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記憶體在兩種教育模式,一種是以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為代表的實行準軍事化管理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另一種是向歐美看齊的“快樂教育”。關於這兩種教育模式孰優孰劣,社會上爭議很大,最近還把雅禮中學和衡水中學雙雙推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隨著2021年高考結束,各學校的2021年高考成績單陸續被曝光。作為國內最好的2所大學,考上清華北大人數一直是人們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指向標,很多高中也將考取清華北大人數作為宣傳和績效標準。看了各學校2021年考取清華北大的人數後,人們發現把雅禮中學和衡水中學放在一起對比,結果很有意思。
雅禮中學今年一本率90%以上,有78人考上清華北大,還有80餘人考上麻省理工學院等國外頂尖學府,可以說成績異常亮眼。但雅禮中學不像其他的大部分高中,它走的是素質教育路線,學習氛圍寬鬆,寬鬆管理,除了文化課程學校還開設了豐富的社團活動,甚至允許學生染髮。相比之下,實行應試教育的衡水中學,把學生的時間定得死死的,強硬將知識喂填給學生,今年的高考成績似乎也沒多亮眼,甚至連校長的兒子都要走“高考移民”的捷徑。
所以有人認為,雅禮中學的“素質教育”模式輕鬆KO衡水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
拋開“起跑線”談教學質量就是耍流氓
雅禮中學和衡水中學都是我國頂尖高中的代表,無論師資還是生源質量在國內高校中都是一流的,教學教育水平在國內高中也名列前茅。同時這2所學校又是國內採用“素質教育”模式與“應試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被拿出來對比也很正常。如果單純以一本率、清北率以及留學率來判定“素質教育”KO“應試教育”的話,那就太片面了,因為這些人把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起跑線”,選擇性忽略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父母擯棄了粗放式的教育模式,轉而精耕細作,尤其重視對子女的啟蒙教育。啟蒙教育說白了就是“拼爹”“拼媽”的教育,受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經濟情況的影響非常大,有錢有閒家庭可以投放大把資金和資源對子女的教育上,使他們“贏在起跑線上”,如國民才女武亦姝出身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從幼兒園開始就為她制定了“培養計劃”,並把家裡的一個房間做成“小圖書館”,言傳身教陪她讀古典名著、背百家詩詞……
在父母的長期薰陶之下,在其他很多同齡孩子還完全沒有學習時,武亦姝已經積累下深厚的文化功底,並完成了興趣培養,每天饒有興趣地閱讀汲取知識的營養了。一步快,步步快!提前打下了好底子的學生,在將來的學習中自然事半功倍,不僅輕鬆高效地完成文化課程,還有餘力拓展課外素質,而課外素質又反過來成為他們的競爭優勢。
但顯然這種“快樂教育”的模式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實力不足,一味地提倡“快樂教育”反而會害了孩子。相比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算是“快樂教育”了,可為什麼家長們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上職高呢?原因無非是孩子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如果讓孩子在職高裡快樂地學習,學著學著就廢了,還談什麼成才?
雖然雅禮中學和衡水中學各自都是湖南、河北的頂尖高中,生源都是兩省各自最優秀的學生,但雅禮中學還是要更勝一籌,難怪雅禮中學能夠取得“快樂教育”的成功了。
將範圍擴大,用農村學生跟雅禮中學的學生進行對比,情況就更不一樣了。農村學生沒有雅禮中學多數學生優渥的家庭條件,沒有科學的啟蒙教育和各種資源,一味跟那些雅禮中學的學生拼素質教育就是“找死”,人家見識比你多、視野比你廣,你正在學的人家已經學過了甚至更加超前,拿什麼跟人家拼?只有一五一十埋頭苦學,才能後發制人。
並不是說寒門子弟和普通家庭子女的天賦不如那些“三有”家庭的孩子,但人家已經“贏在起跑線上”,自己只有透過勤能補拙,多做題、多訓練,才有彌補差距的可能。2017年高考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妙:“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
這個社會,並非人人生而平等,在很多人還在為怎樣去羅馬而發愁時,有的人出生時已經在羅馬“躺贏”了,這些學得來嗎?
前段時間有一則"我在北大附中上學的一天"的52秒短影片,記錄的是一位北大附中畢業生的高中學習生活的一天,除了語文課和生物課兩節文化課程外,其餘時間要麼是在學藝術、學擊劍、看演出,要麼是在吃飯、睡覺、休息、自習,然後就愉快地放學回家了,沒有家庭作業。雅禮中學的“快樂教育”跟人大附中比起來,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但北大附中一本率99%,很多畢業生被美國的常青藤名校錄取,一點不輸於雅禮中學。不敢說北大附中的學生的IQ個個都比實行應試教育的高中的孩子高,但他們的家庭條件足以對其他同齡人實施降維打擊,家長早已為他們鋪好了康莊大道,不用參與高考這些內卷的遊戲,所以才過得這麼輕輕鬆鬆。
總而言之,在筆者看來,一味吹噓“快樂教育”的好處就是耍流氓,對於絕大多數的寒門子弟和普通家庭子女來說,應試教育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絕地反擊的機會,靠勤能補拙在高考的賽場上“跑贏”“三有”家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