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
新疆,古稱西域。清統一其地,稱回疆,設伊犁將軍。1884年,取“故土新歸”之意,正式設立新疆省。
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 公元552年突厥統一了西域。640年,唐朝發兵攻下了高昌城,將此地改為西州,並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後遷至龜茲,轄龜茲等“安西四鎮”,管轄天山以南廣大地區。702年,唐朝又在北庭(現吉木薩爾)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地區。
唐朝中後期,吐蕃政權加緊了對西域的進攻,一度佔領了新疆大部分地區,由於回鶻汗國西遷,866年吐蕃退出了西域。840年,回鶻由蒙古高原西遷而來,建立了以吐魯番為中心的西州回鶻王朝和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喀喇汗王朝,這兩個王朝與當時的于闐王國共同組成了西域地區三個並立的政權。1132年契丹人先後征服這三個政權,統一西域並建立西夏王朝。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時,擊敗了西夏,統一了西域地區。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西域由元政府管理。
14世紀下半葉,明朝建立時,西域地區並存東察合臺國、吐魯番王國、葉爾羌汗國、哈密王國、瓦刺汗國等政權,均為蒙古貴族後裔,其中以東察合臺國最為強大,1543年葉爾羌汗國取代了東察合臺國的地位成為了西域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明朝政府為了統轄西域管理,特在哈密設衛,哈密衛作為明朝政府管理西域地區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清朝初年,西域為蒙古準葛爾部所統治,其首領為噶爾丹,他利用武力兼併了蒙古和碩部和厄魯特部,並把土爾扈特部排擠到了俄國的伏爾加流域。18世紀初,準葛爾貴族乘機作亂,乾隆皇帝於1755年派出平叛大軍,最後徹底消滅了準葛爾汗國,統一了西域。準葛爾平定後,穆斯林教派的頭面人物伊敏和依沙克,史稱“大小和卓”與1757年又在庫車成立了“巴圖爾汗國”公開與清政府對抗。1759年清政府派兵直搗大小和卓的大本營葉爾羌和喀什噶爾,再平叛亂,統一新疆。1771年,原被排擠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土爾扈特部落在150年後,歷經8個月的磨難回到祖國的懷抱。
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政府無暇西顧,沙俄乘機對我國新疆地區進行了大肆的蠶食,他們透過武裝移民,建立軍事據點和科學考察以及簽定不平等條約等手段,非法侵佔了中國西部領土44萬多平方公里。這時以阿古柏為首的中亞浩汗國在英、俄帝國主義的支援下,於1865年入侵新疆,他們首先進入喀什噶爾,並迅速佔領了葉爾羌、和田、阿克蘇、庫車等七個城市,成立了“哲德沙爾政權”。與此同時沙俄也乘機侵佔了伊犁地區。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左宗棠於1875年率八萬大軍進軍新疆,於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地區以外的全部新疆領土。中俄《伊犁改訂條約》簽定後,清政府收回了伊犁地區大部分領土,但霍爾果斯以西的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仍歸俄國所有,並且留下了一個所謂的“帕米爾問題”。
為使新疆長治久安,在左宗棠倡導下,新疆於1884年建省,省會由伊犁遷至烏魯木齊迪化城,全疆分為4道6府10廳3州21縣2分縣。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至2021年?月,新疆轄以下4地級市、5地區、5自治州。2020年,面積116萬平方千米,人口為2164萬。
烏魯木齊市
原為迪化市,1953年,恢復舊名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系蒙古語“優美的牧場”之意。烏魯木齊古時是一片牧場,漢代西域都護府開始派兵在此屯田,隋代始有“互市”活動。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置庭州,轄4縣,今烏魯木齊為輪臺縣。702年,唐在庭州設北庭都護府。清1755年,將此地正式定名烏魯木齊。1763年,將舊土城向北擴充套件,由乾隆帝更名“迪化”,系“啟迪教化”之意。1884年,始設新疆省,省會迪化,1945年,迪化正式設市。1954年,迪化市更名為烏魯木齊市。至2021年?月,烏魯木齊市轄以下7區1縣。
天山區:為清代迪化城與新滿城以及城廂的舊址。西漢屬劫國、卑陸國地,東漢初屬車師六國,三國屬車師後部,唐640年屬庭州,後屬北庭大都護府,宋屬西遼,元屬別失八里,明屬瓦剌和碩特部,後為準噶爾部之庫木諾雅特遊牧地。清1758年在今南門外修築土城一座,1763年擴建為迪化城。1773年屬迪化直隸州,1886年屬迪化府。1913年屬迪化縣,1945年屬迪化市。1953年為烏魯木齊市轄區。1957年始建天山區,1960年,將多斯魯克區併入天山區。
沙依巴克區:“沙依巴克”系維吾爾語“戈壁灘上的花園”之意。1884年屬迪化縣中區。1944年屬迪化市轄區。1957年始設沙依巴克區。
新市區:1960年前屬沙依巴克區地,1960年增設新市區區公所。1980年成立新市區人民政府。
水磨溝區:二百多年前,因人們利用溝中水流開設水磨而得名,原屬迪化縣。1944年劃入迪化市。1956年設水磨溝工礦區,1961年,水磨溝工礦區和八道灣鎮合併成立水磨溝區。
頭屯河區:因西鄰頭屯河而得名,解放前屬烏魯木齊縣地。1938年蘇聯在此援建一座小型農機修造廠,1949年後,駐疆部隊在此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1956年,烏魯木齊市在此設立頭屯河鎮,1961年,改改頭屯河區。
達坂城區:達坂城歷史悠久,唐640年年建西州於高昌,達坂城隸屬高昌地。清1762年築嘉德城,先後隸屬迪化直隸州、迪化縣。1934年設達坂城鎮,隸屬迪化縣。2002年,析出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的烏拉泊街道和烏魯木齊縣的達坂城鎮及周圍4鄉,併入烏魯木齊市南泉區。南泉區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
附:原南山礦區和南泉區:漢唐以前,車師族在此定居。1958年為和碩縣地,1959年為和靜縣艾維爾郭楞礦區,1966年為烏魯木齊市“三線”建設區。1971年,析出和靜縣部分割槽域,設立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1986年,析出托克遜縣部分割槽域併入南山礦區。1999年,南山礦區更名為南泉區。
米東區:2007年,撤銷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撤銷烏魯木齊市東山區,將已撤銷的米泉市和東山區合併組建烏魯木齊市米東區。
附:東山區:1987年,析出烏魯木齊縣蘆草溝鄉及水磨溝區卡子灣辦事處,組建烏魯木齊市東山區。
附:米泉市:西漢之前,境內先後為塞種、大月氏、匈奴諸民族遊牧地。北周為突厥,隋時屬西突厥。唐640年於天山北麓設庭州,所轄的輪臺縣治即米泉境內的大破城。宋為高昌回鶻屬地,元屬別失八里。元末,為瓦剌遊牧區。明時,先後為和碩特部、額魯特部所據。清1762年設輯懷城,隸屬迪化直隸州。1884年屬迪化縣。1928年,始建乾德縣,1953年更名為米泉縣,因此地多泉又盛產大米而得名,隸屬昌吉回族自治州。1996年,撤縣設米泉市。
烏魯木齊縣:清1886年始置迪化縣。1953年更名為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系維吾爾語“黑油”之意,得名於市區附近的一座天然瀝青丘——黑油山。1955年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噴油,時名克拉瑪依油田,是新中國成立後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建市前,設縣級獨山子鎮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其餘各地為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沙灣縣和托里縣屬地。1958年始設克拉瑪依市,1982年升格為地級市。1984年為自治區直轄縣級市,1990年恢復為地級市。至2021年?月,克拉瑪依市轄以下4區。
獨山子區:因境內南端的“瑪依塔柯山”,系維吾爾語”獨山“之意得名。哈薩克語稱“瑪依套”,意為“油山”。獨山子石油開採始於清1897年。1936年開始引進蘇聯技術裝備,在獨山子北坡形成石油工人聚居的礦區。1955年設立獨山子礦區,1956年更名獨山子鎮,各自治區直轄縣級鎮。1958年克拉瑪依市成立,獨山子鎮改設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
克拉瑪依區:1990年,克拉瑪依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同年設克拉瑪依區。區下轄6街道1鄉1個國營牧場。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石油管理局下屬近40個縣處級單位設在區內,境內還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129團、130團、五五農機廠和農八師136團等4個農牧團場。
白鹼灘區:是克拉瑪依油田的一個主要生產區。解放前是一片戈壁荒灘,低窪處有積水,到處長滿蘆葦,常有黃羊等野生動物出沒。遊牧到此的牧民曾取名“結然布拉克”,意為”黃羊聚集的地方“。1955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見遍地是茫茫鹽鹼,於是又取名“白鹼灘”。1982年設立白鹼灘區,1984年撤銷,1991年恢復。
烏爾禾區:“烏爾禾”系蒙古語“套子”之意。據考查,這裡從前草木叢生,有許多野生動物,當地蒙族牧民用下套子的辦法來獵取野生動物,所以把這一帶叫做“烏爾禾”。1958年前屬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一個鄉。1958年劃入克拉瑪依市,設烏爾禾辦事處。1982年改設立烏爾禾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伊犁得名於伊犁河。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前160年,由甘肅河西走廊遷入的烏孫人在伊犁建立烏孫國,翌年臣服於漢朝,隸屬西域都護府。1927年設伊犁專區。1952年由伊寧縣析置伊寧市,伊犁專署駐伊寧市。1954年設立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轄伊犁、塔城、阿勒泰3專區。1955年撤銷伊犁專區,原伊犁專區所屬各縣改由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直轄。1975年復置伊犁地區,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1979年,撤銷伊犁地區,所屬市縣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1985年復置伊犁地區,2001年撤銷伊犁地區。目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3市7縣1自治縣和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
一,伊犁州直轄市、縣和自治縣
伊寧市和伊寧縣:伊寧舊名固爾扎,系蒙古語“大頭羊”之意。清1888年設寧遠縣。1913年改稱伊寧縣。1952年,自伊寧縣析置伊寧市。
奎屯市:“奎屯”系蒙古語“極冷”之意,地名源自奎屯河。1913年,奎屯為烏蘇縣屬地。195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師部由炮臺遷至奎屯。
1958年,奎屯從烏蘇縣析出,劃歸克拉瑪依市。1975年,設立縣級奎屯市,劃屬伊犁州管轄。
霍爾果斯市:2014年,以霍爾果斯口岸以及毗鄰哈薩克的溫泉縣與霍城縣的部分地區,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隸屬伊犁州管轄。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察布查爾”本系蒙古語“凹陷的隘口”之意,原為清嘉慶年間錫伯人鑿修之渠名,系錫伯語,意為“糧倉”。兩漢時,察布查爾僻處要荒,先後為塞種、月氏居牧。清1767年,有錫伯八旗,後稱錫伯營。1888年屬寧遠縣地。1940年始設河南縣,1944年更名寧西縣,旋改稱蘇木爾縣。1950年複稱寧西縣,1954年,改設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霍城縣:霍城是“霍爾果斯”的簡稱。“霍爾果斯”系蒙古語“畜牧地”之意。清1888年置綏定縣。1914年將綏定縣二道河以西地區析置霍爾果斯縣(因霍爾果斯河而名),1947年更名霍城縣。1965年綏定縣更名綏定縣,次年併入霍城縣。
鞏留縣:“鞏留”有“鞏固長留”之意,哈薩克語作“託古斯塔繞”系九條支流之意。清1888年置寧遠縣,鞏留屬寧遠地。1932年始設鞏留縣。
新源縣:地處鞏乃斯河上游,取“新源”命縣名,寓新開墾的草原或新開拓的原野之意。自兩漢迤晉皆為烏孫國地,1888年設寧遠縣,屬寧遠縣地。1930年始稱鞏留設縣治後,為鞏留縣東部牧區。1946年始置新源縣。
“昭蘇縣:“昭蘇”系取“喇嘛昭”(聖佑廟)的“昭”字和“六蘇門”的“蘇”字而得名。在漢語中,有“昭然復甦”“重獲生機”之意。西漢時期是塞種人、大月氏、烏孫人的牧遊區。清1885年,昭蘇屬寧遠縣地,1932年析置鞏留縣,昭蘇屬鞏留縣地。1937年從鞏留縣析置特克斯縣,1942年更名昭蘇縣。
特克斯縣:“特克斯”,一說系突厥語“野山羊”或“陰面、陰坡”之意;二說系蒙古語“特克協”之音變,為平原曠野溪流縱橫之意。明末清初為蒙古準噶爾部遊牧地,清乾隆年間成立厄魯特營,為下五旗的牧地。1934年由鞏留縣析置特克斯設治局,1937年6月析置特克斯縣。“三區革命”時期更名為克孜勒庫熱(哈薩克語“紅色廟宇”之意)。1951年複名特克斯縣。
尼勒克縣:“尼勒克”系蒙古語嬰兒之意。明末清初為準噶爾部遊牧地,清1765年以後,厄魯特營下五旗佐領在此地放牧,地名稱“呢勒哈”。設縣前屬伊寧縣地。1939年設鞏哈縣。1953年改名尼利克縣,1954年改尼勒克縣。
二、塔城地區
塔城即塔爾巴哈臺城的簡稱。“塔爾巴哈臺”系蒙古語旱獺之意。秦代,塔城地區為呼揭、塞人遊牧之地。18世紀50年代,塔爾巴哈臺為天山北路三大重鎮之一。清1763年,在雅爾(今哈薩克烏爾扎爾)設塔爾巴哈臺軍臺,次年築肇豐城。1766年參贊大臣府東遷200餘里,重建塔爾巴哈臺綏靖城(簡稱塔城,今塔城市)。1888年始置塔爾巴哈臺直隸廳。1913年,塔城直隸廳改為塔城縣。1916年,設塔城道,轄塔城、烏蘇、沙灣三縣。1929年,塔城道改為塔城行政區。1945年8月,“三區革命”臨時政府塔城專員公署成立。1950年8月,設塔城專區,轄6縣,1970年塔城專區改稱塔城地區。至2021年,塔城地區轄3市3縣1自治縣。
塔城市:西漢時期為匈奴右地,清1764年置塔爾巴哈臺。1888年設塔城直隸廳,1913年改設塔城縣。1916年,塔城縣與塔城道同治,隸屬塔城道。1917至1942年,和豐、額敏、裕民先後從塔城縣析出置縣。1984年,塔城縣改設塔城市。
烏蘇市:”烏蘇”為“庫爾喀喇烏蘇”的簡稱,“庫爾喀喇烏蘇”系蒙古語“有雪水流過的黑河或清泉之河之意”。1913年始設烏蘇縣,1996年改設烏蘇市。
沙灣市:因境內有瑪納斯河,經北沙窩邊緣,婉轉流過,形成沙多灣多的地貌和景觀,又名三道河子。 1915年,自綏來縣(瑪納斯)析出,始置沙灣縣,後隸屬多變。2021年改設沙灣市。
額敏縣、托里縣:因額敏河得名。“額敏”蒙古語馬鞍之意。漢代屬烏孫,元代為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的封地,曾在額敏河南岸建城,稱葉密裡城。清1764年,設塔爾巴哈臺政區。1918年設縣時將也迷裡改稱額敏縣。1952年,從額敏縣析置托里縣。
裕民縣:漢語縣名取富裕人民之意。哈薩克族稱察汗託海(蒙古語,白楊溝或白河灣之意),兩種語名並存。清為蒙古、哈薩克諸部遊牧散帳之所,1913年屬塔城縣地。1942年以塔城縣南部析置裕民設治局,1944年升為裕民縣。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因境內有和布克山和賽爾山得名。“和布克”系蒙語“梅花鹿”之意;“賽爾”系“馬背”之意。在先秦時期是塞種人的遊牧地。1929年,設和什托洛蓋設治局,1944年升格為和豐縣。1954年設縣級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區,1955年改設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三、阿勒泰地區
“阿勒泰”來源於阿爾泰山,此山富藏黃金。“阿爾泰”在突厥語和蒙古語裡都是“金子”的意思。公元前三世紀前塞種人馳騁於此地。其後裔為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等先後統治過這裡。秦末漢初,匈奴勢力強大,各遊牧部族受其統治。隋唐時期以阿爾泰山為界,本地區成為東西突厥的交界處。646年唐朝滅薛延陀國設燕然都護府治理該地。蒙元時期本地區先是窩闊臺汗國,後為陽翟王部,科布多一帶稱海宣慰司(相當於省),設省以後本地區屬嶺北行省地。其後又隸屬於察合臺汗國和別失八里行省。阿爾泰自清朝以來作為特殊區直屬中央,辛亥革命後,阿爾泰改設辦事長官,直隸中央。1919年6月改設阿山道,阿爾泰正式歸於新疆。1946年改為阿山區行政公署。
1949年,改設阿山專區,轄7縣。1954年,阿山專區改稱阿勒泰專區。1979年,阿勒泰專區改稱阿勒泰地區,至2121年,阿勒泰地區轄1市6縣。
阿勒泰市:從漢代起,先後為塞種、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的遊牧地。
1912年,國民政府設阿爾泰辦事長官治所,成為阿爾泰地區政治的中心。1919年,撤阿爾泰辦事長官所,置阿山道;由中央政府直屬改由新疆省管轄。1921年置承化縣,1953年改為阿泰縣,1954年,改稱阿勒泰縣。1984年,撤縣改設立阿勒泰市。
布林津縣:縣因布林津河而得名。“布林津”,衛拉特蒙古語。在衛拉特語中,把三歲公駱駝稱為“布林”,“津”則為放牧者之意。當地哈薩克語還稱此地為“奎幹”(為匯合處之意),因布林津河在這裡匯入額爾齊斯河。
1919年阿爾泰劃歸新疆省,設阿山道。同年,布林津正式設縣。
福海縣:布倫托海(湖)為烏倫古湖,俗稱大海子。“布倫托海“系蒙古語雜亂的灌木叢之意。縣因境內有布倫托海(湖)而得名。1921年設布倫托海縣。1942年改稱福海縣。
富蘊縣:縣名因地下蘊藏豐富寶藏而得名。可可托海系哈薩克語,意為綠色的叢林。一說,可可托海系突厥語“藍色河彎”。又名庫額爾齊斯(哈薩克語,意為沒有樹林的額爾齊斯)。1919年屬阿山道布倫托海縣佐,1937年由布倫托海縣(今福海縣)析置可可托海設治局,1941年升為富蘊縣。
哈巴河縣:縣因哈巴河而得名。”哈巴”系蒙古語,意為河床坡度大,多跌水之意。1912年,哈巴河地區屬布林津縣地。1921年設哈巴河縣佐,1930年升為哈巴河縣。
青河縣:因境內有青格里河而得名。”青格里“系蒙古語美麗清澈的河流之意。1919年置布林根河設治局,次年改設縣佐。1922年設察漢郭勒縣佐,1937年置青格里河設治局,布林根河併入青格里河設治局。1941年升為青河縣。
吉木乃縣:“吉木乃”系氏族名,為烏古斯汗國九姓氏族之一。1916年,設吉木乃縣佐,1930年升吉木乃縣。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爾塔拉“系蒙古語“銀灰色的草原”之意。戰國時期至西漢,博爾塔拉先後為塞種、月氏和烏孫的遊牧地。魏晉南北朝時為柔然、悅般活動區域。唐朝在此設雙河都督府,為西突厥遊牧地。宋至元初屬西遼。元時隸屬阿里麻裡行省,名“博落脫兒”,為衛拉特蒙古遊牧地。明為瓦刺遊牧地,名“瓦刺”。
清初為準噶爾部遊牧地,清1757年,察哈爾官兵駐防博爾塔拉。1888年設精河廳,1913年置精河縣,1920年置博爾縣,1942年置溫泉縣。1954年成立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至2021年,博州轄2市2縣。
博樂市:“博樂”是“博爾塔拉”的簡稱。博樂一名歷史悠久,最早的記載是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所建的“勃羅城”。清1888年屬精河直隸廳。1920年由精河縣析置博樂塔拉縣,1950年改稱博樂縣。1985年,撤縣改設博樂市,為博州首府、建設兵團農五師師部所在地。
阿拉山口市:阿拉山口市東鄰托里縣,南依艾比湖,西接博樂市,北鄰哈薩克。1990年設立阿拉山口口岸,2003年,被國家列為重點建設和優先發展口岸。2011年設立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2012年設立縣級阿拉山口市,
精河縣:縣因境內有精河得名。”精“系準語,“蒸甑”之意。唐代稱石漆河,《西域圖志》作晶河,“晶”系蒙古語“清涼”之意。清光緒年間改稱精河。清1771年土爾扈特部迴歸祖國,一部分安置在精河。1888年)置精河直隸撫民廳,1913年始置精河縣。
溫泉縣:溫泉系蒙古語“阿日相”的意譯,因縣多溫泉,故名。又名博格達爾,蒙古語,意為“神山的背後”。秦漢時為匈奴、烏孫的領地。隋唐時屬安突厥地。清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派遣蒙古察哈爾部老八旗駐防在這一帶。清代為精河直隸廳屬地。1938年由博樂縣析置溫泉設治局,1941年改設溫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