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嘉興老顧
“嘉絹回憶”展陳館開展在即,應業主要求配合做最後一次完善工作。
“南湖天地”的“嘉絹印象”,是在原嘉絹廠(1921年建廠、本世紀初搬遷)廠址上,新建的一個大型文旅專案,在這裡有很多百年老廠的印記。
而這“嘉絹回憶”展示館,更是一個民族工業文化的展示視窗,位於景區的中心,面向遊客。
一早騎車來的。
嘉絹老員工王雲詳老師,是每次這類活動的主導者,幾年來為展陳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他在給今後的展館講解員講嘉絹往事,生動的故事比版面上的介紹詞有趣多了。
嘉絹廠老員工許平會計師在介紹嘉絹廠古老的界碑等老物件,珍貴的工業歷史文物。
嘉絹廠原團委書記、化紡車間主任張志強,在介紹1916年的嘉絹廠老裝置。
嘉絹廠有無數這樣的老裝置,
要有特殊技藝的工人才能操作它們;
要有廠裡專門製作的備品備件來替換易損件;
還要有富有經驗的保全師傅“調教”它們;
還要有一定的溫溼度環境裡開動、運轉……
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出口換匯。
這些機器,可是經歷了好幾代嘉絹人的傳承,它們能聽到太多太多的故事。
嘉絹廠老員工技改辦主任鄭工程師,在介紹嘉絹廠歷代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只有長期的共事,才會有很多有血有肉的動人事蹟。
上圖是嘉絹廠最後的全貌,位於南湖東岸,佔地三百多畝。圖中紅色圖示是生產廠房,黃色圖示是生活後勤建築。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使嘉絹廠面臨新局面,有兩大任務需要完成:轉變經營思路和提高產能。
經營思路轉變是由原來單純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企業。
要提高產能就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嘉絹廠有三個優勢:
1、對外開放為我們技術改造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2、廠裡經濟寬裕也是技術改造堅強基礎;
3、廠裡雄厚的技術力量、員工的敬業精神和領導的正確決策,是技術改造的有力保障。
那些年裡,我們做了:
新建廠房:筒搖成多層廠房,漂練車間,化舫,chou織大樓、化紡車間等。還改造了大量老廠房。
完善生產輔助設施:如金工車間,日處理千噸淨水站,大型汙水處理站,10噸鍋爐房和餘熱發電,溴化鋰製冷,3.5萬千伏變電站,原料成品倉庫等。
除了生產方面技術改造,為提高三千多員工的生活條件,還有的是大量的生活福利設施等要建設。生活福利設施有:
十多萬平方米的職工家屬宿舍,單身宿舍,液化氣灌裝站,食堂和幼兒園,92年還建成了當時嘉興首座體育館,等。
取得成效:
80年的上交利稅是593.3萬元
88年的上交利稅是2345.5萬元
不到十年翻了四翻。
以及往後的更多。
發現展板上沒有標註嘉絹廠的幼兒園和體育館,當場在上面標註。
借了筆,用手機當靠尺就畫上去了。
老員工鄭工(原廠技改辦主任)給書寫上標準的製圖仿宋體。
看著眼前的情景,太像當年在一起工作的配合——我們是老搭檔了。
看看這書寫功底,以前手繪圖紙的基本功。
翻出當年嘉絹廠一個專案——位於嘉興機場附近的廠液化氣灌裝站水塔的設計圖。
鄭工的繪圖,這是1984年,將近四十年前的圖紙,當年全是手工、在圖板上繪製。
當年近二十年嘉絹廠技術改造,有幾千張這樣的圖紙,無論是委託設計還是自己設計,都有著我們的心血。
最珍貴的是圖紙的會籤欄——我們有滿滿的回憶。
本人給大家介紹當年嘉絹廠,透過一系列技術改造,成就嘉絹廠達到輝煌。
二十多年前,他們大多還沒出生。
那時的一切,對他們來說,是那麼陌生和遙遠,還有新鮮。
謝謝華興、許平的照片、影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