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是語文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教材中已經刪掉了最後一句,那我們先看看原文與譯文吧~(劃線部分為教材刪掉的內容~)
《賣油翁》
[宋]歐陽修
原文: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善射一作:堯諮善射)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譯文:
康肅公陳堯諮擅長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誇。曾經有一次,他在家裡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那裡不在意的看著他,許久都不離開。賣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點點頭。
陳堯諮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嗎?”賣油的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諮聽後氣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於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裡,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溼。於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陳堯諮笑著將他送走了。
這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麼區別呢?
以上是關於賣油翁的故事,原文中,等陳堯諮聽完老翁說熟能生巧之後,還有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那教材中為什麼要刪掉這句呢?
說到這兒,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庖丁解牛"、"輪扁斫輪"這兩個典故吧~
"庖丁解牛"典出《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就能得心應手,無往而不利!
"輪扁斫輪"典出《莊子·天道》:"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這個故事有點意思,輪扁認為齊恆公所讀聖賢之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真正的學習就應該像他做輪子一樣,從實踐中獲得真知灼見!
歐陽修將"輪扁斫輪"這一典故放在全文最後一句,本意是要點明"熟能生巧"的主題,但深究之下,有些"瞭解知識並不一定要從課本中瞭解,還要透過實踐來了解"的意思。若是將最後一句話也選入教科書,教師在授課時必然要解析這一典故,這相當於向學生傳授"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從而對他們造成誤導。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老祖宗確實給我們留下了數之不盡的瑰寶,其中的很多即使放到現在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甚至歷久彌新。
然而相較於過去,我們現在的社會背景以及時代條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可能放到現在仍然完全適用,這就需要我們睜大雙眼,增強分辨能力,不可全部照抄,當然更不能全盤否定,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此外,歐陽修所述的“熟能生巧”,就是造成中國古代“技術”勝過“科學”的根源,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固然重要,但若是我們只注重經驗,就會陷入“經驗主義”的陷阱,這也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強調經驗的獲得,又注重科學的總結!