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專訪王曉東院士: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自由”?

作者|李晨陽

“‘自由’對科學家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但科學家究竟應該得到多少‘自由’呢?科技體制改革這麼些年,大家依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

在9月12日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新聞釋出會現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如是說。

王曉東的履歷非常豐富。除了在科研上的成就外,他還開闢了被稱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創了中國本土生物製藥企業——百濟神州。

在與《中國科學報》的對話中,他針對科技體制改革和科學家創業這兩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專訪王曉東院士: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自由”?


王曉東院士

以下是採訪內容:

如果科學家連自由都沒有,怎麼能走下去呢?

《中國科學報》:為科學家減負、解綁,是科技界的“老生常談”了。為什麼科學家對這個話題如此敏感?

王曉東:

因為“自由”對科學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學家是人類大部隊的“偵察兵”,走在人類認知的最前沿,去探索各種可能的道路。歷史上,這些探路者絕大部分都“死”掉了——科學家在探索的過程中很少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甚至哪怕你的方向對了,也有可能多年看不到勝利的果實。

因此科學家最怕的,就是在這條本就很艱難的探索之路上,再套上重重枷鎖:只能走這條路,不能走那條路;只能帶兩天的乾糧,第三天餓了再來申請……戴上這麼多鐐銬,又怎麼能為人類大部隊探索出前所未有的新方向?

我舉個例子,現在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危機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在這場疫情中,人類首次批准了mRNA 疫苗的上市。而這些疫苗的誕生,離不開匈牙利裔女科學家卡塔琳.考里科的工作。考里科在專注研究mRNA技術的幾十年間,缺少經費,不被認可,甚至一度面臨失業的風險。直到疫情暴發後,大家才意識到她的技術能讓人類以最快速度得到新冠病毒疫苗。

所謂顛覆性、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就是大家曾經認為對的事,你說它不對;大家以前認為行不通的路,你走成了。因此,大多重要的科學突破,都要經歷一個被忽視、被質疑的過程。如果科學家連自由都沒有,又怎麼能走得下去呢?

《中國科學報》:能否請您解釋一下,科學家要的“自由”究竟是什麼樣的?

王曉東:

科學家要的“自由”很簡單。

第一,他有權力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必須事事徵求別人的意見,特別是不必聽取外行的意見;第二,他能獲得必要的資源去做想做的事。

人類中最有幹勁、最有激情的偵察兵們,不應該為包裡還剩幾天的乾糧去犯愁。

當然,總有人會問:如果他吃了乾糧卻不幹活呢?如果他把乾糧賣掉中飽私囊呢?這種事情的確存在,但我認為這僅僅是個體行為,而不會成為群體行為。

因為科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榮譽活動,科學家是為了自己的榮譽、集體的榮譽,乃至全人類的榮譽而奮鬥。他們致力於證明的,是人類究竟能達到多高的智慧,能做到多大的事情。

因此,科學共同體本質上是一個榮譽的系統,而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系統。如果把科學家當賊防,最後的結果只能是逼良成賊;如果給科學家真正的尊重和信任,他們就會自覺地創造出更多的榮譽。

《中國科學報》:按您的說法,科學家需要自由是一個簡單明瞭的道理。為何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在這個問題上仍然爭論不休,所謂“自由”的尺度也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呢?

王曉東: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我們對科學活動的不同性質和不同管理模式,還沒有很好地釐清。

我認為科學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形式:一種就是所謂的探索性工作,去發現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東西;另一種則是實現性的工作,是利用大家已經知道的原理,去轉化出實用性的產品——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和“技術”的區分。

科學和技術在我們的語境裡常常是不分家的。但在管理上,它們應該有明顯的不同。對探索性的研究,就像我剛才說的,應該給予資源和思想上的高度自由。但涉及到技術研發,則必須有清晰的階段性目標,有對階段性成果的考核。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專案就不能繼續推進。

科學家該創什麼樣的業?不同時期有不同答案

《中國科學報》:提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科學家創業這個熱點話題。在您看來,什麼樣的科學家應該創業,科學家應該創什麼樣的業?

王曉東:

在我看來,科學家參與創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出來,培養出能在工業界創造價值的學生,這是很有擔當的事。因為我們做科研的經費都來自納稅人的錢,還是應該為社會產生效益。

科學家該創什麼樣的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答案是不一樣的。

我們所熟知的生物科技公司鼻祖,如Genetech、Amgen等公司,都是由著名科學家開創的。當時這個行當還是一個新生產物,亟需科學家的專業技術加持。

我回國創立百濟神州時,也恰逢天時地利人和:剛好當時國內通過了一系列關於藥物研發的新政策,同時資本也開始向生物科技敞開大門,當時的大環境也為科學家創業掃除了很多障礙。而我自身也從過去的失敗經歷中積累了認識和經驗。

而今天,我國的生物科技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和國際接軌的渠道已經完全打通。當下,一位科學家想成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如果只是瞄準國內市場,只怕機會不大,因為你能做的事情大家都會做,所以一定要去追求更大更艱難的目標。

我希望看到更多創業者瞄準國際市場,這將是一個非常健康的轉變,也是一個值得奮鬥的新階段、新目標。

《中國科學報》:可否從您的自身經歷出發,談談科學家創業需要克服哪些慣性思維,有哪些建設性的建議?

王曉東:

創業和科研有很大的不同。科學家發文章就像射箭一樣,箭射到哪裡,就在那兒畫一個靶子。而創業是要先有一個靶子,然後努力把箭射向靶心。這個難度是不一樣的。而且,一旦箭已離弦,科學家自己能決定的事情已經很少了。

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講,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擯棄對成果轉化的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何與企業家形成良性的互動,都是很重要的課題。

我很年輕的時候,第一次創業就失敗了。那時我單純地覺得自己的發現有應用價值,卻不瞭解企業的執行規律。這次失敗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當我再建立百濟神州時,就建立了一個非常紮實非常明確的目標,每一個階段都能拿出具有時效性的成果。這樣企業就一步步做起來了。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09-20

相關文章

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的青年科學家聚會

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的青年科學家聚會
蕭簫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什麼樣的活動,能讓潘建偉.薛其坤等幾大院士共同出席?更有楊振寧.施一公.張益唐等各領域頂流的認可? --100名中國最有潛力的青年科學 ...

觀察|張鋒公司體內基因編輯療法初步結果公佈,緣何股價暴跌

觀察|張鋒公司體內基因編輯療法初步結果公佈,緣何股價暴跌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3年,"基因魔剪"CRISPR系統讓基因編輯領域掀起新的高潮.2020年,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詹妮弗·杜德納兩位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開發者也最終 ...

“共和國長子”新傳:向天圖強
從研發探測火星必不可少的光學元件,到為我國首飛成功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結構減重645公斤,越來越多的遼寧青年科技人才奮戰在科研一線,秉承著老一輩科技報國的理想與熱情,揮灑著青春熱血,也譜寫了作 ...

繪本時光|隱形男孩的自我療愈

繪本時光|隱形男孩的自我療愈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最近偶然和當年比較親密的小學同學聯絡上,讓我回憶起四五年級的生活.我們當時有一個固定的"鐵三角"組合,在課餘一起遊戲玩耍聊天,幾乎整天黏在一起. 相對來說 ...

“孩子不想上學父母讓其撿垃圾”的教育方式,有意義嗎?

“孩子不想上學父母讓其撿垃圾”的教育方式,有意義嗎?
兩種情況,意義可能大不相同. 第一種:父母就是靠著"撿垃圾"作為職業,為孩子供書教學: 第二種:父母只是為了讓孩子體驗"不學習沒文化的後果",而讓他去撿垃圾. ...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北歐時報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陳德亮院士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北歐時報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陳德亮院士
(北歐時報 新譯科技斯德哥爾摩訊 記者Robin Ho.通訊員Tianhao M)瑞典當地時間10月5日上午11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舉行新聞釋出會,公佈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美國.德國.義大利 ...

諾貝爾化學獎公佈,北歐時報專訪諾獎評委鄒曉冬院士

諾貝爾化學獎公佈,北歐時報專訪諾獎評委鄒曉冬院士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務秘書GöranHansson宣佈後,專家解讀獲獎成果./北歐時報現場圖 (北歐時報 新譯科技斯德哥爾摩訊 記者何儒 通訊員郭明)瑞典當地時間10月6日上午11:55分,2021年諾貝 ...

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亮:氣候談判政治因素不影響諾獎評判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位氣候學家--真鍋淑郎和克勞斯·哈塞爾曼,因其"對地球氣候進行物理建模,量化可變性,並可靠地預測了全球變暖"而 ...

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才是其繁榮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有許多優秀的人才,特別是在科學研究領域,但其中許多人已經流失到國外. 因此,中國越來越重視如何留住人才.你還記得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嗎?她曾四次被中國 ...

業內首發!“中國芯”再獲突破,美院士感慨:中國科學家不睡覺嗎

業內首發!“中國芯”再獲突破,美院士感慨:中國科學家不睡覺嗎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晶片比較落後,大量高尖端晶片不得不依賴進口,我們雖然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至2020年底,我國晶片自給率不足30%,每年要從海外進口3500億 ...

瞭望 | 在“看見”大腦這一世界級工作中,這支團隊全球領先10餘年——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

瞭望 | 在“看見”大腦這一世界級工作中,這支團隊全球領先10餘年——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 以工業化的方式大規模.標準化地產生資料並繪製腦圖譜,將改變神經科學已有的研究方式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目前已凝練了攻關研究方向,提 ...

與黨同齡的科學家 | 記我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陳敬熊院士

與黨同齡的科學家 | 記我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陳敬熊院士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以下簡稱"採集工程")於2010年正式啟動,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家部委共同實施的一項科技歷史人文工程.10餘 ...

2021年全國科普日《大學之前》魏奉思院士:科學家就是要敢做夢

2021年全國科普日《大學之前》魏奉思院士:科學家就是要敢做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魏奉思研究員,線上科普報告<我的空間夢想--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9月25日18:00-2 ...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丨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堅持不懈 追趕前沿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丨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堅持不懈 追趕前沿
編者按 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陸啟鏗——自強不息 勤耕不輟
有一次,數學大師華羅庚突然問陸啟鏗:"什麼叫'陸啟鏗猜想'?" 陸啟鏗滿臉疑惑:"我也不知道."他後來查文獻才瞭解,原來這是自己一項研究的延伸,從1969年起, ...

紅星專訪|雄性激素分泌越多的人越自私?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其神經學機制

紅星專訪|雄性激素分泌越多的人越自私?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其神經學機制
由深圳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今年3月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睪酮增多會降低男性的慷慨程度.研究發現,對於不是很親近的人,睪酮誘發了更多的自私選擇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金龍:單分子技術仍處於概念、原理提出和實驗驗證階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金龍:單分子技術仍處於概念、原理提出和實驗驗證階段
"單分子技術目前仍處於概念.原理的提出和實驗驗證階段,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金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專訪時向記者表示.作為來自微觀世界的新概 ...

重磅!“中國諾獎”公佈,4位院士獲獎!

重磅!“中國諾獎”公佈,4位院士獲獎!
9月12日,2021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和裴偉士教授獲得生命科學獎: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張傑教授獲得物質科學獎:中國臺灣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暨電子研究所終身講座教 ...

首席科學家專題 | 任懷偉研究員:煤礦千米深井智慧開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首席科學家專題 | 任懷偉研究員:煤礦千米深井智慧開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為總結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十三五"期間的科技成果,展示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方面做出的成就,併為"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