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學習是對自身最好的投資,知識就是資本。當今社會,對“生命”來說,知識是必需品,因為沒有知識,人活著就像是死亡,所以人學習知識,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傳遞知識。
傳遞知識就是把人類的已知變成個體的認知,最重要的是,它怎麼能變成你的,這需要老師傳遞。老師傳遞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它的價值的大小。所以,一個教師真正做什麼?首先他的職責是育人,然後是傳道授業、解惑答疑。我們以“教”這個漢字,便能闡述出老師的責任及使命。
我們首先看一下“教”字的寫法,它是一個合體字,有三個獨體字合成。左邊是“孝”,右邊是“攵”字,“攵”並不是“文”字,而是反文旁,是個字根,念“攵 pu”,金文篆書中指右手拿一個東西的動作,在這可指教鞭。和它組合的漢字多與手與動作有關聯。
我們再來講一下左邊的“孝”字,“孝”字上面是“老”字,金文是 ,這是一位長著長頭髮、拿著柺杖的人,就是老人。拿著柺杖的多見是老人,為什麼是長頭髮呢?《孝經》中記“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在古代,人們認為身體和頭髮都是父母所給,不可以有損傷,頭髮也不可剪去,如果剪去,是對父母的不孝。所以頭髮長的人,又拿著柺杖,指的就是老人。
和“耂”這個符號有關的字,大多是與老人有關聯。如:者、耄耋、考等。(考,老也,指老人。如碑文顯考,指的就是過世的父親。)那“耂”字下面是“子”,合成“孝”字,從字面解:老師首先讓你學會孝的文化、知識,學會感恩、知禮。無論是《弟子規》還是《三字經》,首先講的是“首孝悌”。教師就是讓這個學子要托起老人,相伴於老人,才是孝。
那旁邊這個“攵”字,就是手拿著鞭子,在中國傳統教育中老師是可以體罰學生的。《三字經》裡就講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如果教不嚴,那就是老師的懶惰。同時,我們要記住和“攵”有關係的字和手和動作有關,如:攻、收、做、改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