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青天御史
編輯丨青天御史
你敢相信入侵物種和珍饈美味之間,只差一個中國廚子和吃貨嗎?一些歷盡千辛萬苦來中國的外來物種,卻曾被吃貨們吃得連渣都不剩。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五種最“失敗”的外來物種,僅有一種是中國人都不敢吃的。
第五種、生蠔
曾經有段時間丹麥的生蠔氾濫成災刷爆了朋友圈,可謂是“忽如一夜海風來,千蠔萬蠣滿天飛”。丹麥人的“困擾”來得太突然了,一望無際的生蠔讓丹麥人傷透了腦筋。
這個訊息一出讓無數國人“正義感”爆棚,不少吃貨網友申請“出戰”,一經出戰便很快出現在了中國人的餐桌上,看來中國吃貨的能力在世界眼裡是非常強大的。
當時生蠔也是我國的外來物種之一,只不過他們還沒來得及氾濫就被吃到靠養殖了,在中國人的餐桌上被稱得上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吃這種肉質細膩又能補充人體營養的生蠔,還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如果不信有“吃貨”蘇軾的詩《食蠔詩》為證。
古今中外生蠔的美味都是眾人認可的,他們一般是生吃,不像在我們中國,生蠔是蒸炸煮燜樣樣俱全,每天都能不重樣。到如今生蠔都還是我們夜市上必不可少的“香餑餑”,但想要吃到野生的生蠔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的外來物種都已經到了需要養殖的地步,可能說的這些入侵物種就是你昨晚的夜宵,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小龍蝦。
第四種、小龍蝦
相比大家對小龍蝦那是相當不陌生,在中國的街頭,到處都能看到小龍蝦的美食店,尤其是在夏季的時候,在週末“嗑蝦”像嗑瓜子一樣美好,“提上兩份小龍蝦,女神就能跟回家”。
但是讓廣大吃貨沒想到的是,小龍蝦的另一個身份-外來入侵物種,還是出現在中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上的,這可以算是“史上最慘入侵物種”了吧。相比較蟑螂等入侵物種,小龍蝦可以說是被“侮辱”了,因為被人類天天吃,如今已經吃到價格飛漲,還要依靠養殖才能存活。
小龍蝦最初的名字叫“克氏原鰲蝦”,原產於墨西哥北部和美國南部。在1923年的時候,小龍蝦就從北美的老家傳入了日本,作為大量飼養牛蛙的餌料。二戰時期,日本將小龍蝦傳入中國,不過沒想到這小龍蝦的適應性是真的強。
不管是零下14攝氏度還是零上40攝氏度,他們都能安穩入睡,在湖泊、池塘還是臭水溝都有它愛吃的。正是憑藉著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在南方的一場大雨下,河流中大批次湧出了“出水透氣”的小龍蝦。
根據瞭解,小龍蝦的一項“絕技”-掘洞對水利工程有非常嚴重的破壞,甚至可能引發決堤洪澇,還會嚴重威脅到滇池特有的魚類。但是沒過多久,小龍蝦就被我國的萬能吃貨盯上了,在鐵鍋大勺的伺候下,小龍蝦硬是變成了蒜蓉、香辣、十三香等各種口味,想想就流口水呢。
現如今野生的小龍蝦都被國人吃到快絕種了,想要吃野生小龍蝦是很難的,需要透過飼養才能跟得上吃貨們的步伐。你說小龍蝦當時為啥要來呢?好好地在日本活著不是挺好的,除了小龍蝦,牛蛙也是危險的入侵物種。
第三種、牛蛙
想起牛蛙,人們可能更多想到的是炭火牛蛙、泡椒牛蛙、麻辣牛蛙等美食,而不會想到牛蛙曾是滅蟲高手。牛蛙的原名叫美國牛蛙,體格相對比較大,能吞食任何比它小的生物。
並且它本身攜帶的一種外來入侵病菌,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病菌之一,可以肆虐本土兩棲動物,導致許多本土兩棲種類數量下降,甚至導致區域性滅絕。當時牛蛙引進的時候,也是想著能幫助農民有效控制害蟲,但是這一行為,卻成為了日後的一顆定時炸彈。
短短几十年,牛蛙就已經成功入侵了一大半國土,在各大水域橫行霸道,但是不久牛蛙就遇到了史上最大的天敵,那就是中國人的“鍋碗瓢盆”。看牛蛙的樣子雖然奇醜無比有些毛骨悚然,但是他的肉質是真的細嫩鮮美。
聰明的中國廚師們就擅長用泡椒、辣椒、花椒這些東西,來化解牛蛙肉的腥羶,然後牛蛙的各種吃法都被人們發明出來了,吃的人們恨不得一天三頓都吃牛蛙,甚至和小龍蝦的地位不相上下。
早在1984年的國宴上,當時在招待美國總統時,就有一道名為《香油石鱗腿》的名菜,幾百年來《石鱗腿》是以石鱗、即棘胸蛙為主料,而這次換成了牛蛙腿,令習慣了將牛蛙腿蘸麵包糠、裹雞蛋液、過油輕炸的里根讚不絕口。能夠登上國宴的餐桌,這樣的牛蛙也算是死而無憾了吧
每年我國的吃貨就要吃掉高達10億斤的牛蛙,而這種被吃到快要滅絕的物種,已經遠遠供應不上我國吃貨的需求了。為了能繼續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在四川、重慶、廣西、湖南等地,都對它進行了大量飼養,已經形成專業的產業鏈,人們都不再關注牛蛙的醜陋長相了,只要好吃就行,你能接受美味的牛蛙嗎?
第二種、羅非魚
這是一種原產自非洲的熱帶魚,當時人們在引進時,對它們的繁殖習慣不太瞭解,之後導致一度氾濫成災,使本土的魚類面臨著瀕危的程度,不過沒過多久就又被中國吃貨抓住了“把柄”。
要說料理羅非魚最好吃的地方,那中國當仁不讓。對於羅非魚,中國的家庭婦女都各有妙招,紅燒出來的羅非魚鹹淡適中,一點魚腥味都沒有;
而有些人也比較喜歡吃清淡的羅非魚,清蒸出來的魚鮮味十足,保留了海洋的原汁原味,讓一些對魚不感興趣的小孩子,都喜歡上吃羅非魚。因為羅非魚的肉質鮮美,還沒有什麼刺,讓中國人基本上把野生的羅非魚都吃光了。
其實“羅非魚好不好吃”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後來發現在不同生長環境的羅非魚,肉質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在汙染比較嚴重的水域生長的羅非魚,自然沒人想吃,而在南方人工養殖的羅非魚肉質卻非常鮮美。
但由於我國大多數人都對羅非魚有很大偏見,曾被認為是非洲來的“垃圾魚”,所以我國吃羅非魚的人還是少。那麼這麼多的羅非魚到底都去哪了呢?當然是進行出口了。
羅非魚有諸多優點,首先是好養殖,一次產卵能有1000~1500顆,再加上雌魚的特殊技能“口孵魚卵”,使羅非魚的孵化率出奇的高;其二是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這讓羅非魚徹底打開了美國的市場,每年都能創造極其誘人的經濟價值,多年來中國的出口量都穩居世界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及出口國。
第一種、福壽螺
接下來說的福壽螺想必大家以前沒少吃,尤其是夏天路邊攤的福壽螺很下酒。其實這種福壽螺產自南美的亞馬遜河流域,在1981年曾作為食用作物引進了我國,併成功地成為了我國著名的入侵外來物種。
吃貨們當然不能放過這次機會,還沒等氾濫就差點吃成瀕危物種了。不過體型碩大的福壽螺雖然美味,但是由於它的寄生蟲問題,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導致很多人都不敢再吃了。
據瞭解,福壽螺攜帶的後圓線蟲寄生蟲,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同時攜帶吸蟲,能導致面板過敏。尤其是在沒煮熟的情況下,螺肉裡還寄生有大量的線蟲,對身體危害極大。
曾經北京有一家酒樓推出了新菜式“涼拌福壽螺”,當時在23位食客在吃過後,就紛紛出現了不舒服的症狀,緊急送入醫院後才從鬼門關救出。經檢測,在這家酒樓中售賣的“福壽螺”中,12只中就有兩隻有廣州管圓線蟲幼蟲,正是因為這種寄生蟲入侵了患者的中樞神經,會讓感染的人“痛不欲生”。
雖然由“什麼都敢吃”的廣州是最早吃福壽螺的城市,但廣州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因食用福壽螺染上廣州管圓線蟲病的事件。隨著這類事件的不斷髮生,逐漸讓人們改名叫它“夭壽螺”。
不再吃福壽螺之後,它氾濫的程度過於恐怖,有句老話說,“北吃羊南吃蟹兩廣吃遍自然界”,顯然這種話也只是開開玩笑,實際上並不是所有入侵物種,都能靠吃來解決問題。
我國入侵外來物種數量高達七百多種,但是可食用的也只有百分之三。所以對於入侵物種的解決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千萬不要覺得“放養”是一個彰顯自己愛心的舉動,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造成惡性氾濫。
從他國攜帶的可疑生物必須及時上報,不要給外來物種一點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