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汕頭大學的8名學生在美國矽谷與張學良的孫子張居信見面。張居信提及,自己雖然身在矽谷,英文相較於中文更加熟練,卻並未忘記自己的根脈。
多年來,張居信致力於傳承爺爺張學良心懷家國的赤子之心,弘揚愛國精神,始終在路上。
不會說中文的張學良後代
“我爺爺是張學良,我奶奶是趙一荻,我爸爸是張閭琳,是他們唯一的兒子。”這是張學良的孫子張居信在媒體節目亮相時所作的自我介紹。
張居信對觀眾們報以歉意一笑,說道:“抱歉,我的中文不太好”。隨後,張居信便將語言從中文切換到英文。
張居信的美式發音地道而純正,相較於中文,少了一份侷促,多了從容與自信。自小生長於美國,張居信已經對中文十分陌生。這位張學良的長孫,為什麼失去了學習母語的機會?這一切,還需要從當年的西安事變開始說起。
1930年,張學良與趙一荻的兒子張閭琳出生。張閭琳是張學良與趙一荻唯一的兒子,雖生於亂世,卻備受寵愛。在張學良原配于鳳至的幫助下,張閭琳和趙一荻也安頓下來,母子二人度過了10年的安穩時光。
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聯手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在愛國將軍的努力下,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而劫持蔣介石的楊虎城將軍死於國民黨之手,張學良也被囚禁起來。
1938年,張學良被關押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一舉一動受到嚴密的監視,毫無自由可言。漫長的囚禁生活,妻子于鳳至一直陪伴在張學良的身邊。縱使趙一荻帶著張閭琳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因為于鳳至的幫助,心中卻十分踏實。
1940年,于鳳至疾病纏身,無法忍受痛楚,決定外出就醫。如此,被囚禁的張學良便無人照看。中國國內形勢日趨嚴峻,趙一荻原本計劃帶著張閭琳前往更安全的地方,卻因為擔心張學良,做出留下來的決定。
張閭琳尚且年幼,趙一荻無法將其帶在身邊,只能將他送往美國,託付給自己的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婦。
趙一荻原本認為自己與張閭琳很快便會相見,卻未預料到母子二人一分別,就是整整15年的時間。被監禁的張學良和趙一荻一直十分思念兒子,20世紀50年代,他們終於迎來了機會。
1955年,張學良的好友董顯光夫婦要前往美國,臨行之前,他們來到張學良的府邸辭行。趙一荻太過思念兒子,便拜託董顯光夫婦替自己尋找。董顯光夫婦來到美國,經過多方尋找,終於與張閭琳相見。
1956年,張閭琳在董顯光的幫助下回到中國,趙一荻和張學良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孩子,早已經泣不成聲。
此時已經成年的張閭琳西裝革履,一舉一動盡顯美國做派。
遺憾的是,在國外生活15年,張閭琳鮮少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儘管他的英語十分流暢,中文卻是磕磕絆絆,更別提漢字的書寫。
兒子張閭琳回到中國後,身上已然沒有半點華夏的影子,張學良頗為心痛。
原來,張閭琳來到美國後,伊雅格和埃娜夫婦為他取名為克爾。夫妻二人對外宣稱張閭琳是他們的孩子,自此,張閭琳也過上了完完全全美國人的生活。
十幾年的時間內,張學良的大兒子在德國遭遇空襲,精神失常;二兒子因為抽菸累垮身體,死於肺病;三兒子不幸感染肺結核,英年早逝。
失去三個兒子的痛苦對張學良產生了巨大的打擊,看到自己唯一的兒子,張學良心生無限感慨。遺憾的是,張學良的處境依舊沒有好轉,張閭琳不便久留,看望父母后便飛回美國。
1962年,長孫張居信出世,張學良的心中才得到了慰藉。儘管相聚短暫,張閭琳還是一有機會便帶著兒子飛往臺灣,享受一家人的團圓時光。
長孫彌補“缺失遺憾”
不久後,張居仰也呱呱墜地。張居信與張居仰的名字,皆由張學良一人所取,合為信仰之意。
自日本鐵蹄踏破中華大地後,張學良心中的家國信仰從未消失。縱使被蔣介石幽禁,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張學良仍然依靠對中國的熱忱,頑強地走出黑暗。
兒子無法說中文,張學良已經充滿遺憾。後來,張閭琳經常帶著張居信前往臺灣,張學良便將自己傳承家國情懷的責任與擔當傾注在長孫身上。
在張學良的幫助下,張居信開始學習中文。遺憾的是,臺灣團聚的時間太過短暫,張居信接受教育的時間也少之又少。儘管張居信可以說中文,相較於英文,水平卻相差極大。
張居信的家庭從小以英文交流,只有在週末時才會上中文補習班。年少的張居信並不懂得傳承的真實含義,少年貪玩,總是對學習中文的事情不上心。
至於漢字,張居信也是極為陌生的。日後提及童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中文經歷,張居信總是充滿著遺憾。
同父親一樣,張居信也是從小在西式教育下長大。張居信14歲時開始學習計算機,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軟體工程。
張居信曾說:“年輕時,因為我是個工程師,我的注意力都擺在了一些書呆子氣的東西上,對那時的我而言,歷史沒有太大的意義。”
年少的張居信原本對中華文化、家族歷史沒有濃厚的興趣,然而隨著張居信年齡增長,他漸漸明白了自己身上流著中國的血液,自然承擔著學習中文、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
然而多年來,張居信一直生活在美國,脫離了學習中文的特定環境,張居信學漢語之路也是步履維艱。張居信曾經坦言:“學中文對於缺乏環境的我來說,真的是個太難的事。”
儘管如此,張居信卻從未想過放棄。
矽谷中的堅守
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後,張居信同其他美國矽谷逐夢之人一樣,選擇創業。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發展勢頭迅猛,前途一片光明。
張居信與朋友合夥建立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專門辦理訂單業務。第一次投身於商海,張居信就憑藉著聰慧的頭腦與強大的技術賺得盆滿缽滿,公司開始對社會進行公開募股。
然而不久後,網際網路行業開始衰落,張居信的公司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不可抑制地走上了下坡路。
隨後,張居信加入了移動運營商公司,重走創業之路,從事大型度假區的線上開發工作。顧客只需要透過網路,就可以辦理入住、結算、退房等一系列服務。
有人曾經問張居信,為何選擇創業這條風險最大,最為艱苦的道路?張居信只是笑笑說道:“因為有趣。”
5歲時跟隨父母在美國定居,張居信的骨子裡兼顧西方人的冒險精神與東方人的穩重與周全。也正因如此,張居信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矽谷中脫穎而出,成為人人羨慕的青年才俊。
或許是爺爺張學良革命血脈的影響,張居信的身上總有一股不服輸的衝勁,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在這裡,你不必害怕失敗。要是失敗了,就再來一次。”
如今,張居信每年都固定回到中國一到兩次,為了探親,也為了工作。多年來,張居信對中國的科技與網際網路領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索。
在他看來,美國矽谷雖然堪稱奇蹟,可是這種奇蹟並非不可複製。而中國,顯然具有超越奇蹟的能力和水平。
張居信說:“中國的許多城市,以深圳為例,創新驅動因素已經十分成熟。”
在這些創新蓬勃發展的城市,人力、物力、財力更容易凝聚在一起,眾人拾柴火焰高,他們甚至可以在短短几個星期的時間裡就製造出百萬臺手機,這便是矽谷最基礎的“創新生態系統”。
比肩矽谷雖然是一個遠大的目標,張居信卻認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不能與矽谷完全相同。
張居信一直對中國充滿著信心,中國不需要複製,因為憑藉著強大的創新意識與日益發展的高新技術,中國完全可以做出更高階的產品。
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張居信也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問道:“你是否打算在中國發展業務?”張居信會心一笑:“那就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
張居信的閱歷越來越豐富,對於如何促進中國的發展,他的目光也已經從文化的侷限框架中跳出來,走上了一條全新的經濟輔助之路。
張氏後人重走歷史之路
1995年,張學良重獲自由,來到美國定居。已經33歲的張居信,終於獲得了學習中文的環境。在張學良的幫助下,張居信的中文水平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張學良經常同張居信講述中國從前發生的大事,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張居信對中國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
幾十年的囚禁生活,張學良沒有自由活動的機會,90年代終於重獲自由,卻已經行動不便,無法完成自己的未竟之願。張學良對於中國一直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只能請求張居信代替自己去中國走一走。
是以,張居信開始頻繁往返於中國與美國,他前往瀋陽、北京、西安等多個地區,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之中。
張居信替爺爺完成的心願,遠不止於此。2016年,瀋陽的湖春飯店,舉行了一場特別的見面會:“張學良、郭松齡子孫見面會”。
張學良與郭松齡,曾經是親密無間的戰友,因為種種原因產生了矛盾。多年來兩人針鋒相對,然而郭松齡將軍去世後,張學良還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多年,可當年郭松齡將軍離世的時候,對自己的爺爺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兩家後人能夠見面,也算是完成爺爺的一個心願。”張居信如是說,如今兩家後人親切相擁,一笑泯恩仇。
張居信身上特有的中華氣息,大部分都是從張學良的身上繼承的。從一歲開始,張居信基本上每年都會跟隨自己的父親前往臺灣與張學良團圓,這段經歷對張居信的成長也至關重要。
張居信回憶道:“在美國矽谷居住時,我所就讀的學校有300個學生,其中華人不過10幾個。”
作為美國為數不多的華人,張居信也時不時地承受其他孩子異樣的眼光。
種族的歧視與偏見像一座大山,曾經壓得張居信喘不過氣,同學們的肆意嘲笑與竊竊私語,都為張居信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窒息的環境中,張居信最渴望的,便是跟隨父親看望爺爺奶奶。回到中國,張居信總有踏實的歸屬感,“這裡都是中國人,我還沒有見到這麼多中國人呢!”中國,原本就是張居信的家。
張居信格外珍惜與爺爺在一起的時光。他全然沒有長輩的架子,經常和張居信、張居仰一起做遊戲。天氣好的時候,張學良也會帶上兄弟二人在路上兜風。
張學良傳遞給張居信更多的,是對生活的熱忱:“雖然歷經磨難,卻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生命的執著”,這是張居信對爺爺的評價,也是張居信一生奮鬥的目標。
張居信從張學良身上獲得的啟示,還有對蒼生的悲憫。晚間陪伴張學良散步時,張居信總會看到爺爺伸出顫顫巍巍的手,指著前方的一座普通的橋說:“你看看,這橋多好,兩岸人民的通行更加方便了。”
兩岸和諧統一,誓死捍衛華夏的領土與尊嚴,張居信知道,這是爺爺張學良一生的願望與使命。
近些年年,因為受爺爺張學良的影響,張居信頻繁在中國走動,參加與張學良有關的紀念活動。2016年,“西安事變”80週年紀念日,張居信受邀前往瀋陽參加開幕式。
紀念館展出的紀念品,正是張居信親手捐贈的歷史資料與文物。他參與籌建了“張學良紀念館”,為其提供了眾多張學良的珍貴資料。
與此同時,張居信還將爺爺奶奶曾經穿過的西裝、用過的照相機,兩個人的結婚照等遺物捐出,以供後人學習和參觀。
透過這些從未在大眾面前展示的珍貴紀念品,人們看到了不同於歷史書中的,鮮活的張學良。
人們曾經疑惑:張學良已經離開,張居信為什麼仍然在做這些事情?對此,張居信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過去我很少關注歷史,然而隨著我不斷接觸這些歷史,我意識到他們是我個人必須理解與珍視的一部分。”
如今的張居信,與曾經的張學良一樣,希望年輕一代儘可能地多接觸歷史與中華文化。
2012年,張居信與妻子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張居信不願意年少鮮少接觸中文的遺憾重現,決定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學習中文。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限,張居信卻希望孩子們的中文水平得到提升,熟悉中國、熟悉家族歷史。
“我中文很差,說不定他們以後可以成為我的中文老師。”張居信開玩笑道。生活在矽谷的人,每天都在尋找歷史的歸屬感,這或許也是張居信對中國、對家族的文化與歷史更加依賴的原因。
歷史根脈永遠不會斷絕,張學良所傳遞的家國情懷,正透過張居信的力量,傳向更遠的美國,也傳向張氏每一代子孫。家國精神,不老不死,不傷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