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劉嘉麒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基礎研究不同於一般工作,它非常專業、非常嚴謹,是一項艱鉅而神聖的事業, 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馬虎,只有具備了科學精神的人才能夠承擔這項工作。青年人富於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創新的先鋒,是基礎研究的生力軍。
基礎研究不能搞“短平快”
科學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務實、探索創新,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以科學指導行動;同時要有奉獻精神、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一絲不苟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必須潛心敬業、孜孜以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工作當成責任,把專業作為事業。僅靠上班的8小時搞基礎研究,是很難搞出名堂的,只有對自己研究的目標到了痴迷的程度,專心致志,才有可能做出成績來 ——許多大科學家就是因為入了迷才做出成就的。
基礎研究不是大眾科學,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而應是一支層次分明、精明強幹、有領軍人物的精英隊伍。給他們一個寬鬆的環境和有效的工作平臺,鼓勵成功,容許失敗,不能搞短平快,即使三五年沒搞出成果,也不要放棄,不要否定;有的重要成果可能需要十年八年乃至更長時間才能成功。
一次精彩勝過無數次平庸
創新是基礎研究的靈魂。從事基礎研究的人不能循規蹈矩,墨守成規。要敢於思考、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要想辦法做新的、比別人強的東西。
當今社會和科學到了大變革、大創新的時代。以“地球科學”來說,半個多世紀來雖說年年都有進步,都有發展,其實多是量變,缺少質變,過去的一些理論和認識有的已經老化、過時甚至謬誤,必須推陳出新,創立新的理論和方法,在量變的基礎上來一個突變。
做基礎研究,選好題目非常重要。愛因斯坦就這樣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要選擇一個方向,佔領一個領域,掌握一種手段,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有些科學工作者“跟蹤”比較多,創新比較少。跟蹤雖保險,但很平庸;創新有風險,但很精彩。我覺得一次精彩勝過無數次平庸。
創新與創業相輔相成
雖然基礎研究的核心是創新,且主要是理論層面的創新,也不要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紙上談兵。創新要促進創業。只有創業才能促進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把理論變成實踐、把科學變成財富。
創新指導創業,創業驅動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創新和創業既有密切聯絡又有區別。創新需要聰明、智慧、靈感和想象力,創業不僅需要這些,還要有周密的策劃、設計和對事物敏感的能力。能創新不一定能創業,能創業卻一定能創新。
近20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致力於發展玄武岩纖維新材料。玄武岩這種石頭以前主要的用途是鋪路,連蓋房子都不用它。但把它拉成纖維,製作複合材料,其效能好,價效比高,用途廣,可以代替碳纖維和鋼鐵等,在航空、航天、交通、建築等領域有廣泛用途。
這項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剛好體現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為什麼玄武岩能拉絲?什麼型別的玄武岩拉出什麼效能的絲? 什麼型別的絲有什麼用途?……這一系列理論問題,有些企業和工人是不夠清楚的。而我和我的同事及學生,從學生時代就研究火山岩,多年來做的大量研究和實驗,正是現在生產玄武岩纖維的理論基礎,可以指導生產與應用;我們發表的論文與專著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現在全國已有數十家企業從事玄武岩纖維材料的生產與加工,其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均居世界前列;國家已將這種新材料納入“十四五”等重大發展計劃。這一產業的迅速發展,充分體現了理論研究對生產實踐的指導意義,也為創新促進創業樹立了典範。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本報記者趙廣立根據其在第十三屆創新中國論壇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