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共賞風月、音好花開。
人間良時有親朋,天涯此時、月圓人安。
中秋節快樂
在這花好月圓之夜,我們在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之餘,一起來欣賞幾幅古代名畫,與古人共度佳節!
宋 馬遠 《月下把杯圖》
《月下把杯圖》為絹本設色,縱25.7釐米,橫28釐米,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畫面人物勾描自然生動,設色清麗淡雅;山石蒼老灑脫,筆勢鋒利嚴整、方硬有力。此圖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 一輪圓月高掛空中, 照的天地是那麼的明亮。在這" 每逢佳節倍思親" 的美景月下, 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佳節來訪, 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 立即增添了極大的歡樂。
本圖無作者款識,畫面右上有南宋寧宗楊皇后楷書所題詩句“相逢幸遇佳時節,月下花前且把杯”,左側鈐有朱文坤卦印。
宋 馬遠 《月下把杯圖》對開
其對開另有楊皇后楷書詩句“人能無著便無愁,萬境相侵一笑休。豈但中秋堪宴賞,涼天佳月即中秋”,左側亦鈐有朱文坤卦印。
五代人 浣月圖
此畫無作者款印,舊籤題標為《五代人浣月圖》,根據畫中技法推測應出自南宋宮廷畫師所摹。
此幅畫中明月皎潔,高掛天際。庭院深處,高植著虯松、梧桐與芭蕉,枝葉蒼鬱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雛菊等花卉,競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瀉水,池中波紋盪漾。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旁立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奩,或荷琴,神情莊嚴靜穆。女子對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為流行,此作或與古代的拜月風尚攸關。
清 陳枚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月曼清遊圖》冊,清,陳枚繪,絹本,設色,共12開,每開縱37cm,橫31.8cm。
“瓊臺賞月”描繪的是宮廷嬪妃們在八月中秋佳節賞月的情景,體現了宮廷生活與民間生活的密切關聯。
作者在人物創作的審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筆下的仕女畫為審美標準,追求秀潤飄逸的情致。她們三五成群地行進在以界畫表現的亭臺樓閣內或是細筆勾染皴點的花石下。富貴閒逸的宮苑生活令她們的物質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們的精神世界極度貧乏。
《閏中秋月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
宋徽宗趙佶還在大觀四年寫下著名的《閏中秋月帖》,當時的趙佶正是29歲,是其登基10年後,宋徽宗此時應心情愉悅,而乘興賦詩詠唱。帖中敘述了當年中秋夜北宋汴梁城內滿街華彩、月光皎潔、永珍浩蕩的美景,可見當時的中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隆重的節日。
工筆紅樓夢《賞中秋新詞得佳識》
在紅樓夢七十五回中:中秋節到了,寧國府上下賞月家宴慶祝,雖說此時的寧府家道開始衰落,但對於中秋賞月還是格外奢華不堪......
清 郎世寧 《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之 八月賞月
《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出自兩百多年前郎世寧畫家之手跡,畫中表現的是雍正與其子女在圓明園內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
圖中的宮廷建築聳立壯觀,山水相伴,境界雋秀,視野開闊,樹影迎風飄拂。人物與景色輝映,樹影和花朵以琉璃鑲嵌,在強光下晶瑩剔透,屋頂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鑲嵌有色珍珠顆粒,烘托皇宮建築的華麗與氣派,多層次的立體空間使人感覺身臨其境,置身於兩百年前的大清夏宮之中與皇族共存之感。
《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之《八月賞月》。雍正詩:壯月江潮久不平,何為驅扇畫流螢。我來即是弄潮者,幾個中年不靡聲!
王獻之 《中秋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即希世珍寶。
《中秋帖》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為米芾所藏,後刻入《寶晉齋法帖》。此帖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無署款。
清 費以耕、張熊梅月嫦娥扇面
清費以耕、張熊《梅月嫦娥圖》紈扇頁, 全箋設色, 17.9 × 52.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為民間膾炙人囗的嫦娥奔月主題。畫中所繪嫦娥鵝蛋臉,形象古典秀美, 體態婀娜,氣質嬌柔, 描繪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繪墨梅橫向出枝, 其秀美的花形, 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脫俗的仙姿佚貌, 由此可見費以耕與張熊間默契的筆墨配合, 以及共通的審美意趣。
款署" 晉山仁兄大人雅教, 甲子秋八月, 餘伯費以耕畫嫦娥, 子祥張熊補梅花。“ 據張熊生卒年推斷, " 甲子" 應為清同治三年( 1864 年) 。
《高宗賞月圖》
這幅《高宗賞月圖》的原版是清朝冷枚畫的一幅《賞月圖》,這幅畫如今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當代山水畫家林廣平《明月松間照》
畫中一高士在松溪邊上,悠然的望著一輪明月。清新自然卻不失遒勁深厚,古雅充滿意趣的畫面引人入勝,遠山隱隱聳立,雲煙縹緲茫茫,營造出一個曠達悠遠的藝術境界!
END
樸道治木 器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