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要敘述我國博士培養事業發展歷程和我國目前累計博士畢業生數量之前,先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我國教育領域的很多基礎概念。
首先是學歷這個基礎概念,大部分人對學歷基本就是隱約知道一些,但不詳細、不繫統、有誤區。
學歷,通俗來說就是學校的學習經歷,一個人具有什麼學歷,是指一個人最後也是最高層次的一段學習經歷,並以由國家認可的具有文憑發放權力的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為憑證(俗稱文憑,具體就是畢業證)。
我國的學歷通俗簡略來說包括小學學歷、初中學歷、高中學歷、專科學歷、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
其中,專科學歷、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為高等學歷。
可能有同學會開玩笑說,我的幼兒園學歷呢,記住,沒有幼兒園學歷,如果非要給自己的幼兒園學習經歷進行一個評定的話可表述為幼兒園同等學力。
同時,也沒有博士學歷,我國的學歷最高層次是研究生學歷。
研究生學歷包括取得碩士學位的碩士研究生和取得博士學位的博士研究生。
大家一般說的博士,嚴格來說就是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到這裡我們需要再引出來另外一個概念,就是學位。學位是對達到一定學術水平或者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員所授予的學術稱號,分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三級。
學歷是學習經歷,學位是學術稱號。學位是學歷的標誌,但不和學校的學習經歷掛鉤,所以有學歷不一定有學位,有學位不一定有學歷。例如,取得本科畢業證書的,不一定能夠獲得學士學位證書,取得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證書的,不一定有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不過,對於一般人的理解來說,就是本科畢業並透過論文答辯的,就能取得學士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並透過論文答辯的,就能取得碩士學位;博士研究生畢業並透過論文答辯的,就能取得博士學位。
至於傳說中的博士後,不是學歷也不是學位,而是指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博士後流動站或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行研究的人員,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經歷。
瞭解完這些基本概念後,我們來繼續聊聊我國的博士培養事業發展歷程。
1978年,我國開始進行自主本土博士培養工作。
1981年1月1日,我國正式實行學位制度。
1982年2月6日,我國首次舉行博士論文答辯,第一個進行答辯的是馬中騏,拋掉門第師承層面來說,他是新中國所有博士畢業生的大師兄。
1982年3月4日,馬中騏成為了我國的第一位博士,當時錢三強給他頒發了上面標示著“10001”編號的博士學位證書(現被被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同期被授予博士學位的中國第一屆博士畢業生總共有18位。
隨後整個80年代我國博士錄取規模一直都比較小,當時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計劃數和報考數之比接近1:1,甚至經常完不成招錄計劃。
90年代開始,隨著碩士數量的增多,博士招生計劃完成情況才得以好轉,博士招生開始高速擴張,博士畢業生數量也快速增加。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歷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官方統計資料累加計算可知,自1982年我國第一屆博士畢業以來,至2019年我國共有博士畢業生88.03萬人。
2020年被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雖未公佈,但估計在6.5萬人左右。如果加上這6.5萬人,那到目前為止,我國累計被授予博士學位者有約94.53萬人(考慮生老病死等因素實際人數要更少)!我們按14億人口計算的話,中國博士佔總人口比例為0.0675%,不足萬分之七!
同期,根據多方資料比對,較為精確估算美國目前的博士畢業生累計人數估算應該在350萬人左右,美國總人口約為3.28億,博士佔總人口比例為1.06%!
美國人能吃這麼多年高薪且輕鬆的飯,還是很有相當實力的!
對比來看,我國的博士數量依舊很稀缺,如果要達到美國博士畢業生人數佔總人口1%以上的比例,我國還需要培養1300萬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