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邪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溼困脾,脾胃受傷,水溼內停,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在對脾胃病的治療當中,多以祛溼、健脾、清熱為治療原則,用對藥才會痊癒,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治療脾胃病的常用藥——
第一類:芳香化溼藥
芳香化溼藥多為味辛性溫之品,辛能散氣、行氣,溫能散寒,一般夏天常用。常用的中藥有藿香、佩蘭、砂仁、白豆蔻、石菖蒲等。
藿香芳香化溼,和中止嘔;
佩蘭芳香化溼,解暑;
砂仁化溼醒脾,行氣溫中,止嘔止瀉;
白豆蔻芳香醒脾,化溼行氣,溫中止嘔;
石菖蒲有祛溼、理氣、開竅的作用。
第二類:健脾益氣藥
脾主運化,脾氣虛弱則不能正常運化水溼,所謂“氣虛則氣滯,氣滯則水停”。健脾益氣藥相合而用,使升清有“源”,脾運以行。常用的健脾益氣且祛溼的藥物,如白朮、茯苓、蒼朮、扁豆、薏苡仁等。
白朮可燥溼利水,補氣健脾;
薏苡仁利水滲溼、健脾止瀉;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蒼朮燥溼健脾、祛風散寒;
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溼。
第三類:清熱散氣藥
溼邪黏滯,容易鬱而化熱,形成溼熱互結之證。常用的清熱燥溼之品,如黃連、黃芩、苦參、玉米鬚、半夏等。
黃連、黃芩均具有清熱燥溼的作用,但黃連清熱燥溼之力大於黃芩;
苦參清熱燥溼、利尿殺蟲,有良好的清除溼熱作用;
玉米鬚利水消腫、利溼退黃,對某些糖尿病、高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等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根據炮製的方式不同,法半夏長於燥溼化痰,多用於咳嗽痰多;姜半夏長於降逆止嘔,常用於嘔吐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