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反被聰明誤。
高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對於家境貧寒的人來說是一個機會。高考就像一座獨木橋,所有的學子都想透過,但是隻有一部分人倖存。雖然不能讓人魚躍龍門,但畢竟是一個離開貧窮的機遇。不看家庭背景,不看地位出身,為何不拿它當成自己的“墊腳石”呢?
有人說“高考之前的一切都要看錢”,教育資源分配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確會很大影響各地高考成績。但諸位有沒有想過,現在是全國統一的分數線了嗎?沒有的事情,那你是再沒有角度去抱怨了嗎?十年寒窗磨一劍,只要你肯付出努力,高考註定會改變你全家人的命運。
如此重要的一次考試,許多家長都嘗試“走捷徑”,只為孩子可以搭建更高的人生平臺。重慶就有這樣一位文科高考狀元,他的名字叫何川洋,在當年的高考中以659分的成績被北大丟擲橄欖枝。滿以為自己的人生會就此發生改變,誰曾想因為父親自作聰明最終被北大拒收。
自作聰明
何川洋出生於重慶巫山,父母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在當地的招生辦任職。特別的教育方式,讓何川洋在上學的年紀就領先常人一大截,父母經常引以為傲。到了初中後,他為自己定下目標,考入北京大學。初中三年他十分努力,最終以677分的好成績考入省級重點中學。
這座城市高手如雲,想要在這裡證明自己,當然沒那麼容易。何川洋沒有退縮,他為自己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天只睡五個小時。除了刷題就是刷題,直到2009年參加高考。他的父親在考前為了讓孩子成功考入北大,他利用自己的人脈為孩子爭取了加20分的特權。
何川洋本人並不知情,當年高考中他獲得了659分的成績。這個分數並不算太高,但自己是重慶市文科狀元,怎樣都可以被錄取,他也如願收到了北大打來的電話。後來九月份報道的時候,何川洋卻被北大拒收,原因為“分數造假”。何川洋很疑惑,他找到自己的父親訴苦。
造假風波
經過再三追問,何川洋的父親向他說出了實情。父親怕自己考不上,將自己的身份改成了少數民族,高考中獲得了20分的特項加分。當時有群眾舉報有些考生用不正當的手段進行高考加分,在核查後,確定了何川洋等三十名考生的情況屬實,最終撤銷了他當年的分數。
何川洋輾轉難眠,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在班主任的建議下,何川洋最終選擇了復讀。當時許多媒體還對他進行了採訪,包括他個人也曾被同學嘲諷。何川洋沒有一蹶不振,他只顧埋頭學習。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何川洋以674分的成績榮膺重慶第十,成功考入北京大學。
這一年他沒有狀元光環,沒有受到造假風波影響,他靠自己的能力證明了自己。所有親戚朋友都為他感到高興,包括自己的高三班主任。如果沒有老師的鼓勵,自己不會進行復讀。在被北大丟擲“橄欖枝”後,何川洋專程驅車來到了班主任的家中,雙方緊緊擁抱在一起。
品史君說
因為當年的熱度較大,何川洋本人則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他並沒有忘記初心,在北大本碩連讀,最後進入了中國農業銀行工作。
在品史君看來,何川洋父親的行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成績,但高考的公平性和權威性不容挑戰,否則只能自吞苦果。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