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外側入路僅能有限地顯露肱骨頭和外科頸。由於腋神經橫向走行於三角肌的深面,故 該切口不是經典的可延長切口 。可以向近端延長以顯露整個岡上肌。因為 該入路不能向遠端延長 ,故這一入路在骨折手術中僅適於肱骨外科頸和肱骨大結節骨折。稍遠端的肱骨骨折大多需要經肩關節前側入路。 外側入路的適應證如下:
1.肱骨大結節移位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2.肱骨頸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3.肩峰下囊鈣化灶切除術。
4.岡上肌腱修補術。
5.肩袖修補術。
01
患者體位
患者仰臥於手術檯上,患肢置於手術檯邊緣。搖高手術檯頭側以減輕靜脈的壓力,減少手術出血(圖1-32)。患側肩下墊一沙袋。
圖1-32 肩關節外側入的體位。患者仰臥於手術檯,手術檯頭側抬高45°,患肩用一沙袋墊高使其離開手術檯。
02
體表標誌與切口
體表標誌
肩峰呈矩形,上緣、外側緣在肩外側易捫及。
切口
自肩峰頂端向下,在肩關節外側,作5cm長的縱行切口(圖1-33)。
03
神經間平面
須分離開三角肌,不存在真正的神經間平面。
04
淺層顯露
沿三角肌纖維方向、自肩峰向下分離5cm。於分離的下極處縫一絲線作為固定,以防止在分離過程中不慎向遠端延長,引起腋神經損傷(圖1-34、1-35 )。
圖1-34 沿三角肌纖維方向分離,在切口下端縫線固定,以防損傷遠端的腋神經。
圖1-35向前 和後方牽開三角肌,顯露肩峰下囊的三角肌下部分。
05
深層顯露
肱骨上端的外側面及與其相連的肩袖位於三角肌和肩峰下囊的深面(圖1-36)。肱骨頸骨折時,骨折端常在此處顯露出來,不需要進一步分離。
如果岡上肌破裂範圍較小,可採用外側入路;但通常岡上肌破裂範圍較大。有些手術需活動整個岡上肌,以便能使肌肉移位並修復肌腱(圖1-37 )。
圖1-37 顯露整個岡上肌,劈開斜方肌,切斷肩峰,顯露出下方的岡上肌肌腹及肌腱。整個肌肉可以移位並可以修復肌腿。
在此入路的上半部分,必須縱行切開肩峰下囊以顯露肱骨頭的上外側部分(見圖1-36 )。
06
危 險
神經
腋神經穿過四邊孔,離開腋的後壁。然後與旋肱後動脈一起圍繞肱骨(見圖1-34、1-39)。在肩峰尖下大約7cm處神經由三角肌深面進入該肌的後方,在此處神經向前發出纖維。由於腋神經的這種行程特點,若進一步向下延長解剖,將會導致分開三角肌前部的肌纖維失去神經支配。
圖1-39 三角肌和斜方肌部分已 切除,顯示其深面的肩袖和腋神經,通常腋神經在小圓肌下方、四邊孔內。
07
如何擴大切口
延長措施
近端延長 向上和內側延長切口,越過肩峰,在肩胛岡上緣1cm處,沿肩胛岡外側2/3作一與之平行的切口。
平行肩胛岡切斷斜方肌,向上牽開斜方肌,顯露岡上肌及其筋膜。
沿面板切口線切開岡上肌筋膜,顯露肌肉。
用骨鑿沿面板切線劈開肩峰。
用自動拉鉤牽開肩峰的兩部分,此時岡上肌自起點岡上窩至止點肱骨大結節的全長均能顯露(見圖1-37、1-40)。關閉切口時需仔細重建劈開的肩峰。
本文整理自:《骨科手術圖譜——入路與解剖》、百度文庫
宣告: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採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來源:中國網醫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