態。
而9月19日中秋節上映的,由趙天宇導演,徐帆、張婧儀、許亞軍領銜主演,張歆藝特別出演,吳彥姝、李程彬、韓云云主演,陳明昊友情出演的影片《關於我媽的一切》,也許能夠成為我們重新理解媽媽的契機。
當然,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媽媽”的剪影,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同一部電影中找到彼此都倍感熟悉的共鳴。
不是大製作,沒有燒腦反轉,電影的鏡頭平平淡淡,展現平日裡融入生活的每分每秒,卻又被人們忽略的母愛與親情力量,把一個以家庭為重的母親平凡的生活拍攝得如同一首優美的小詩。
我們不希望媽媽活成這樣
吃西瓜永遠把瓜瓤給我們吃,自己吃瓜皮,然後說:我就喜歡吃瓜皮;
永遠把我們送到校門口,再趴在校門和校園的欄杆上遙遙看著我們上體育課;
翻看我們的手機,注意每一張和男生的合影,為了關注我們的生活真相,翻查我們抽屜裡的每個角落……
她們用自己的方式,突兀甚至生硬地干涉著我們的生活,就像不知疲倦的老母雞,每天張著翅膀,恨不得把所有在意的人都攏到自己的羽毛下面。
怕你冷怕你餓,最好一輩子走不出她的胳膊彎,總覺得要把心掏出來攤在人家面前才好。
每當我們大聲表達不滿的時候,她們也總是理所當然地甩回來一句:我是你媽,我這是關心你!
這些事,季佩珍一件不落都幹過。
身為地理老師的她,還有個天生的熱心腸,這事擱在別處都是錦上添花,但落在女兒身上的時候,卻多少都讓人感到有點“喘不過氣兒”。
也正是這種一股腦的“關心”,讓熒幕前的我們忍不住感慨:是那味兒了,我媽就這樣!
她會趁女兒小美回家的時候擅自安排“相親”環節,七大姑八大姨的兒子往你面前一擺,也不管尷尬不尷尬,只顧著張羅加微信;
也會在人多的場合不管不顧推著小美上臺“給叔叔阿姨彈個鋼琴”,抓住一切機會顯擺自家孩子的優秀;
女兒小美心情不好,當媽的第一時間張開小雷達,直接解鎖了孩子的手機,一張張翻照片,還特意找出合影機率最大的異性擺出來和她爸一起分析,面對爸爸“你怎麼解鎖孩子的手機”的疑問,不以為意地回話“她密碼是自己生日,一試就出來了”;
開車到北京看病,帶著滿滿一車廂的馬家溝芹菜、山東大棗、蘋果、小米,因為“超市的芹菜不好吃”,到了女兒的房子第一件事就是收拾,一邊收拾一邊掃描邊邊角角,試圖透過垃圾桶裡的菸蒂、床單上的頭髮拼湊出關於孩子生活的全貌;
給女兒的手機定位,伸手要看手機資訊。
季佩珍的世界裡,是沒有 “女兒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間”這種選項的。
她心裡覺得,自己是媽媽,媽媽就要關照女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這有問題麼?
有,道理我們都懂,但這種“不管不顧我就是為你好”的做法真挺傷人。
盲目的、密集的關心,換來女兒“我從小到大最煩你管我,我都跑北京來了你能不能放過我?!”的質問,季佩珍很受傷,傷心、病痛一股腦襲來,讓她咕咚一聲栽倒在地板上,睜開眼看到病床前的女兒時,只剩說一句“行啊,沒扔下我就走”的力氣。
其實,小美,還有我們的想法很簡單,把那些超過我們需求的,深沉的愛,分一些到自己身上好不好?
媽媽,能不能,少愛我們一點,多愛你自己一點?
媽媽,學會放手,其實也是一種愛。
媽媽不希望我們活成她那樣
媽媽希望我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她們辛辛苦苦就是為了看到我們開心。
媽媽希望我們可以愛自己愛的人,因為在過去,她們不一定有這樣的選擇。
在那個年代,愛情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談論的詞彙,曾經懵懂的媽媽,只能把所有的心事藏在日記裡、照片上,鄭重地鎖在記憶的深處。
所以,當季佩珍發現女兒“可能在談戀愛”的時候,是開心的,但開心的同時又會敏銳地發覺其中反常的細節。
電影中的小美,一直深陷一段負面情感,想脫身卻又捨不得這段對自己而言重要的關係,殊不知,她的隱瞞和迷茫,全都落入了媽媽的眼睛。
而季佩珍的咄咄逼人,又何嘗不是希望幫助女兒理清混亂的感情。
她是過來人,她明白每一個“不得已”背後的藉口,所以她會拿著照片問小美:
你有男朋友了?是他麼?
她會用衛生紙包著垃圾桶裡的菸蒂,鄭重地問:
你能讓我見見他麼?
她按著女兒的手,直接逼迫女兒面對一切:
你別動,你等著,就等著!
哪怕這麼樣做會讓女兒崩潰,挺殘忍,但那是媽媽為了保護自己女兒做的最大努力。
除了情感,在職業選擇上,小美和季佩珍,我們和媽媽之間往往也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季佩珍在成為一個地理老師之前,曾經有機會去南極。
1984年,我國曆史上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了南極洲的喬治王島,中國對於南極冰雪大陸的科研考察工作剛剛開始,作為一個地質科考人員,季佩珍的名字出現在了趕赴南極人員的名單上。
但就在出發前一週,她發現自己成了媽媽。面對“母親”的身份和“夢想”,她選擇了前者,她有遺憾,所以她看新聞,看每一條和南極大陸有關的播報。
但她從不曾後悔,因為那個選擇帶給了她最甜蜜的負擔,一個女兒,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生命的延續。
只是面對女兒她忽然多了一份私心,她祈禱女兒不會經歷自己的抉擇,她希望女兒能學一個喜歡的專業,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快快樂樂,開開心心,風風光光。
她堅信自己的判斷,直到在女兒工作的拍攝現場,看見了一個叫不出名字連句子都讀不通順的流量明星,一個滿嘴“幹得了幹,幹不了滾蛋”的甩鍋導演,還有那個被他們為難跪在地上抄寫手舉牌的身影。
那一刻季佩珍的心是疼的,比女兒跟她大喊“我比不上你吹的牛逼,我一點都不好,我努力就是為了逃脫你,你知不知道我不喜歡專業不喜歡這個工作,我一點都不好!!”時還疼。
於是媽媽站起來,面對導演,也是女兒,第一次表白了內心。
“不要把生命奉獻給無知平庸和低俗,那牌子喜歡就舉著,不喜歡就扔了。”
那一刻,女兒小美的眼睛裡有了光。
坐在臺下的我們,彷彿也聽到了媽媽的獨白:“我只是希望你幸福。”
正是媽媽們的這一切才讓我們心碎
她們正是因為知道,才希望我們過得比她好。
她們總有不配得感,不捨得吃不捨得花不捨得看病,但是她們覺得,自己的女兒配得上天下最好的一切,其實她們知道自己一輩子過得很苦,所以誰都要惦記,誰都要照顧。
季佩珍是老師,工作之餘要照顧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奶奶,惦記因為一次事故調離崗位的老公,遠端監控女兒的生活。
她自發地把人生分配成了無數個板塊,她自己,就在這些板塊間發光發熱,卻獨獨忘了預留自己的位置,就算有了病痛也是咬咬牙忍過去,忍到最後,奉獻到最後,就是耗盡自己。
她們知道自己苦,但是她們還是全心全意地付出一切,在被女兒嫌棄,被女兒誤解,被女兒煩的時候,依然惦記她。
她知道自己生病之後,掰著手指頭算時間,在日記上寫滿女兒的名字。
她沒有表現出一絲絕望,她每一次出現在女兒面前的時候都是快樂的,抱著希望的。
她手把手教女兒做蒜泥茄子,絮絮叨叨地叮囑,“放茄子之前要用開水燙罐子,要不會長毛”;
本來要染髮,在發現掉頭髮之後乾脆搶過推子剃光了頭;
她和同屋的劉玫一起沒心沒肺地笑,去劉玫開的“湘愛”吃火鍋。
她使勁開導身邊的親人,同時認真地安排家裡的每一件瑣事,帶著一種“將來就算我不在了這個家也要在”的平靜和決絕。
我們並不想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們真的希望天下的媽媽可以活得更好一點。
媽媽們總覺得,只要愛得夠多,那麼她在不在都無所謂,其實不是的。
有媽在,家才在。
我們不需要你事無鉅細的安排,因為這些讓我們心碎,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壓力,讓我們不自覺地依賴,卻又情不自禁地反抗這些愛。
不得不說,徐帆老師的表演實在讓人驚豔。
在“白幼瘦”審美橫行的當下,徐帆用眼角的皺紋和滿是病痛的臉,生動地演繹了一個堅強、可愛,但實話實說確實有點控制慾的媽媽。
那些日常零碎的關心和期待的眼神,真實得就像我們自己的媽。
再加上徐帆看見女兒不自覺上揚的嘴角,看見孩子受委屈控制不住顫抖的手指,拿起推子剃頭的決然,每一根頭髮絲都帶著演技,所有的細節加起來真的讓人相信,她是一個母親,她真的在經歷這樣的事。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女兒因為崩潰大喊自己是個廢物時,她心痛得要哭卻又在眼淚流出的時候下意識抬頭轉身用手捂住嘴;從小心試探“你想要什麼呢?”到高聲喝令“你給我起來”,徐帆把從“心疼”到“被拒絕”再到“接受”的媽媽演繹得一氣呵成,演技封神。
你真的瞭解你的媽媽嗎?
作為女兒,我們在這世上最不瞭解的可能就是媽媽。
她們為什麼愛上爸爸?
是因為這個沉默的男人說出最動情的話就是“我不能沒有佩珍,求求你救救她”;
會在“早上出門的時候,晚上回來進屋開燈的時候,吃到難吃的飯菜的時候,吃到好吃飯菜的時候,睡覺的時候,睡醒的時候……”想她;
會在終將分別的時候深情地說一句“這輩子,謝謝你了”。
她們有沒有夢想?有沒有遺憾?
就像季佩珍那樣,錯過了南極,終其一生都無法忘記那個被冰雪覆蓋的大地。
她們最擔心的是什麼?
你媽媽是否也曾有這樣一個寫滿你名字的日記本?
這就是媽媽,這輩子最最喜歡你的人,也是用了一生去嘮叨,去糾正,去批評你的人。
她會抱著你,拉著你,等著你,等到追不上你的節奏時,就遠遠地看著你。
季佩珍是幸福的,她的女兒最終理解了她。
她腳步匆匆帶著滿身的愛,路過人間向黃昏走去,比歲月還快一些。
這部電影其實本質與悲傷無關,它把一個媽媽的心願,一件件一樁樁拆開了揉碎了給你看。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真地採訪一下媽媽,就好像採訪你心中的偶像,你眼中最亮的明星,同時,別忘了對媽媽說一聲,我愛你。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