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九年制的義務教育,通常來講,孩子是從六週歲上到十五週歲。在孩童年齡上的設定,也是按照著孩子成長階段來設定的,在這階段,剛好對應上他們的童年期,以及青少年時期。在身心快速成長的階段,待在學校裡感受知識的滋養,有益於他們往後人生的發展。
不過,在一個班級裡面,通常還是會有三五個的孩子年紀會偏小一些,或者是偏大一些。有些家長看到了這一現象,便有了想法,孩子早一點上學,是不是更好,贏在起跑線?早一點兒,總比晚一點兒更好。當真如此?
9月1日前孩子滿六週歲才能上小學,家長深表不滿,我孩子趕不上
1、孩童滿六週歲,才能入小學
從多年前,國家教育部就已經規定了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而適齡兒童的年齡界定,就是滿六週歲。這裡面的“六週歲”是從每年的9月1日開學的時間點算起。
也就是在9月1日之前出生的孩子,六週年之後,方可上小學,而如果在9月1日之後出生,那麼,他們的六週年之後,是趕不上9月1日開學日期的,所以,不予入學機會,而是需待次年再上小學。
2、部分家長深表不滿
教育部的這一界定,對於9月1日之前出生的孩子,就沒有多大的影響,這些孩子的家長也順應著教育部的規定,無從怨言。但對於之後出生的孩子的家長,他們就有些不滿了。
3、晚出生幾天,沒差別
如果說一些孩子是八月末出生,另一些孩子是九月初出生的,這相差幾天的時間,應該是沒有多大差別的。所以,有些家長就疑惑了,為什麼一定要卡在9月1日,如此嚴苛的標準?同時也會替自己的孩子感到惋惜,要是早出生幾天,就好了。
4、教育不公平
孩子早出生幾天,晚出生幾天,嚴格意義上來講,日期相近,的確是差別不大。所以,部分不滿的家長會將此歸結為是“教育的不公平”。憑什麼早幾天出生的孩子就能趕在9月1日上小學,晚幾天的就一定要再等一年。在當下社會發展如此之快的時代,孩子的時間怎麼能夠拖延?
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致使了越來越多的家長自身生活節奏加快,同時也將孩子的人生事項不斷提前。他們覺得孩子一定要做的事情,早點兒肯定比晚點兒更好,越早越好。但這種想法是因事而異的,在教育上,更多的應該追求符合孩子身心發展階段而行事,並不是時間的加快。
教育部的設定,有其緣由
國家教育部,處在國家、人民的立場上,他們做出的裁定,自然不能是憑空想象,必須經由多方面的深思熟慮而來。就像是對適齡兒童入學的界定,自然是有其緣由。
1、孩童的身心發展
通常來講,六週歲,對於每個人的身心成長而言,就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六週歲之前,是孩子性格習慣的塑造階段,而六週歲之後,他們開始經過系統的知識學習,也就是對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習習慣的塑造或加深。所以,將小學入學的時間點界定在“六週歲”,是有其合理性的。
2、時間驗證
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實踐,最直接的關聯正是時間。所以,經過了常年的驗證,教育部的這一入學年齡界定,是可行且能夠長期實行的。
3、教育負擔的減輕
把時間節點定在了9月1日這一天,對應上了開學的日子,同時也將入學孩童的數量控制在了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是對教育負擔的一種減輕方式。
而其實,家長在這一日期上糾結,細想是不能夠被推敲的。畢竟換個日期,同樣有孩子早出生、有孩子晚出生,家長的抱怨依舊存在。如果把六週歲的時間界定在了年末,12月31日,那麼,同樣會有一月初的孩子趕不上。那這抱怨就無休無止了。
總結: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或者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實際上這就是一個謬論。每個人的成長通常都需歷經數十年的時間考驗,並不是一瞬間的事情。所以,就算是孩子加把勁兒贏在了起點,那他輸在了終點呢?這算贏了,還是輸了?
孩子晚上一年的學,實際上對他往後的成長、學習生涯等方面,影響都微乎其微,所以,沒有必要去糾結“晚幾天出生,趕不上”,或者是“推遲一年,浪費時間”這種問題。這是順應孩子身心發展的,不是家長需要花時間抱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