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中秋節。今天是我們淮陽之行的最後一日。很幸運,我們趕上了一場廟會。
除了最為盛大的“二月會(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每月的初一、十五,也是人們約定俗成來太昊陵進香的日子。八月十五,又是中秋佳節,想來會更熱鬧些。昨天傍晚從村裡回來時,已有幾個外地香客在廟前的廣場佔好位置,擺上了祭品。
一早,我們就往太昊陵趕,鑼鼓聲遠遠地鑽入耳朵,道路變得擁擠,臨街的商鋪門口也停了不少車子。廣場上,人已經很多了。扛著各式旗幟的朝拜隊伍從各個方向趕來,等待進廟上香的人們擠在門口觀望,還有很多信眾,朝著太昊陵的方向默默祈禱著。
幾個民間舞蹈團,吸引了許多人的駐足圍觀,成了廟會絕對的“氣氛擔當”。
數十名中老年舞者手打竹板,肩挑五彩花籃,踩著鼓點,前後跟隨,不斷變換著隊形,這是當地祭祀伏羲的古老巫舞“擔經挑”,也稱“擔花籃”。在淮陽中老年健身娛樂領域,或可與廣場舞平分天下。而此刻,在太昊陵前的正式演出,男男女女都為信仰而跳,為祈福而跳,心虔意誠,忘情而投入。
在舞動的人群附近,有一些特別的祭祀儀式。
還有那些鋪在地上,等待有緣人走進的,好似星象、道符和八卦數理的神秘圖案,直把我們看蒙了。
大概讀懂了畫面的玄機,就讀懂了創作者的煩惱心結,我眼見著一位阿姨,滿腹心事地等了許久,在被一個“有緣人”點化時,瞬間淚流滿面。
作為華夏先祖、人文始祖、八卦祖師的伏羲,是人們尋根溯源、認祖歸宗的“第一祖先”,是祈盼生命,祝禱生活的“慈悲神靈”,也是人們認識世界、推演吉凶禍福的“理論導師”。在如此厚重的信仰面前,淺薄無知的我們也唯有恭恭敬敬地做個看熱鬧的門外漢罷了。
其實,這幾天對泥泥狗的考察我也有類似的感覺。對於它的製作技藝和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每個人都可以給出相同且確切的答案。但它究竟起源何時?當我們發出追問時,往往會從手藝人那裡得到一些離奇的傳說和可能的猜測,它是為伏羲守陵的陵狗嗎?還是女媧摶土造人時流傳下來的?是上古時代動物進化過程的真實記錄?還是《山海經》中奇禽異獸的另一種表達?歷史太久遠了,誰也說不清楚。
可以確定的是,它依託著伏羲信仰,與太昊陵密不可分。對泥泥狗研究最深的學者,是我們此行從手藝人口中聽到最多、說得最親切的那個名字:“倪寶誠”,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民間美術開拓者”。他曾持續數十年、多次走訪泥泥狗藝人,和他們兄弟相稱,在泥泥狗最沒落時,他不斷地往村裡跑,鼓勵人們做下去。甚至有人說,沒有倪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泥泥狗。
倪老師和泥泥狗藝人們的合影
就是這樣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輩,在對泥泥狗進行了多年考察後,指出泥泥狗具有原始藝術的鮮明特徵,紋樣中常見的“女陰符號”和人面獸身、兩獸交合的造型,是遠古時期生殖崇拜和圖騰崇拜的體現。我們先前已簡單介紹過,這裡不再贅述。
我想說的是,泥泥狗絕不只是哄小孩的“泥玩意兒”,它和它所依託的伏羲信仰一樣,蘊藏著人類早期文明的密碼,理應恭敬對待,深入探索。我短短几天的行程,僅僅只是打開了這扇門,想要讀懂它,還要走進去,走下去。
離開廟會前,我在虔誠的人群中,發現了幾個擺攤的老大娘,面前擺著些自己做的老虎鞋、布鞋、兒童圍嘴、鞋墊、坐墊等。
我們被一些老虎鞋鞋面吸引住了,各式各樣的虎臉繡花上,每隻眼睛都是一朵吉祥美麗的花。老大娘挨個介紹著,“這是桃花眼老虎,這個是梅花眼老虎,那個是牡丹花眼老虎,還有石榴花眼老虎……”
太有趣了。威猛的老虎在民間藝人浪漫的想象下,都成了“花眉花眼”的小可愛了,甚至還有一頭兩身的形象,與一身兩頭的泥泥狗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樣美好又富有想象力的民間美術,誰能不愛呢?
謝謝以一場熱鬧的廟會為我們送別,再見淮陽,回家過中秋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